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哲学、电影、录像、数字文化:媒介研究所跨领域、学科多得惊人,它所生产的词汇既严谨,又直观。《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定义了,有时是重新定义了这个新兴综合领域的目的,阐明了*生动的讨论、*有活力的话题背后的关键概念。 一个更加宏大的对话涉及文化、技术、政治,作为这个更加宏大的对话的一部分,这本令人激动的论文集对在处理当代媒介的特点及模式方面对于我们而言颇为关键的语言进行了探索。本文集的主编是媒介研究领域著名学者W. J. T. 米歇尔和马克 B. N. 汉森。本文集推出了许多杰出撰稿人的作品,这些论文都是为了本文集专门写成。文章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审美 这部分讨论的是艺术问题,与描述感官经验及判断的术语有关; 技术 这部分让我们进入一系列宏观的技术概念;媒介功能在系统中实现, 社会 这一部分开启了对
开门办报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份报纸面世,要经历采访、编辑、审核、校对、印刷等多个环节,难免出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了就改,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 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成本书,公开发行。 全书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稿件差错部分的原文、造成差错的原因、差错引起的后果,并以教训的形式予以分析和点评。
广告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一张张熟悉且令人愉悦的面孔,它显然具有经济功能,但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现代经济。本书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广告的虚假和剥削,而是通过一百多幅插图详细研究了广告的魅力,从而厘清它们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显然,广告的经济功能是吸引我们购买更多商品,而广告的意识形态功能让作为个体的我们置身于支撑我们社会经济基础的观念中。意识形态在经济环境中不可或缺,因为意识形态使经济环境看似不可或缺。 想要改变社会,就必须打破这种 不可或缺 与意识形态的恶性循环。本书试图打碎这条锁链中由我们自己铸造的一环,它提供的不是一个 答案 ,而是一套 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它改变自己对社会微妙、复杂的宣传形式之一的认知。 因此,本书对任何想了解图像和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中的运作方式的人来
本书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者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较少的文字概述了这个洲或者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本书尝试在论述史实的过程中,呈现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影响。 本书自 2002 年出版, 2007 年再版,累计印刷 12 次。这次改版,对所有的材料进行了修订,加大了关于网络传播的内容,为每章增添了较多的图片。 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生记新闻传播学研究者。
本书为江苏省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运营路径研究》的终成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 调研报告 ,由 区域性云平台建设管理运维模式创新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动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建设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 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等五章构成,分别从技术平台构建、建设成效评价、促进基层治理、可持续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运营的路径,同时也对与县级融媒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下编为 案例汇编 ,由课题组通过对江苏省以及国内其他十多个省份的十七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地调查所撰写的案例构成,分别对这些县级融媒体的建设背景、建设经验、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进行概括总结,以
本书以奋斗为主题,精心选取2021年以来人民日报版面文章中的金句200多条,分为理想信念、增强本领、勇敢担当、砥砺奋进四个部分。书中所选金句通俗易懂、言近旨远、催人奋进,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可在品行修养、能力提高、责任担当等方面给读者带来有益启示,有助于广大读者在实践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凝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数字断联》的核心关注是:资本主义、互联网和美国的治理危机,三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数字革命这一带有进步色彩的技术革新,在现实中如何一步步褪去其梦想光环,给美国带来深刻的时代危机?作者基于政治经济分析,展现互联网被资本主义塑造和驯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中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政策斗争。
这是一本讲透阅读方法论的书,全书重点解决“何为读”“如何读”和“读什么”三大难题。何为读?——你需要知道那些阅读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就是全书第一篇介绍的“阅读的系统模型”。如何读?——你可以师法前沿科学研究与智者实践,这就是全书第二篇介绍的“系统阅读法”,具体包括“文本细读”、“抽样阅读”、“结构阅读”、“主题阅读”,以及“卡片大法”等。读什么?——你可以读力作、杰作、神作,以及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基本书,这就是全书第三篇介绍的“系统选书法”与“通识千书”。全书文笔优美,金句迭出,同时思想深刻,见解独特。无论你是有阅读刚需的学生,还是想要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终身学习者,或是想要培养孩子良好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家长,这本书都将给你极大的启发和指导。
《学术、传媒与公共性(第二版)》属于新闻传播学的通论作品(教材),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研究新闻传播学中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严厉批判了在韦伯的 价值无涉 这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下所产生的*新闻自由的理念,客观描述了该原则的概念内涵,以及西方新闻界实际上使用该原则的界限,指出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领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就该原则所应持有的正确的、批判性的立场。
计算机革命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在争论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将如何改变人类之前,我们更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所谓科学技术的伟大突破、社会革命的风云突变,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吗?人类在那时贡献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理性思辨、科技能力与符号观念环境?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是一部关于美国计算机通信的浪漫史,关注社会与政治想象之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密切互动的过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技术并没有固定永恒的本质,资本和权力也没有一劳永逸决定新技术的社会使用的*力量。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的梦想、愿景和希望,注入对新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普及之中,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浪漫主义与资本协商、合作、博弈的痕迹。 《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与互联网》
新闻记者应该是公正客观的吗?民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间,应该如何取得平衡呢?媒体应该如何被规范?媒体公关幕僚以及支票簿新闻是否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 媒体的角色和责任一直都是公共辩论的议题。本书集合了思想家、学者以及媒体专家,共同讨论记者与媒体所面对的新闻伦理和道德问题,并检视真理、美德、隐私、权利、冒犯、伤害等等基本概念,以及构成上述概念的基础,也就是自由。 各篇作者揭示的议题包括公正与客观、政治新闻的伦理、隐私权与媒体非法入侵的规范,以及新闻检查的正当性等等。他们探讨新闻与公关活动间的关系、波斯湾战争中的战事报导和军事宣传、媒体对性与暴力的描绘、图像新闻学以及小报媒体。本书的其中一章是由贝尔所撰写,谈及负责任的新闻报导(responsible journalism)和波士尼亚的战地报导。
《认知传播学》在充分论证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梳理了认知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认知传播融合创新的基本条件、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阐述了认知传播学的本质特性、功能与任务,揭示了认知传播与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及其体认过程与典型模式、效果与测评的基本规律,说明了认知传播视阈下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和认识其文化价值及社会环境,论述了认知传播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的关系。《认知传播学》作为一本跨学科研究的专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认知传播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具有前沿性、学术性、系统性、应用性、科学性等特征。它对于活跃传播思想、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更好地建立内容生产机制、正确评估内容传播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汇编》一书,收录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9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中科研报告类的成果。内容涉及我国阅读推广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出版征信体系研究、国际标识原则研究、全国少儿图书出版分析研究等内容、2018年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情况分析与评价研究、印刷企业智能化建设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网络出版内容审校机制研究。这些科研成果主题新颖、立意深刻,内容详实、贴近现实,是出版学术研究的前沿。
本书作者深入TikTok和字节跳动幕后,通过对其管理者以及大量业内人士的采访和数据调研,讲述了这个飞速增长的中国社交媒体平台的崛起和发展历程、企业运营方式、产品开发核心、公司内部文化,以及其为何快速风靡全球,又怎样改变着科技世界并影响着整个社会。同时作者也从大国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探讨了TikTok如何挑战和取代了硅谷在社交媒体领域的主导地位,最终又为何陷入东西方的文化和政治旋涡从而遭受打压和排挤。作者最终得出结论:关于TikTok影响力的巨大争论主要源于西方仇外情绪的煽动,以及美国对自己数字霸主地位及其政府关系的担忧。TikTok不只是一个应用程序,它的本质是社会的关键驱动力,是未来科技的预兆。中国科技企业正在重新制定规则,并以其形象塑造世界。
本书在学界首次将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评论周报》(1928-1946)、《天下月刊》(1935-1941)确定为比较研究对象,依托史料考证的方法,运用传播学、出版学、翻译学及文化研究等相关理论,全面考察《中国评论周报》、《天下月刊》在创刊背景、刊物性质及内容、编辑作者群体等方面的差异与关联。
本书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近期新的发展趋势巧妙地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本书在对“报人”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各个发展阶段报人群体的群像,细致地呈现了办报人的群体特征,以及他们在人口学意义方面的特征。以及办报人的新闻思想发展脉络,他们是如何协调专业办报与做好党的宣传之间的关系的。从而在报人个案研究盛行的当下,勾勒了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的特征,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报人群体新闻思想演进的轨迹。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初,苏联的党报经验、办报模式和党报理论,给中国共产党办报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些经验、模式、理论没有来得及进行系统阐释和有针对性的甄选,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后来,自我培养系统的成型则不仅支撑了延安报人的崛起,而且奠定了解放战争时期甚至建国初报人队伍的基础。这一培养训练模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报人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造就了一大批党
社会化媒体情感挖掘与信息传播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传播学、情报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之一,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分析、监测和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化媒体情感挖掘与信息传播的主要思想、理论及方法,特别是社会化媒体语料的获取及预处理、中文新词发现、情感倾向性分析、多级情感分类、社会化媒体信息网络等。除绪论外,每章介绍一个主题,从实际需求或问题出发,由浅入深,阐明思想,理论结合实践,便于读者掌握社会化媒体情感挖掘与信息传播理论与方法的实质,学以致用。 本书可作为社会化媒体处理、情感分析、信息传播等专业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
本书以《左传》文学接受为中心,从如下四个层面来展开讨论。一、考察《左传》的著述性质及成书过程。二、探寻《左传》文学接受的根源。三、勾勒《左传》文学接受的演进轨迹。四、分析明清时期的《左传》文学评点。
陈力丹著的《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核心新闻传播学系列教程)》 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七篇,以洲或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较少文字概述这个洲或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 ,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本书尝试在论述史实的过程中,呈现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影响。 本书自2002年出版,2007年再版,累计印刷12次。这次改版,对所有的材料进行了修订,加大了关于网络传播的内容,为每章增添了较多的图片。 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生及新闻传播学研究者。
《主流媒体直播探索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解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新型主流媒体直播发展的现实图景、话语生产机制及商业运作等,认为主流媒体纸媒直播运营发展不平衡,核心产品特色不够,商业变现能力待突破。研究了综合门户网直播内容生产机制、平台建设的机遇与问题点,发现其盈利模式的获取依然任重道远。设定指标考量了用户对主流媒体直播的满意度,探讨了主流媒体直播的未来发展路径,为充分释放其话语权与影响力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