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本书也是德文原版的首本中文译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假思索地使用 舆论 这个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舆论,它如何产生,又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发挥哪些作用呢? 诺尔-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里描绘了舆论对于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控制作用。她描述了公众的同意或反对所带来的无休止的戏剧性场面:那些赞同社会上普遍流行观点的人们的感受,以及那些孤零零地拥有 少数派 观点的人的想法和恐惧。 沉默的螺旋 意味着人们一直在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并且记录下来其中的增减变化。当人们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的支持,变
人工智能媒介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使媒介技术本身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一种以媒介技术为入射角透视人类新闻传播现象的理论范式正在快速崛起。这种理论范式以媒介环境学及其思想先驱作为起点,正不断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等层面重塑新闻传播理论。 《西方媒介学名著导读》汇集了媒介环境学、媒介化社会理论、媒介技术哲学、媒介地理学和媒介考古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尝试通过名著导读的方式,从历史、结构和未来发展等角度勾勒当代媒介学的知识地图。
《好稿怎样写到位》是 人民日报记者说 系列的第五本书。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在工作期间有关编辑、改稿的经验总结,结合具体案例,对比初稿与见报稿,从真实、结实、平实三方面,着重探讨报道写作中的文风问题,对好稿的好文风做了细致且深入浅出的分析。作者在讲述好稿 出炉 过程的同时,提炼总结了写稿的经验与教训,旨在与业界同行分享并切磋交流采编业务,对于初涉媒体的新人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本书可作为日常新闻采访写作的工具书。
以新闻和新闻业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已经成为传播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对于新闻学研究的回顾、反思、推进和展望也成为各国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究竟何为新闻学研究?新闻学研究的价值是什么?新闻学研究何以形成当前的面貌?新闻学研究应该走向何处?回答上述问题的一种途径是 重访 经典。 《西方新闻学名著导读》以导读的形式 重访 了西方新闻学领域的20余部经典著作,呈现了西方新闻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每篇导读兼具 解读 与 评析 ,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并做到触类旁通,探索新的理论资源和分析视角,带来新的研究想象力。
在本书中,丽莎 吉特尔曼探讨了新媒介的新奇性及其对媒介史的意义。通过早期声音录制和数字网络的案例,吉特尔曼引导读者思考:媒介如何同时作为历史研究的主题和工具?在对爱迪生的早期留声机和美国国防部的早期分布式数字网络 阿帕网络的原创性个案研究之中,吉特尔曼极具洞见地指出了19世纪末(声学的与非声学的)记录的文化定义和20世纪末(数字的与非数字的)文件的文化定义之间的相似性。正因如此,本书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新媒介研究领域,也面向整个人文学科。毕竟,记录和文件都是人类思想的核心,是保存与诠释文化的组成部分。吉特尔曼的观点启示着 人文计算 的创新语境,也为文学史等传统人文学科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档案资源的广泛应用,吉特尔曼描述了声音录制和数字网络文本如何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惊异现象而出现,又如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为 好新闻 系列丛书第二部。写好消息是记者从事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本书精选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70篇作为分析对象,加之赏析文章。赏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消息写作技法与技巧,此外还延展了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传媒学界和业界的精彩点评,并探讨了获奖作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与指导性。本书为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如何打造好新闻等提供了翔实又生动的方法论,适合新闻工作者、新闻爱好者和新闻院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人才聚,企业聚;人才兴,产业兴。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务必关注文化创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 《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机制研究》以□□的宏观管理视角为切入点,着眼于对我国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机制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全面深入剖析了文化创意人才的特征与内涵,并通过建立数理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揭示了影响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水平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文化创意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引入了系统激励的理论框架,从□□管理的宏观视角提出了对文化创意人才进行有效激励的建议,以求在遵循人才激励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创意人才的激励机制。
广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一张张熟悉且令人愉悦的面孔,它显然具有经济功能,但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现代经济。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广告的虚假和剥削,而是通过一百多幅插图详细研究了广告的魅力,从而厘清它们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显然,广告的经济功能是吸引我们购买更多商品,而广告的意识形态功能让作为个体的我们置身于支撑我们社会经济基础的观念中。意识形态在经济环境中不可或缺,因为意识形态使经济环境看似不可或缺。 想要改变社会,就必须打破这种 不可或缺 与意识形态的恶性循环。本书试图打碎这条锁链中由我们自己铸造的一环,它提供的不是一个 答案 ,而是一套 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它改变自己对社会微妙、复杂的宣传形式之一的认知。 因此,本书对任何想了解图像和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中的运作方式的人来
本书为第七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2023)的会议论文集。论文围绕 整合 突破:数智时代的主持传播 这一主题,针对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语言大模型问世对主持传播领域的挑战进行了深度研讨。本论文集精选了会议论文20篇,具体内容主要涉及数字智能时代主持传播的知识体系建构、AIGC与主持传播的发展革新、新媒体主持传播的劳动与规制、语言合成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口语传播、高质量主持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及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一流专业建设等问题。
本书以广大社会公众如何“读懂新闻”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90多个经典案例,深度探讨了“新闻的内涵”“新闻全角度”“新闻与社会”等多重维度的议题,阐述了如何准确理解新闻,洞察了其中蕴含的信息,回答了“新闻是什么”“新闻应该如何”“人与新闻的关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等重要问题。内容丰富多样,兼顾实践与理论,覆盖新闻本身、个体、组织、社会等多个层面,最终聚焦培养媒体素养与社会能力。无论是新闻爱好者、传媒从业者还是社会观察者,都能从中获得新视角与洞察力。
内容简介: 沃尔特 本雅明(1892 1940)是20世纪*有独创性和洞察力的思想家之一,对于媒介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本雅明有独特的见解。本书系统介绍了本雅明的媒介理论及其对当代媒介理论的影响,对本雅明批评性的著作进行了系统和细致的解读,这些作品的内容包括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变,以及媒介理论与信息产业、城市景观、美学政治等现代经验的结合。 《本雅明论媒介》将本雅明的思想与当代媒介理论家马歇尔 麦克卢汉、让 鲍德里亚等的媒介批判理论相结合,帮助读者理解本雅明的研究对当今媒介的影响,以及如何将他的独特思想应用到当代的媒介文化中。
本书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者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较少的文字概述了这个洲或者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本书尝试在论述史实的过程中,呈现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影响。 本书自 2002 年出版, 2007 年再版,累计印刷 12 次。这次改版,对所有的材料进行了修订,加大了关于网络传播的内容,为每章增添了较多的图片。 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生记新闻传播学研究者。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是*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在传播研究中却被忽略了。这本书明确了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对我们理解当代媒介的深刻影响。《海德格尔论媒介》这本书分析了海德格尔的语言理论及其与传播学的相关性,解读了海德格尔的主要理论对大众传媒和数字文化的批判,讨论了关于存在及其客观化倾向,以及海德格尔的理论对未来媒介理论发展的影响。 在一个充斥着数字网络和新社交媒体的世界里,很少有批判性的见解,这本书从海德格尔独特的思维角度阐述了他对媒介的真正理解。 作者简介: 戴维 J. 贡克尔(David J. Gunkel):北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教授,《齐泽克研究国际期刊》执行主编。 保罗 A. 泰勒(Paul A. Taylor):利兹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译者简介: 吴江,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二是质化方面从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口述史、民族志、深度访谈、个案研究、扎根理论等方面进行讲述;三是量化方面从问卷调查、实验、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方面进行解析;四是从微纪录片创作、短视频创作、非虚构写作、信息可视化制作、互动作品设计与制作方面进行创作方法讲解,进而让读者对非遗传承传播方法有深入了解,并为非遗文化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提供可行性路径。
《广播电视学概论》(第六版)全面介绍了广播电视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状况,并对广播的传播性能、传播语言、节目构成、事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分析,是一本相关学习者及从业者了解广播电视的教科指南。本书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至今已重印十多万册。新版在第五版的基础上,又基于当前广播电视事业的变化增加了对该领域新技术、新内容、新管理、新方法的概述,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演变。
本书为江苏省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运营路径研究》的终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调研报告 ,由 区域性云平台建设管理运维模式创新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建设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 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等五章构成,分别从技术平台构建、建设成效评价、促进基层治理、可持续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运营的路径,同时也对与县级融媒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下编为 案例汇编 ,由课题组通过对江苏省以及国内其他十多个省份的十七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地调查所撰写的案例构成,分别对这些县级融媒体的建设背景、建设经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进行概括总结,以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是国内唯一一本以政治传播为主题的专业学术辑刊,致力于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者提供公开、专业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园地,推动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持续、稳健向前发展。《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第6辑)围绕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传播 这一主题组织稿件,策划有 第五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主题精粹 专题,原创论文主题涉及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认同、政党国际形象传播、意识形态传播、媒体信任、虚假信息传播、身份政治中的政治营销等前沿议题,同时,本辑还以书评的形式引介传播与政治发展理论、政治传播现代化理论中的经典著作。面向未来,本刊将持续围绕中国学者所关怀的现实问题,推动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为中国政治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开疆拓土,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贡献力量
内容简介: 融媒体时代下,网络影像叙事体系亟待建构。本书借鉴意识形态研究领域的观念,创新性地引入了缝合性原则,建设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网络影像 碎片化 叙事模型,完成了从元叙事到 碎片化 叙事和从 碎片化 叙事到元叙事的解构、重构进程,最终实现 碎片化 叙事体系的双向建构,为今后网络影像 碎片化 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构架雏形。
随着媒介生态的繁荣,人们意识到,影视文本的框架建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本书试图将新闻传播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框架分析理论引入影视文本的研究,借助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影视学、叙事学、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关系学的相关理论,以国家形象片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策略进行分析,形成了关于国家形象片影像建构传播策略的认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