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作者土居健郎提出,依赖本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而日语里的“依赖”(amae,也译为“娇宠”)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格外重要,并为日本社会所认可。“依赖”是理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乃至日本社会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包括殉身以谏(如三岛由纪夫)、固守天皇制度等,其中 本质的东西都可以从依赖心理的观点做考察分析。 土居的“依赖”理论与本尼迪克特的“耻感文化”理论以及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并列当代几种 的“日本人理论”。
在本书中,里弗斯没有以西方现代社会的医药观来评价土著人的医药实践,而是将其作为与土著人的 观念、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讨论。作者通过研究医药、巫术与 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原始医药中表现的思维方式,指出土著人的医药实践是基于其 思维的。本书对原始医药做的整体性思考,对人类医药史有重大贡献,本书也成为医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本著以人与文化的互动为逻辑起点,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剖析了网络文化对人的发展的正、负关系效应,揭示了人在与网络文化互动中的发展规律,设计了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之网络文化的培育目标、培育模式和培育机制,为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找到了一个互动共赢的、具有深刻实践意义的归宿。
。。。
本辑《差异》除“重新编制的战后东亚殖民主义”专题外,其他论文看似论题分散,但如果从当代大家刘述选教授论文提示的“跨文化研究与诠释问题”角度去看,就会发现,由于我们当下的生存处境和知识处境本身就是长期文化交往的结果,因此只要较深触及文化问题和生存问题的论文其内在都有着深层相关性。在这一意义上,这些看似论题分散的论题和书评其实恰恰是有效相关的。更何况,即使不论这种深层相关性,每篇论文和书评在它们所处理的论题也都作出了切实的贡献。
《差异》的宗旨在第二辑仍是为对当今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有深度的关注。其前沿性不是市场性的,如果它被许多读者认可,那是因为它思想的新颖、、邃密,因而其着眼点在思想问题域的开掘和拓展上。如果要坚持“市场性”一词,编者倒是愿意将它理解为“社会性”的同义语,它是思想学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切性。德里达之所以成为20世纪后半期诸多学科的哲学大师,绝非因为他有意识地去迎合市场需要,而是其思想与当代社会的深刻相关性。媚俗不是社会性,无论是肯定的抑或故作姿态的否定的媚俗。
20世纪是革命、解放与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行动的世纪”。 的时代,一方面继承了“行动世纪”的精神遗产,带着现代性的焦躁,对行动的力量推崇备至;另一方面在经济与管理对生活各领域的全面入侵下,试图工具化行动,将“行动”异化为社会学意义上可以测量、控制和标准化的“行为”。面对这一“行动的危机”,汪海所著的《行动(从身体的实践到文学的无为)》采取了西方思想 行动问题之始祖亚里士多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从政治、伦理、文学和基督教等角度,对20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学界对行动问题的探讨进行了选择性的梳理与延伸。《行动(从身体的实践到文学的无为)》通过对政治行动、言语行动、文本行动与文学行动等行动问题的考察,讲述了一个与“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很不相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强调的不是身体行动的至高无上,
本书分为生育、劳动、教育、婚姻、两性、交际、文娱、妆容八个篇章,从各个角度以具体生动的史实、简明的语言概要陈述了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清代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力图真实地反映出古代妇女生活中的亮色与暗色两个方面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妇女地位的发展变化。既讲述了妇女群体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等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也阐明了她们在男尊女卑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压迫与磨难;既注意到了不同社会阶层、地域、民族等妇女群体生活状态的差异,也分析了随着时代的变迁、礼教的兴衰及逐渐强化的总体趋势,各个时代妇女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演变与地位的升沉起伏。
赵欢编著的《新SAT官方解析与应试策略--作文写作学习指南(作文绿宝书)》是市面上 一本从翻译理论的角度,教会考生如何写出地道通顺的英文的新SAT作文参考书。本书不仅透彻详解作文考试应试策略,而且还针对中国高中生的“中式英语”,以翻译理论为基础,教会中国考生如何打破“中式英语”思维定式,从根源上突破“中式英语”的瓶颈,解决汉翻英的根本问题,写出地道通顺的标准英语。
本书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缩写本,以相对通俗的语言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想予以阐释。康德认为我们应该在哲学中停止传统的构造形而上学体系的做法,而首先了解理性认识的性质和范围;要考察形而上学是否可
当前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语言、田野作业工作语言已走向 化,中国人类学由此成为贯通世界不同社会和文化的有生力量,成为世界人类学群中与其他以 或语言划分的人类学相互交织的知识网络。在全世界各处行走,讲世界上各种语言,这是中国学界通过倡导海外民族志研究而意图开创的知识生产新格局,也希冀由此培育中国人类学的新品格与新学格。 高丙中、龚浩群主编的《中国人类学的定位与规范》即是 具代表性的人类学学者,以世界眼光与中国关怀探讨中国人类学重新定位与学术规范的论集。中国人类学界正在寻找表达中国人类学学科自觉的方式,通过树立和完善学术方法与学科规范,认知在当下 人类学界的位置、明确在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学科定位。正是在新的学科意识的酝酿中,本书集中探讨了“田野作业规范与人才培养”“中国人类学学术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