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塔,那些患病者、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这里等死。卡塔里娜也是如此。 穿过濒临消声的语词和被宣判失效的回忆,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 当家庭、机构、化学物质和经济体系成为共谋,一个人如何能逃离社会性死亡的黑洞? 在巴西,像维塔这样的社会遗弃空间到处浮现。 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 词典 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维塔里的人,仍回忆着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阿姨、
今天,社会的日常生活层面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心理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想象和期待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对当前生活世界繁复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度描述,进而实现诠释性地理解,成为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何为日常生活?作为被观察对象的日常生活与我们每日经历的生活之间,是否存在认知上隐秘的跳跃?学术对于日常的凝视,究竟是对日常的发现,抑或本质上是一场反日常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能够)如何表达日常生活?以及,我们正在表达怎样的日常生活?什么是好的叙事? 本书将紧紧围绕以上理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积极的反思与方法上的创新,致力于讨论日常生活如何被发现,被研究,被叙述,被书写,以及被表达。
在这部极具原创性的作品中,文化理论家、哲学家贝尔纳 斯蒂格勒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超工业时代中政治与美学的关系。斯蒂格勒认为,我们时代的特点是工业技术对象征的把持,其中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又是该战争的剧场,这导致了一种 象征的贫困 ,其中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验。 在当今的 控制社会 (借用德勒兹的表达)中,审美武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视听技术和数字技术已成为控制身体和灵魂的意识与无意识节奏,调节意识和生活节奏的手段。绝大多数人现在完全受制于市场营销的审美条件,因此与任何审美探究的体验都疏远了,审美参与的概念已经基本崩溃。 斯蒂格勒因而呼吁艺术界发展对自身作用的政治理解。在这本书中,他特别关注电影,它在时间之战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电影既是工业技术,又是艺术,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对抗美学
图像、想象力、想象世界,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促进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对主体性的认识以及个体成长与教育方面,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与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克里斯托夫 武尔夫指出:想象力和想象世界推动着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构建。想象力、想象世界与人类的身体性实践及其表演性紧密相联。基于对游戏、仪式、体态语、家庭与家庭幸福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模仿即创造性的效仿过程当中,各种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早在孩童时期就已为个体习得、保存、更新,并*终构成个体图像和集体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本书以作者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课堂实录为底本,重点梳理了自古希腊哲学以降,经中世纪神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及至近代思想兴起的西方思想史基本脉络,探讨了柏拉图、卢梭、康德等西方思想目前
日本人隐隐感到金钱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极限。研究地域经济振兴的专家藻谷浩介通过走访3000余个村庄和几十个海外国家,提出一种振兴乡村和地方经济的战略,希望能够消除不安和不满,提供新的富足生活,这就是改变生存方式的 里山 生活方式和 里山资本主义 。作者认为,解决社会发展的瓶颈,最先进的模式就在 里山 。 里山资本主义 不是让人们放弃便利的城市生活,都搬去乡村过日子,而是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1347年,意大利城邦锡耶纳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称于世。然而,在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人口锐减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横遍野,一副鬼城模样,政权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终结。引发这场灾难的直接原因是横扫欧亚大陆的黑死病,但战争、饥荒、社会运作方式以及当时有限的医学认知水平也在为这场死亡浩劫推波助澜。 《人类死亡史》以锡耶纳的这段历史开篇,从多个角度和层级回顾、审视了人类死亡主因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医学和科学话题。 融合丰富的史料以及深入浅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原理,作者安德鲁 多伊格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时间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会群体,微观至分子、基因的死亡画卷:曾经以高致死率闻名的鼠疫、天花、霍乱等疾病是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掀起一场场死亡风暴的,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学因素对全球的肥胖
《成为人类学家》囊括了国内外杰出的年轻人类学者的五十篇学术自述,包含进入人类学领域的种种历险和纠结,苦涩与甜蜜。这里的学术自述是结合研究者的个人研究经历和成长过程,思考一些具有学科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希望当我们致力于自己的具体研究时,能够激发、创造出作为对话伙伴的彼此。这不仅是作为个体的学术研究者的需要,也是作为集体的学科共同体的需要。 《成为人类学家》是一个面向公众的邀请:请看,这是一群勇于暴露自己内心的学习者。我们的关键词是 成为 ,强调的是这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容易被人误解的 家 。
如果选择权在你,那么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需要自己决定如何去做的时候,何必迟疑?如果你能看清自己的路,高高兴兴地走下去,不要转向;如果你看不明前方的路,可以先停下来,听听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考。《每日斯
本书通过对人类、黑猩猩、倭黑猩猩之间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对来自六大洲、十几个学科、几十个物种和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进行研究与整合,从进化视角来探讨人性问题——人类既是 善良的物种,也是 暴力的物种,这依赖于复杂的进化和适应性的倾向。虽然世界越来越和平,个体 加友善,但人类也 擅长组织并使用有目的性的暴力。这是因为人性中的美德和暴力在共同进化,形成了一种“人性悖论”。本书同时也研究了“人性悖论”对家庭暴力、死刑、战争、 恋、情感与道德的影响。 本书包含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多门学科,囊括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是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研究人类进化的一部巨著。
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的开创者,当代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他以“深描”方法进行“文化解释”的学术实践在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法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影响巨大。 《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是格尔茨成熟期的作品。各篇集中讨论地方社群如何理解社会思想,本土人如何想象伦理道德,讨论常识、艺术、 甚至法律背后的文化意蕴。从巴厘岛、摩洛哥再到现代的英美 ,格尔茨所做的文化分析,展现出这门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的极大魅力。
这本由吴根友主编的《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靠前0辑)》主要集中反思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与思想,及在中国面对的挑战。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展示比较文化与宗教传统可能的汇通与方法,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的文化与社会现
中国正行驶在文化变迁的高速路上,人类学这门年轻而富朝气的学科正可提供宝贵的参照。它教会我们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他人的观念与文化实践,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焕发 明亮的光彩。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这本 特色、富有启发性的人类学导论,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独特指导原则,每章都围绕一个关键问题精心组织,用相关田野故事揭示身处田野的人类学家将会遇到的潜在问题、挑战和后果。透过亲身田野经历,与其才华横溢的个人教学风格,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学家所面对的核心概念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方法,并有机会在读过本书后,在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生活中,继续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作为复旦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成果结集之一,本书从医学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老病死,展现了学科发展及其日常应用场景,用具体案例对当下流行文化中所映射出的医学人类学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分析。虽涉及理论,但不乏幽默鲜活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对生命质量的由衷关怀和对不同文化的人文尊重。 全书共分四部分。部分是 医学人类学的关怀 ,用数篇论文阐释医学人类学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第二部分回到田野现场,用具体的民族志案例来深化主题;第三部分是短书评,通过十多篇精彩书评回顾了人类学的经典主题并探讨新近发展;第四部分是 前沿与实践 ,记录了对医学人类学话题的深入讨论。 这是来自医学人类学的邀请,它不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是根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对自我、身体、生命、社会的认知息息相关。
性是由社会和历史建构的,而不是由生理决定的。 研究性问题也许是一件挺危险的事,会使人“在道德上受到怀疑”。 从埃利斯的性心理学,到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从金赛的性学报告,到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性行为实验,从高罗佩的房中术研究,到福柯的《性史》……李银河以她广阔前沿的视野,个性犀利的文风,带你走入性学的世界。
这部著作所关注的是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问题。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你是否曾经想过,你的牙齿除了能帮助你咀嚼食物之外,还保存了许多秘密?没错,牙齿能够揭示我们的行为和健康状况,食物残渣、细菌、DNA都在诉说着一切。 这本书所要介绍的,就是牙齿能够为我们讲述的那些故事。 牙齿这个我们每 都会用到、再熟悉不过的器官,与我们人类的进化、发展与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它是精密复杂的时间机器,记录了生命的成长、饮食习惯以及演化的历史,就像大树的年轮一样清晰可见。大到人类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有怎样的饮食习惯,小到女性个体诞育下一代的时间趋势,这种“生物钟”是如何演化的……这些都能够从我们对古人类牙齿化石的发现和分析中破解一二。与此同时,牙齿还承载了我们人类在文化方面的演化痕迹,而且这种演化此时此刻依然在发生。 为了让这些神秘的化石“开口说话”,学者们付出了大量
人如其食?什么食物揭示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如何思考自己?为什么人们强烈依恋自己的烹饪而讨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对日本人稻米的重要意义的迷人的描述中,《作为自我的稻米》检验了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运用主食的隐喻概念化他们自己。大贯惠美子追溯了日本人在历史过程中遭遇他者时——中国人或西方人——所产生的自我概念的变迁轨迹,同时展示了稻米和稻田如何作为这种思考的载体。以日本人为例,大贯惠美子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自我和他者的跨文化解释模式。 本书新版对旧译本做了全面修订,尽可能还原了日文术语和文献。
《同济大学政治学丛书:现当代西方主要社会思潮》选择当代自由主义、当代保守主义、当代社会主义、生态主义、行为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较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加以较详细的介绍、分析与综合比较研究,以加深读者对当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