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发展中 研究博士项目建立至今已十年。十年中,50余位从事地区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和青年研究员背负学术理想,进入并不被世人所关注的广大发展中 进行深度田野作业。本书覆盖东南亚、南亚、欧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西亚北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六个地区,囊括40余个发展中 ,尝试跳出传统的文字论述方式,以地区研究院特有的优势——长期田野为基础,形成一幅 南方的完整画卷。图片拍摄者大部分为清华大学 与地区研究院师生,他们通过拍摄的照片,向读者展示了广大世界中许多不为人知而又鲜活且 特色的故事。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藏东南人类活动遗迹与生存环境调查”的总结成果,也是“人类活动历史与影响”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参与科考专题的科研人员共同撰写。全书共6章,包括此次科考的背景、意义、基础和概况,藏东南人类活动遗迹、藏东南门珞文化、墨脱县农牧业等古今人类活动和经济模式的调查及初步分析,同时也包括了藏东南地区古人类活动的生存环境调查以及该地区人类活动历史和生存环境关系的初步分析结果。《BR》 全书内容翔实、结构严谨、可读性较强,是了解藏东南地区地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将对青藏高原环境演变、考古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1992年成立的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是 早以社会史命名成立的研究机构。本书汇集该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各一篇,分为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水利社会史、区域社会经济史、区域社会文化史、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五个专题,各篇均“以山西为中心”展开论述,旨在从区域看全国,从多个侧面展现近代以来地方社会变迁的实态,对中国社会史和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谨以本书庆祝山西大学“两个甲子”并社会史研究中心“三十而立”。
人口是其他地理要素的参照点,应成为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口迁移的研究已经是人口地理学的标志,人口迁移是影响人口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本书通过总结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分析我国近三十年(1985~2015年) 人口迁移的规模、强度、流向、迁移方式、迁出/迁入地的空间结构、迁出/迁入人口的空间分布等特征;探究近三十年中国人口迁移时空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借助双组分趋势制图法、人文地理学建模学术思想,构建人口迁移时空格局机理和特征模拟的分析框架,并应用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人口迁移过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马尔可夫链预测人口迁移时空格局态势,提出未来可行的人口迁移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