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 文化白痴 ,而是将电视粉丝看作是在节目方式上的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介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进行拼贴重组。本书从一个知情人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电视粉丝中收集的生动事例,具体分析了《布莱克斯七号》《异型国度》《美女与野兽》《双峰》等电视节目,对粉丝群体进行了一次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的叙述和考察,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以及与大众媒体和资本主义消费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本书也是德文原版的首本中文译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 舆论 这个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舆论,它如何产生,又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发挥哪些作用呢? 诺尔-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里描绘了舆论对于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她描述了公众的同意或反对所带来的无休止的戏剧性场面:那些赞同社会上普遍流行观点的人们的感受,以及那些孤零零地拥有 少数派 观点的人的想法和恐惧。 沉默的螺旋 意味着人们一直在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并且记录下来其中的增减变化。当人们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的支持,变
众声喧哗中,拨开迷雾、独立思考,并非易事。纵横言论界十数年的评论老手们,却已经在舆论场中练就了一身理性表达的本领。本书汇聚了来自《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新京报》、《南方周末》、《杭州日报》等知名媒体的评论员,他们结合十数年的业界实战经验和学界教学心得,从选题、论据、逻辑、结构和文本五方面,帮助媒体从业者、传媒院校学生、写作爱好者系统构建评论写作的方法。同时,本书摆脱传统教材枯燥的理论,通过剖析多个由作者亲自执笔的经典案例、热点话题、获奖作品,讲解评论写作的实操方法。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本书是评论写作实战指南,而对于评论爱好者和更多的大众读者来说,本书是训练逻辑思维、提升观点表达能力的学习读本。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人工智能媒介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使媒介技术本身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一种以媒介技术为入射角透视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论范式正在快速崛起。这种理论范式以媒介环境学及其思想先驱作为起点,正不断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等层面重塑新闻传播理论。 《西方媒介学名著导读》汇集了媒介环境学、媒介化社会理论、媒介技术哲学、媒介地理学和媒介考古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尝试通过名著导读的方式,从历史、结构和未来发展等角度勾勒当代媒介学的知识地图。
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关于网络舆情处置的授课内容为基础素材,精选适宜中国网络舆情的传播理论和典型案例编写而成。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章为网络舆情的总体态势,介绍互联网对舆论引导的新挑战;第二章为网络舆情新特征,从八个方面概括当前的舆情特点;第三章为网络舆情主要类型,将公共领域的网络舆情分为六类;第四章为舆情事件的成因,帮助读者从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会引发舆情;第五章为网络舆情处置策略,讲解了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 12345 策略,即建立一种科学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两个前提,坚持三个原则,把握四个要点,防止五种错误行为。 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丰富,形式新颖,实用性强,是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提高媒介素养、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参考读物。
《好稿怎样写到位》是 人民日报记者说 系列的第五本书。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在工作期间有关编辑、改稿的经验总结,结合具体案例,对比初稿与见报稿,从真实、结实、平实三方面,着重探讨报道写作中的文风问题,对好稿的好文风做了细致且深入浅出的分析。作者在讲述好稿 出炉 过程的同时,提炼总结了写稿的经验与教训,旨在与业界同行分享并切磋交流采编业务,对于初涉媒体的新人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本书可作为日常新闻采访写作的工具书。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奖。自1991 年设立的30多年来,7700余件作品获奖,树立了新闻报道的 样板 和 标杆 ,成为优秀作品和经典案例的宝库。2018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第28届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多年来,获奖作品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的进步,在树立精品标杆、探索创新方向、引导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融媒体新闻这样做》全面梳理了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的评选办法,综合评析获奖情况,并选取32个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按照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和融合创新等6个部分,邀请创作团队分享创作体会和创新经验,展示主流媒体在内容创新、技术先导、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呈现融合新闻作品的时代性、代
在这个大众传媒让我们比祖先花更多的时间来吸收故事的时代,叙事是我们生活中基本而不可替代的需求之一。本书穿越由都市传说、杰克 尼科尔森、《艾凡赫》、纳博科夫、性丑闻与闲谈,以及《罗马帝国衰亡史》构成的奇妙图景,巧妙地将文学和电影评论结合起来。 弗尔福德将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记者和批评家的经验浓缩成了一部论述人类生活与故事之间相互塑造过程的著作。在那些来自交谈中的,尤其是我们讲述自己和我们认识的人或真或假的故事中,弗尔福德强调不受拘束也不被认可的叙事形式的价值,把自己日常应用于文学的认知工具带入业余的故事讲述中。 关于 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984》中预言的 老大哥 的普遍统治
新媒体写作获取收益从2015年开始,到2022年年底已经发生了数次变化,最近一次大幅度变化是头条收益系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本书的价值,即IP写作获取收益。之前纯靠流量写作 有阅读量就有收益的写作模式必将被市场淘汰,而依托新媒体写作模式获得高额收益的图文内容创作者近期也出现流量收益大幅萎缩的情况。基于此,创作者需要完成从流量到IP 的蜕变, 以适应当下的新形势。 《新媒体写作:从流量到IP的蜕变》读者群定位于致力于打造个人IP的新媒体创作者,详细介绍了从单纯的流量获取收益过渡到IP 获取收益的操作步骤。
新闻媒体强烈地影响我们对世界各地的公共事务的描绘,在公众应该关注哪些话题并为之采取行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有争议的作用。 《议程设置:新闻媒体与舆论(第三版)》描述了媒体对我们思考的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媒介议程的来源及其对公众议程的影响的心理学解释,以及媒介议程如何作用于人们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第三版的新内容是,在扩大了的媒体格局中对议程设置进行讨论,新增了有关网络议程设置的一章,扩展了对议程融合的介绍。此外,也纳入了有关社交媒体及公共事务领域以外的议程设置的材料,以及议程设置理论的共同创始人唐纳德 肖和戴维 韦弗撰写的前言。 对于新闻传播学和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对新闻在塑造和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感兴趣的人来说,这《议程设置:新闻媒体与舆论(第三版)》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以新闻和新闻业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已经成为传播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对于新闻学研究的回顾、反思、推进和展望也成为各国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究竟何为新闻学研究?新闻学研究的价值是什么?新闻学研究何以形成当前的面貌?新闻学研究应该走向何处?回答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是 重访 经典。 《西方新闻学名著导读》以导读的形式 重访 了西方新闻学领域的20余部经典著作,呈现了西方新闻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每篇导读兼具 解读 与 评析 ,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并做到触类旁通,探索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带来新的研究想象力。
《好新闻的魅力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赏析》是 好新闻 系列丛书的第四部,精选60篇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作品为分析对象,加之赏析文章。赏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探讨写作技法与技巧,还以获奖作品为中心延展了作者的业务研讨、传媒学界和业界人士的精彩点评等背后的故事。本书旨在为媒体人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论,适合一线记者编辑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及高校新闻专业师生阅读参考,对写作爱好者及学习者也有帮助。
广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一张张熟悉且令人愉悦的面孔,它显然具有经济功能,但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现代经济。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广告的虚假和剥削,而是通过一百多幅插图详细研究了广告的魅力,从而厘清它们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显然,广告的经济功能是吸引我们购买更多商品,而广告的意识形态功能让作为个体的我们置身于支撑我们社会经济基础的观念中。意识形态在经济环境中不可或缺,因为意识形态使经济环境看似不可或缺。 想要改变社会,就必须打破这种 不可或缺 与意识形态的恶性循环。本书试图打碎这条锁链中由我们自己铸造的一环,它提供的不是一个 答案 ,而是一套 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它改变自己对社会微妙、复杂的宣传形式之一的认知。 因此,本书对任何想了解图像和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中的运作方式的人来
在本书中,丽莎 吉特尔曼探讨了新媒介的新奇性及其对媒介史的意义。通过早期声音录制和数字网络的案例,吉特尔曼引导读者思考:媒介如何同时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和工具?在对爱迪生的早期留声机和美国国防部的早期分布式数字网络 阿帕网络的原创性个案研究之中,吉特尔曼极具洞见地指出了19世纪末(声学的与非声学的)记录的文化定义和20世纪末(数字的与非数字的)文件的文化定义之间的相似性。正因如此,本书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新媒介研究领域,也面向整个人文学科。毕竟,记录和文件都是人类思想的核心,是保存与诠释文化的组成部分。吉特尔曼的观点启示着 人文计算 的创新语境,也为文学史等传统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档案资源的广泛应用,吉特尔曼描述了声音录制和数字网络文本如何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惊异现象而出现,又如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本书以广大社会公众如何“读懂新闻”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90多个经典案例,深度探讨了“新闻的内涵”“新闻全角度”“新闻与社会”等多重维度的议题,阐述了如何准确理解新闻,洞察了其中蕴含的信息,回答了“新闻是什么”“新闻应该如何”“人与新闻的关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等重要问题。内容丰富多样,兼顾实践与理论,覆盖新闻本身、个体、组织、社会等多个层面,最终聚焦培养媒体素养与社会能力。无论是新闻爱好者、传媒从业者还是社会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新视角与洞察力。
《好新闻的气质 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赏析》为 好新闻 系列丛书第三部。本书精选历届中国新闻奖融合作品进行赏析。赏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基础理论知识、探讨制作技法与技巧,此外还延展了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传媒学界和业界的精彩点评,并探讨了获奖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本书为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如何打造好新闻等提供了翔实又生动的方法论,适合新闻工作者、新闻爱好者和新闻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2023年,党中央指出,要在全党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希望广大干部走入群众中,了解基层困难,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调查研究工作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呢?调研报告应该如何撰写呢?这些问题对于要从事这个工作的读者显得尤为重要,而本书就提供了解决方法。 本书首先简要阐述了调查研究的发展史、分类、基本程序与方法,以及高质量调研报告的特点,然后深入讲解了调查研究工作的多种操作方法。具体而言,本书讲述了确立调研课题以破解重点难点的方法,如实证法、排除法等;定性与定量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方法,如访谈法、座谈法、问卷调查等;调研报告的基本结构及撰写方法,如立好意、定好题、理思路、搭架子、用资料。最后,本书从类型、结构、撰写三个方面,深度且细致地讲解了政府类调研报告、企业类调研报告及学术类调研报告的
本书按照新闻要素、报道内容、文字逻辑分为三部分十一章,以新闻报道中较为典型的错误为例,有针对性地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展开溯源,系统性地剖析错误形成的原因,提出合理修改方案,进而总结出有效规避错误的方法和技巧,以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参考。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为 好新闻 系列丛书第二部。写好消息是记者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本书精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70篇作为分析对象,加之赏析文章。赏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消息写作技法与技巧,此外还延展了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传媒学界和业界的精彩点评,并探讨了获奖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与指导性。本书为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如何打造好新闻等提供了翔实又生动的方法论,适合新闻工作者、新闻爱好者和新闻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本书为第七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2023)的会议论文集。论文围绕 整合 突破:数智时代的主持传播 这一主题,针对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语言大模型问世对主持传播领域的挑战进行了深度研讨。本论文集精选了会议论文20篇,具体内容主要涉及数字智能时代主持传播的知识体系建构、AIGC与主持传播的发展革新、新媒体主持传播的劳动与规制、语言合成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口语传播、高质量主持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及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一流专业建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