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本书针对成年人的语言特色和发音习惯,精选大家喜闻乐见的绕口令、贯口、气息训练三类内容进行专项训练与指导。 把绕口令与系统的语音知识相结合,用简明的文字归纳了最重要的普通话实用知识(声调、标调、轻声、儿化、 啊 的音变等);文中附有几十段可以用快板节拍练习的绕口令和贯口、气息训练材料,还可用于舞台表演。 简明注音,并标出了训练重点,方便学习者练习使用。全书配有音频、视频,方便聆听模拟、模仿、记忆。
本书收录的 中国十大应用新闻传播创新案例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会组织,经过专家提名和推荐评审而出,反映了国内媒体在媒介融合和技术创新中的最新探索。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系列书,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分别出版了第一辑至第六辑。这是第七辑,是对2023年 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榜单的阐释和点评。 书中所介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舆论监督、新民晚报社 老外讲故事 系列短视频、 四川观察 全链路服务平台、深圳晚报文化创意综合服务体、 九派新闻 平台矩阵号运营、福建三明尤溪县融媒体中心、腾讯新闻精品资讯转型、搜狐号极昼工作室、 人物 微信公众号等十大案例,代表了本年度中国媒体在主题报道、平台运营、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探索的最新
《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知识图谱(2022)》是一部梳理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点的图书。本书主要包括48章内容,包括传播学学科专论、传播学控制研究、传播学媒介研究、传播学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个性化信息推送等专题。新版内容在之前经验累积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对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学术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以期瞄准前沿,关注媒介新动向,覆盖热点话题。本书兼顾理论分析与案例点评,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思想性与总结性,对考研考博等读者有较强的指导性。
......
崔莉萍编著的这本《基于节日视觉符号设计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是从文化角度,聚焦人们日常所见的节日视觉符号,从两种状态——静态与动态,基于三种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综之以四个角度——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多媒体诠释、色彩张扬来进行论证,这是本书的一个基本视角与框架结构。围绕上述架构,本研究首先阐明了该选题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意义,然后集中讨论了节日符号在二维平面、立体空间、色彩传播三个角度的国家形象呈现,同时还深入分析了节日符号在传统与当下不同时空所承载的不同时代国家形象。本书还从多媒体角度分析了当前节日符号通过信息技术以视觉传播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之影响,将形而下的实践分析上升至形而上的理论思考,尝试指出节日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中国意义。
“传媒领袖讲习班”,是暨南大学培养高层次传媒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邀请境内外权威媒体掌舵人和*专家,传授推进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智慧,分析传媒业界发展的*趋势,剖析媒体实践经典案例。本书精选第 5 、 6 期部分嘉宾的演讲内容,涵盖了互联网冲击下报业集团全媒体战略的实践与思考,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态的变化及如何加强宣传引导等内容。本书的出版,可以让读者了解传媒业界的*发展,领略传媒领袖的风采,深化对传媒业的认识,提升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的能力。
《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剧研究》通过对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对比了新世纪前后中国家庭伦理剧在文化内涵、时空关系、美学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和差异,总结提炼出新世纪中国优秀家庭伦理剧的共性和特征,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为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创作献计献策。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社会化媒体为全球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构筑了新空间,异质文化的跨国传播更为隐蔽。本书以新浪微博为案例,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全球化时代境外媒体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异质文化的方式、特点和策略。从媒体融合的视角提出维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议。
本书分为五章,包括台湾舆论研究的存在和发展、大数据视域下的2015年台湾网络舆论场、大陆纪念性事件在台湾网络的仪式传播、政治文化视域下公共舆论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台湾青年抗争政治的媒戏化模式。本书在相关研究的比较框架中,确认台湾舆论研究作为学术存在的特殊性,并通过大数据对台湾舆论进行观察和分析。
本书以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为脉络,以采访纪实的形式,通过老队员“给牧民挖乌兰牧骑井”“为草原孩子带来上海木偶剧”等真情回忆,新时代队员“牢记的谆谆教导、放弃城市大舞台扎根基层”“利用网络新技术提升农牧民种植养殖水平”等动人故事,讲述其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农牧民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的典型事迹,彰显其所起到“全国文艺战线一面旗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而以点带面,展现内蒙古乌兰牧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以文艺的形式凝聚全区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生动实践。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中国第一支乌兰牧骑的创建,讲明乌兰牧骑“红色嫩芽”的由来;第二部分是乌兰牧骑的发展,以苏尼特
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学科地位等基本问题,对“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进行了辨析,并以学者传记的方式系统地呈现、分析了媒介环境学领域15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媒介环境学学者是否为技术决定论者等问题。本书还以媒介环境学学者的思想为视角讨论了新媒介环境下人类的生存状况、传统媒介的命运与未来发展,以及未来媒介的特征等。本书对媒介环境学派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主题明确、结构清楚、容易理解,是了解和学习传播学三大学派之一的“媒介环境学派”的入门之作。
两岸媒介生态与媒介互动是两岸关系发展、两岸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路善全编著的《听海观涛--海峡两岸媒介生态与媒介互动研究》共七章,、二章对目前国内外对媒介生态的研究情况进行述评,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讨论和界定;第三、四、五章分别专章研究、分析了大陆、福建、台湾各自媒介生态情况,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特点和状态;第六、七章重点揭示两岸和闽台媒体交流互动的背景与表现,分析了媒体交流互动的前景。《听海观涛--海峡两岸媒介生态与媒介互动研究》以媒介生态理论为基础与框架,以两岸媒介生态及互动交流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研究主线,描述、探究和揭示了两岸媒介生态与媒介互动的生动实践和发展规律,为推动两岸关系尤其是传媒的交流互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南方传媒研究系列丛书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编写。它站在传媒前沿,高度关注新闻实践,为中国新闻界总结和提供“南方样式”的新闻理念和媒介操作。本书为《南方传媒研究(28年度记者2011)》,聚焦南方传媒的研究内容,分传媒动态、本期焦点、21世纪经济报道十周年专题、传媒观察、新闻实验、记者讲述、新京报七年之痒专题、庭荣视界、东瀛专稿、报业经营、博士传媒眼、采写编、传媒茶座、微博话题等14个栏目。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与服务推广》共收录32篇文章,涉及到机构知识库从基本概念、政策、技术、应用、服务的各个方面,也基本涵盖了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服务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关机构知识库重要作者研究成果的大汇聚。机构知识库作为开放获取的重要内容和学术机构自主知识资产的管理与服务系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图书馆业务与服务新的增长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战略意义。对图书馆而言,开发、管理、维护机构知识库并提供基于机构知识库分析的情报分析与科研布局咨询,对图书馆业务与服务的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态度,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内、外部调研,并切身感受了从业人员的酸甜苦辣,在工作中,作者无时无刻不感同身受:这是一群追梦的人,他们时刻在创新着中国报业的运作模式,他们为中国报业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当然,他们也痛并快乐着! 通过研究,作者自己也对中国传媒业有了一些粗浅的陋见。3年来,作者把这些认识整理成文字,发表在各类刊物上,共有70余篇。现在择其精粹,汇集成本书,也算是自己对3年来工作的一个总结。
从艾莉·史密斯在阳光明媚的卡普里岛那一处令人惊叹的别墅,到阿兰·霍灵赫斯特笔下哥本哈根市中心不可思议的圣殿,本书汇聚了24位的作家,讲述了那些令他们感到困惑、敬畏、鼓舞的博物馆私人旅行。和安德鲁·莫申一起到大英图书馆寻找写作的方法;和马修·斯维特在ABBA博物馆享受亲身体验的乐趣;朱利安·巴恩斯在访问西贝柳斯旧居时,静静地思考着他的音乐和苹果去核机;杰奎琳·威尔逊邂逅过巴黎玩偶博物馆的娃娃;蒂姆·温顿难以忘怀他光着脚次来到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的情形;爱米娜塔·弗那曾为心碎博物馆里的名字沉思。 从陵墓到画廊,从伦敦和纽约到喀布尔和萨格勒布,本书带领我们走进世界上优选的——或者是令人惊喜的博物馆,以一篇篇动人而抒情的散文,证明博物馆在我们文化生活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