本书为由乔治 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四卷,其时段分期为18世纪末欧洲大革命时期到世界大战发生之间。 在浩繁的史料研究的基础上,本卷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女性的自觉意识在男性社会的革命当中逐渐兴起,并随着社会动荡而不断提升其影响力。通过革命激情与民主热情的鼓动,女性对自己权利也开始了反思,并且进行了初步的争取。直到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影响,才令这种热潮逐渐消退。然后女性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与权利做进一步的探索。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现实世界变动不居、繁复多样,包含着许多隐而不露的复杂性。人类的学习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个复杂而又具体的境脉之中,它牵涉人脑、记忆、动机、推理等各个要素,以知觉的、动作的、事实的、推理的等多种类型整合的方式发生,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 本书在《人是如何学习的 I》的基础之上,更新了前沿的学术动态,围绕7大主题 文化的复杂影响、学习的类型与过程、知识与推理、学习动机、对学校学习的启示、学习技术、贯穿一生的学习,通过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等多个分析层次,提出了 21 条主要结论,其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境脉对学习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了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给养特性,可以说是集学习科学核心研究主题
在这部作品中,法国文化理论家、哲学家斯蒂格勒介绍了普通器官学和感性谱系的计划,并且继续思考前作中关于力比多经济的研究,即超工业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力比多经济。这一研究主要通过艺术问题来进行,作为对形形色色的崇高化经济的清算。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美学已成为经济战争的武器和舞台,由此产生了一种贫困,其中制约条件代替了人生经验。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导致当今时代特殊性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了解武器,使问题网络成为一个概念库,以此进行一场美学的战争。 本书是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的第二部,它将引起电影研究、媒体和文化研究、文学和哲学界读者的特别兴趣,并将巩固斯蒂格勒作为当代别具慧眼的文化理论家之声誉。
为什么两位研究兴趣不同的人类学家要写这样一本阅读指南? 因为通常没有人教读者如何阅读民族志,而是指望他们自己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传统的民族志导读要么介绍主题概念,要么归纳理论观点,但本书作者们希望传递一种开放式对话的感觉,在提供分析文本技巧的同时,还能引导人们一探人类学知识的特质,并培养出读者自己的人类学想象力。 这本书从巨量的民族志文本中选取精彩节选,并进行评论和论证,为读者构造了一个启发式的布局。各种视角被组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改进后的理解民族志的方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民族志成了理解人类处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不是途径,但作为一种知识,它值得被理解和尊重。
该书通过展现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兴起过程,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近代母亲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承受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牛奶哺育的实现是近代中国婴儿哺育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改变帮助女性解放了一部分母职,与传统思想产生碰撞,最终掀起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别秩序对母亲角色的重塑。该书作为新妇女史的一部分,不仅为母亲历史补白,更是以妇女作为母亲的眼光探索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该书采取论述与经验并重的模式,分析母亲角色和牛奶哺育之余,也会描写母亲的哺育经验。在文字资料之外,也参考了电影、照片、漫画等图像资料,力图整合出较全面的近代母婴史。牛奶作为一种西方的物质和饮食文化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可展现中国现代性的进程。
1940年,本雅明在西班牙和法国边境的一座小镇结束了生命。2002年,本书作者、人类学家陶西格拜访了本雅明在小镇的坟墓。于是有了本书。本书以书中同名文章《本雅明之墓》为书名,并以此发散开来,展现出一位人类学家的学术关切。本书的主题涵盖了本雅明之墓、哥伦比亚的农民诗人,此外,也有关于萨满教身体特质的讨论,以及海洋的消失。这些看似松散的主题,每一个都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即对物件的欣赏,并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和人类学冥思。 作者通过这些不寻常的散文,向读者展示唯物主义知识为我们所栖居的抽象的、全球化的、同质性的和电子化的世界,所提供的一条另类道路。作者通过本雅明之墓,追寻一次兼具民族志式的、自传式的、文化批评式的旅程,他向读者展示了自己对于20世纪伟大的文学批评家的记忆。
追问一个人的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即情感的真与伪,这种提问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所有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其实都是被训练的结果。 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某种关系的体现。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阶层的情感表达,都无法忽视社会情感准则的教化训练。本书作为情感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情感表达、情感体制、情感导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等理论,并以 情感主义 为切入点,研究启蒙时代及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情感表达方式的变化及其意义。沙龙、共济会、咖啡馆等情感避难所的出现,是人们避免情感痛苦、追求情感自由的表现。人们在日记、通信、演讲中表露出对情感自由的向往,报纸刊物以及私人发行的小册子也在这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呼吁情感真挚、拒绝伪善成为人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并不仅限于小说、戏剧等
1930年,年仅22岁的亨丽埃塔 施梅勒被录取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学生,师从声名显赫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和博厄斯。一年后,在他们的提议下,亨丽埃塔满怀期待地独自前往两千多英里外亚利桑那州怀特山区的阿帕奇印第安保留地进行暑期田野调查,不幸遇害。亨丽埃塔的死亡动摇了当时印第安人与白人殖民者之间所建立起的脆弱平衡,也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乃至整个学科置于众人审视的目光之下。本书是主人公的侄子和侄女耗费三十年的追寻,其中包括与FBI的一场官司。他们从大量碎片信息中尽力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事件脉络,也为亨丽埃塔的死亡去污名化。 多年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式一直在发展演变,亨丽埃塔的遭遇成为许多虚构写作和小说的原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学家。科技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亨丽埃塔的故事成为永无止境的螺旋
作者在本书开头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即我们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否会影响到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人们通常认为知识取决于我们学到了什么,而至于用何种途径获得这种知识则是无关紧要的。本书挑战了这一普遍流行的观点,即知识可以脱离参与者的学习方式与社会背景而独立稳定地代代相传。本研究以中医在中国的多种传承方式为例,表明学习的风格根据个人对知识的感知和态度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术语的含义也可能随着人们感知、表达和在具体情形下的使用而产生变化。知识的不同风格与不同的传承方式与关。
三文鱼由来已久。它们早于我们存在,作为一种可靠的季节性资源,一种来自远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近海地区可以被方便地捕获,从而成为了海边人群的生计支柱。我们曾拥有共同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这种历史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是关于 鱼的城市 的*本民族志。它讲述三文鱼如何成为养殖的动物和如何被赋予情感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出人意料的、正在崛起的产业故事,这个产业已给世界渔业资源的格局带来了巨大改变。随着三文鱼的全球化,这也是关于一种新型生物资本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故事。本书重点描述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其催生的多种 成为三文鱼 的方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以往, 它们的 故事在生
古希腊宗教既不凭悠久的历史,也不以丰富的资料而闻名。但在繁荣且知识和艺术都未被超越的文化中,只有古希腊宗教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未中断的古老传统。古希腊的献祭既神秘又充满仪式性,与古希腊神话有着奇妙的对应关系。本书一方面介绍了献祭、狩猎、葬礼、狼人、年庆,以及厄琉息斯秘仪;另一方面分析了奥林匹斯山诸神以及古希腊英雄们与献祭仪式密不可分的联系,呈现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脉络。
卓越不能被孤立在岛屿上,须汇入公共生活的主流。 该书通过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详细揭示了全印度医学科学研究院(AIIMS)的独特之处和运作方式。作为南亚地区最好的医学院兼三级综合医院,录取率不到0.1%,AIIMS在培养医学精英的过程中,也反映和再生产了印度社会中的阶级和性别不平等。 书中生动描绘了AIIMS学生的录取过程、学习经历、日常生活及其与患者的互动,展示了这所著名学府内外的巨大反差。尤其是通过医学生在门诊和病房中的学习经历,指出了患者劳动力实际上成为教育资源,反思了隐性课程对医学生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塑造。作者还用扎实的田野资料展现了医学教育中高度专科化的发展对全科医生培养的影响,揭示了印度医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回顾AIIMS的历史、分析其教育体系和社会角色,作者反思了疫情时期的医学教育,并提出了培
解析GPT落地实践,揭示“人机关系”重要范式 彼得·李及其他两位合著者分享了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诸多应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现了一种可能出现的人-机相结合的“关系”范式,在本书中,这种“关系”范式被描述为结合了医生、患者和机器的“三方模式”。基于此,本书不只是提出了见解,也不只是阐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见解和问题会促使我们每一个读者作为人类个体,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何以为人”和机器“何以为机”的本质问题,进而也会拓展至“何为新型人-机关系”的问题。 重新定义未来医疗——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如何颠覆医疗行业,甚至重塑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研究院负责人彼得·李全球力作,探讨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如何颠覆医疗行业。全书以前沿研究为
新生儿筛查,指的是在婴儿出生24小时之后到6天内所做的针对一些遗传性疾病等的筛查,以提供预防性的医学措施。本书通过在基因门诊的田野调查,在对75个家庭共计193次到诊所的访问和咨询进行观察,以及对诊所基因检测医师团队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于新生儿筛查技术在美国的推行历史和这项技术在实践中引发的可预期及不可预期后果进行了生动详尽的记录和分析。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技术的 不确定性 如何使得病患和医生进行协商和互动,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对于 正常 以及未来的理解和期待。这本书是医学、公共卫生和公共政策学者的理想之选,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看待医学技术、主流叙事和政策的新视角。 作者提醒我们,对于技术的研究不能忽视具体的社会情境,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阶级的家庭并不是都能享有平等的医疗资源、负担起长期治疗所需
《现代死亡》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没有哪件事比死亡更古老、更神秘、更无解。它变幻莫测,蛰伏在美好生活的阴影之中。我们对其讳莫如深,仿佛只是触及一鳞半爪,都足以让它从黑暗中暴起伤人。 可死亡从来不应是未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对死亡的疑问越来越多:生命为何有限?生死如何界定?死亡能否逆转?怎样超越死亡?我们是否拥有死亡权?安乐死何去何从?照护为何成为重负?如何商讨临终?谁才是有权拔下插头的那个人?网络社交怎样影响死亡 这些谜团困扰着每一个人,更在不经意间操控着人生决策,而你却对这一切懵懂无知。 为此,瓦莱奇博士开启了一场消除未知、恐惧与焦虑的谈话,以亲身临床救治经历结合医学、进化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认知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观点,深入根源,直面 禁忌 话题,详述人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什么是一个“活”的神话,它的功能是什么?我们能用神话来帮助缓解我们的现代焦虑吗,还是它们加重了我们的焦虑?在《指引生命的神话》一书中,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将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知识应用到对神话的解读,并将神话思维应用到对人类历史、东西方文明、战争与和平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解读中。他用超越人类社会中各种幻象冲突的真理贯通了古今中外的智慧,探索了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普遍神话的持久力量,并回溯了从原始时代到当下的神话创作过程,从中提炼出了神话同一的模型及其中蕴含的智慧,以带领读者用永恒的神话智慧来应对急剧变化的当下和未来。本书是坎贝尔很重要的一本著作,是他自选的经典文集,汇集了他一生重要的学术思想,他用亲近大众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热情洋溢的情感感染着聆听者
自由意味着什么?公共生活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成为一个美利坚人代表着什么?为何美国人对这些极其基本的问题见解截然不同?历史学家、获奖记者科林 伍达德认为,原因在于北美大陆的居民其实是由十一个民族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从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再到近的总统大选中地图所呈现的 红-蓝 之别,作者伍达德为美国的多重身份提供了富有革命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展现了其多重身份之间的冲突如何打造了美国的过去,并将如何影响美国的未来。
一个故事成为一部小说,这个过程一定是多重的。在这本出版行业的田野观察中,作者克莱顿?柴尔德斯将带领读者深入幕后,追踪一本小说是如何通过这段旅程而改变的。在这段旅程中,柴尔德斯呈现了书之生命的方方面面,包括作家的创作过程,文学代理人的角色,编辑怎样决定出版哪些书,出版商如何建立名单,如何销售、存储和宣传图书,以及作家如何选择下一个主题,等等。柴尔德斯也关注书籍是如何被选上摆在书店前台的,为什么评论人和读者能从同一部小说中读出不同的含义,以及全国各地的读书会如何理解一部小说及其对他们的意义。
丛书简介: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 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分原始主义批评和神话原型批评上下两部,重点提出两组核心概念:原始主义、半原始主义与反原始主义,神话、原型与集体潜意识。运用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和材料审视文学,对文学持一种原始与现代相联系、世界各民族文学相比较的宏观研究态度,整合人类的文学经验和文化思考。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精装) 》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 死 而 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 灵魂不朽 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
在现代学术知识生产中,注重将他者眼光之所见凝结为民族志的人类学,有独特的魅力。但在不少欧美人类学民族志里头,写满了他者社会文化细节,却很少有他者真正 说话 。对此做简单道德批判,显然不如细思改进方法论和操作方法重要。祛除将他者当作实验玻璃瓶中的青蛙般看待之 科学 外衣后,阐释被认为是当代人类学重要的方法论根基,但谁阐释谁、阐释什么、怎么阐释,依然是问题。在此意义上,民族志并非 写 而是 做 出来的, 做 得好坏,不仅与不同主体的认识角度、水平有关,更与阐释的权力实践有关。 做 民族志,就必须让他者 说话 并与阐释者平等对话。中国经验的厚重、广博与多样性对这种 做 法,既有视角多元化也有理论主体自觉的意义。 本书不仅是一种对人类学方法论 中国视角 的探索,也对多学科建构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的学术话语
白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古代的农业生产收到大自然的支配,尤其是对农作物丰收有着重要决定作用的雨水,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能控制水、能降雨的 水神 在白族信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白族水神经历了从道教水神三官之水官到巫教水神的毒蛇、金鱼、金螺,佛教水神的难陀、白难陀等龙王,再到本土水神段赤城的演变过程。它蕴含在 段赤城斩蟒 小黄龙大战大黄龙 九隆神话 等传说故事中,也体现在民间 捞尸会 烧包节 民俗节日中。 本书收集了大量不同版本的民间白族水神故事、民间白族水神塑像及图片、有水神记载的碑文等,充分展示了人类学视野下白族的水神信仰体系。
本书通过对满族罗关穆昆家族萨满文化的调查、考察,写出了调查报告,展示了满族罗关穆昆家族办谱、祭祀活动的整个过程,为增进学术界对满族萨满文化的理解提供了有益的资料。本书通过对满族罗关穆昆家族萨满文化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使读者能够对满族罗关穆昆家族历史和族源及萨满文化做一个深入的了解,对萨满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对萨满教的深入研究,追溯萨满历史,重构萨满文化,对传承和保护萨满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有进一步的了解。此外,本书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出发看待萨满教和萨满文化,使其从封建迷信的窠臼中抽离出来,将其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研究。 本书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考辨有据,综合运用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考据学、文献学等方法进行考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