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的社会应用广泛丰富、包罗万象。对这一学科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研究,对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传播、公共交往、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与出版等领域渐趋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名词工作探讨、名称规范研究、定义规范研究、理论框架中的概念定位、外文名规范研究、传播研究术语释义六个方面入手,针对名词规范化研究中的难点疑点,进行整理分析。后是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会议札记,呈现了一个学术共同体的集体思考与对话。
本书描述了批电子通信网络是如何诞生的,揭开电报和电话诞生时期所发生的一些 重大变化 的神秘面纱。从 网络国家 这一词组便可看出电信的发展演变过程离不开政府机构和公民理想的影响,电子通信由只为少数人服务变成面向全体人民的大众服务并非技术和经济使然,而是政治和文化的产物。作者将电信的历史置于更广泛的政治、商业和话语背景中,向我们展示了政治经济在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这部基于档案研究的历史著作不仅可以为读者讲述一个发生在并不遥远的过去的两个强的通信网络如何被创建起来的非凡故事,而且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通信网络的全新视角,给当今的媒介制度史研究带来新灵感和新动能。
这是一本讲透阅读方法论的书,全书重点解决“何为读”“如何读”和“读什么”三大难题。何为读?——你需要知道那些阅读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就是全书第一篇介绍的“阅读的系统模型”。如何读?——你可以师法前沿科学研究与智者实践,这就是全书第二篇介绍的“系统阅读法”,具体包括“文本细读”、“抽样阅读”、“结构阅读”、“主题阅读”,以及“卡片大法”等。读什么?——你可以读力作、杰作、神作,以及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基本书,这就是全书第三篇介绍的“系统选书法”与“通识千书”。全书文笔优美,金句迭出,同时思想深刻,见解独特。无论你是有阅读刚需的学生,还是想要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终身学习者,或是想要培养孩子良好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家长,这本书都将给你极大的启发和指导。
本书是一本畅销的教科书,在美国大学的媒介研究、文化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课程中被广泛使用,自2000年出版以来已经多次再版。 本书梳理了媒介研究的主要方法,从符号分析到意识形态批判,从民族志到统计学,从文献综述到报告撰写,囊括了媒介研究可能涉及的所有研究方法和研究环节,以采取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形式加以呈现,而且辅以图表、案例、小短剧、自会插图等方式为本书增加了许多趣味性。本书尤其对入门研究学者来说,足以成为案头宝典。
走出去 是一项国家战略,源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进对外开放理念;新世纪初,经济领域的 走出去 逐渐拓展至文化领域,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 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对外传播工作, 讲好中国故事 和 传播好中国声音 构成了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的两条主线,旨在推动中国话语 走出去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基于上述背景,本书以《中国话语 走出去 :译介与传播研究》为主题,在系统梳理我国 走出去 国家战略及相关政策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学和传播学的学科交叉理论作为指导框架,从领导人话语、革命话语、文化话语、时事话语、政治话语、影视话语、文学话语和学术话语等多个维度,并分别以习近平海外发表署名文章、《求是》杂志英文版、《北京周报》、《白夜
内容简介 本书将动力学理论引入舆情传播领域,构建不同环境下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模型,包括单信息传播SFI模型、交叉信息同步传播CT-SFI动力学模型、延迟信息传播DT-SFI动力学模型、考虑主动因素的单信息传播P-SFI动力学模型、考虑意见领袖的单信息传播OL-SFI动力学模型、衍生信息传播D-SFI动力学模型、基于阅读量的多信息传播SRI动力学模型、基于讨论量的信息传播SDI动力学模型、基于阅读量和讨论量的多信息传播SRDI动力学模型。本书采集中国新浪微博社交网络平台数据,对真实案例进行参数估计和敏感性分析,本书提出的模型可以实现舆情早期预测功能并获取舆情关键要素,可提供有效的舆情控制与引导策略。 目 录 1 概述 /1 1.1 网络信息传播平台 /1 1.2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7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7 2 单信息传
本书聚集于17和18世纪早期英国的消费者,试图通过历史性地考察他们如何看待此新兴饮料和场所,进而阐释咖啡和咖啡馆的意义,并理解这些创新和变化对人们生活、思想的影响。咖啡在英国的接收史不仅是消费革命的历史,也是公共领域发展的历史。本书角度新颖,从日常生活经验剖析了一个公共社会话题,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2》是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服务引导、促进和推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行业智库报告。 全书分为总报告、重点聚焦、行业报告、专研报告和融合精品分析五个部分,结合丰富多元的实证数据与典型案例,聚焦2021年到2022年期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与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热点、亮点与难点,围绕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局与势,落实党中央各项重大决策与部署,紧跟新媒体发展进程中的新动态与新议题,总结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成效与问题、趋势与规律,为我国各级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实践提供决策依据与工作参考。
作者本人乃专业学者,而非职业藏书家,因读而藏,读而后藏,所藏之书主要是为了读,但有时亦不免“得筌忘渔”,故自我定位在“读书与藏书之间”。本书共收录了三组文章:“书肆记游”是作者在 外搜求古籍的所见所得;“书衣题识”讲述了部分藏书的版本情况及背后的历史故事;“书山问路”评介了版本目录学方面几部新著。
书籍是历史悠久的传播媒介。书籍史涉及书籍从产生到传播的复杂过程,与媒介史、阅读史、编辑出版史、印刷技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有交叉关系,可以说是以书籍为对象的文化史。本书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研究的视角,同时还注重辨析中国的书籍文化史与西方书籍史、阅读史之间的文化差异。 本书选择中国古代有典型意义的书籍作为具体案例,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及文化系统之中,探讨多种类型的书籍(字书、类书、选本等)在文化观念、编辑体例、知识分类等方面的特征,还有不同群体(儒者、隐士、女性、近代文人等)对书籍阅读和接受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勾勒书籍从古代到近代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以及在当今对于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各章均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参考多学科的研究路径;引据文献资料丰富翔实,具有古典
作者对于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寻访开始于十余年前,此前已有《书楼寻踪》《书楼觅踪》两本专著问世,随着作者寻访的深入扩大,再度推出《书楼探踪·浙江卷》。本书共收录26篇寻访之作,文章内容不仅涉及旧居游访、人物故事,还兼谈学林掌故、版本目录、人文历史。不生涩、无矫揉,唯有平实文字,记录点滴书香余脉。
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当今,作为党和政府 喉舌 的地方媒体,传统的改革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地方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就是融媒体。本书集纳18篇文章,分为区域融媒体、智能媒体、网络传播、视听传播、国际传播、纪录片研究和品鉴几个板块,探讨了以融媒体中心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地方媒体信息资源,发挥各传播平台优势,积极抢占当地新闻宣传制高点的发展思路,以及融媒体时代下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思路、新视野,既有理论上的学术性,又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本书以独特的学术视角,打破传统的线性叙述,多主题、多视角审视英国电影的历史,定位英国电影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充满现代感的 新历史主义 写作视角,紧扣电影本体论和文化研究,展现英国电影塑造 英国性 的手法,再现英国电影重建 大英帝国 辉煌的努力,让读者轻松建立英国电影史的知识框架。 ◎作者持续关注英语电影十年,本书用电影把握英国历史、社会和大众文化的脉搏,紧贴历史语境,定位具体的历史分期,回顾英国电影如何呈现英国民众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国民矛盾。 ◎本书探讨了英国电影的类型和多样性,强调了独特的英伦文化在电影中的反映,对英国电影从默片时代到 脱欧 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意义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于那些对英伦电影艺术着迷的人来说,本书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国际传播是国家和国家之间或国家与特定区域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其演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而每一阶段都包括与其相对应的传播技术、国际关系、传播主体、组织结构、哲学基础、文化传统以及价值体系。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特定历史阶段中国际传播的鲜明特点。本书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三个维度来揭示国际传播领域的新进展和新发展,对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范式转型、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及传播效果进行解读和反思,主要板块内容包括国际传播理论的回顾、国际传播模式的转型、国际传播的媒介实践、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信息扩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传播现象,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交媒体平台及其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信息扩散的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带来很多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本书聚焦于信息扩散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重要困惑:与分析模型的预测相反,实证研究发现大规模扩散罕见且脆弱。限制信息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书从格兰诺维特所提出的门槛模型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扩散及其瓶颈;在此基础上,逐渐走向注意力流动和计算叙事研究;最后,围绕拉图尔所提出来的“计算中心”概念对计算社会科学的逻辑进行讨论。
《认知传播学》在充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梳理了认知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认知传播融合创新的基本条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阐述了认知传播学的本质特性、功能与任务,揭示了认知传播与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及其体认过程与典型模式、效果与测评的基本规律,说明了认知传播视阈下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认识其文化价值及社会环境,论述了认知传播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的关系。《认知传播学》作为一本跨学科研究的专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认知传播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具有前沿性、学术性、系统性、应用性、科学性等特征。它对于活跃传播思想、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更好地建立内容生产机制、正确评估内容传播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度融合: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主要内容包括主报告深度融合,融合媒体发展之高端声音,融合媒体发展之专家观点,融合媒体发展之央媒之声,融合媒体发展之地方实践,融合媒体发展之突破媒介,融合媒体发展之国际观察,媒体融合大事记。
电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电影的同际传播与交流是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和媒介。 《迷思与进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效果研究》从商业表现、艺术评判、个案剖析、文化进路四个维度分析了2011-2018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对策,通过研究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效果探索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