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关于网络舆情处置的授课内容为基础素材,精选适宜中国网络舆情的传播理论和典型案例编写而成。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章为网络舆情的总体态势,介绍互联网对舆论引导的新挑战;第二章为网络舆情新特征,从八个方面概括当前的舆情特点;第三章为网络舆情主要类型,将公共领域的网络舆情分为六类;第四章为舆情事件的成因,帮助读者从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会引发舆情;第五章为网络舆情处置策略,讲解了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 12345 策略,即建立一种科学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两个前提,坚持三个原则,把握四个要点,防止五种错误行为。 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丰富,形式新颖,实用性强,是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提高媒介素养、处理网络舆情的重要参考读物。
《好新闻的魅力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赏析》是 好新闻 系列丛书的第四部,精选60篇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作品为分析对象,加之赏析文章。赏析文章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探讨写作技法与技巧,还以获奖作品为中心延展了作者的业务研讨、传媒学界和业界人士的精彩点评等背后的故事。本书旨在为媒体人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论,适合一线记者编辑等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及高校新闻专业师生阅读参考,对写作爱好者及学习者也有帮助。
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家喻户晓的《隆中对》。一千八百多年前,在南阳郊外一间茅庐里,诸葛亮与刘备浊酒一杯,纵论天下。诸葛亮有条有理地析解形势、提出愿景,从战略战术上设计路径、明确打法,谈笑之间完成了三分天下的谋划布局。重读《隆中对》,对于媒体深融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启示:既要有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又要有精准的战术打法;媒体深融需要谋篇布局,步步为营。 2020年9月,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媒体进一步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目前,市县融媒体中心正处于战略转折的关键节点,放眼全国,不少中心(报社、广播电视台)的深融改革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解决思路,基本上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中国报业融媒研究中心主任、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总编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重要文章选编。《望海楼》专栏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组织了多位权威专家撰写了大量专业评论。深刻解读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两会、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话题。评论文章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犀利又不失稳妥,阐释了中国担当与行动。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两年来发表的二十多篇与记者编辑面对面进行新闻业务辅导和交流活动的记录整理稿。全书共分为四辑,内容涵盖记者编辑如何讲政治、重业务、强素质、练本领,新闻媒体如何以精品生产带动内容提升,新闻工作如何防范舆情、防止差错、守牢阵地等。书中每篇主稿后配发一篇千字以内“一线感言”,撰稿人均为中国新闻奖得主,与主稿形成互动、互补。意义:本书是新时代如何高质量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答题集”,是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直面困难挑战、坚持守正创新、开展精品生产的“心得录”,是从业务层面解码“新华现象”、为业界和学界提供观察样本的“他山石”,也致力于成为广大媒体从业者拓宽视野、提升自我的“参考书”。特色:时代感强,书中文章的选题均来自于当下 的媒体实践,聚焦的都是媒体采编人员普遍关心、
内容简介: 弗里德里希 基特勒凭借《留声机、电影、打字机》和《文学、媒介、信息系统》等书籍,确立了自己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家之一的地位,但他也饱受争议。 《基特勒论媒介》介绍了基特勒关于媒介理论的基本思想。这本书分析了基特勒早期以德国20世纪动荡的历史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化剧变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文化统一)为背景的作品,这些作品灵感来自于法国后结构主义中与媒介相关的理论,以及关于文化技术和古希腊符号系统的著作。这本书在理论方面清晰的讲解将会受到媒介、传播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生的喜爱。 作者简介: 杰弗里 温斯洛普-扬(Geoffrey Winthrop-Young),博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欧、东欧和北欧研究系主任、教授。目前研究兴趣为媒介理论、进化与灭绝理论、文化技艺的交叉地带。 译者简介: 张昱辰,文学博
内容简介: 尤尔根 哈贝马斯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对媒介和传播研究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本书以哈贝马斯作品中为人熟知的三个核心概念 公共领域、沟通行动和商议民主 为中心,清晰地揭示出他对媒介研究的诸多贡献。 作者简介: 哈特穆特 韦斯勒(Hartmut Wessler),德国曼海姆大学媒体和传播学教授,同时担任曼海姆欧洲社会研究中心(MZES)的项目主任。曾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习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并于1998年获得汉堡大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聚焦于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公共辩论的质量,尤为关注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商议理论。他的论文发表于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等知名传播学期刊。其著作《哈贝马斯论媒介》于2019年荣获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传媒经济学理论与实务的专著,在《传媒经济学:理论历史与实务》(第三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传媒业的变革,对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等内容进行更新与增补。全书共十章,按理论、历史与实务的大框架进行构建:前三章是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传媒业运作的基本规律;第四章是历史,梳理传媒业的发展历程;后六章为实务,研究传媒业直接获取经济效益的操作。书中汇集了传媒经济学研究领域代表人物的经典论述,涉及国内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与学术圈场域、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年度概述、国外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核心问题。
本书主要汇总了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分为传播生态、舆情传播与风险治理三个部分:传播生态部分编选的三篇文章,对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了回应;舆情传播部分编选的五篇文章,结合一些热点事件,从多个维度对舆情传播进行了探讨;风险治理部分编选的四篇文章,针对新传播环境下公共危机中的风险传播问题,尝试利用新的研究手段,对传统风险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是一部关于新闻采访礼仪的专著。 不学礼,无以立。 做任何工作之前都要先学会礼仪,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更是如此。书稿分为上、中、下共三篇:上篇主要阐述采访礼仪的概述、分类、基本要求等;中篇结合具体事例,对人物、会议、体验、电话、网络、隐性六种采访礼仪进行深入解析;下篇从如何把握说话艺术、当好新闻发言人、做好视频直播、善于调查研究、学会涉外礼仪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索。本书较全面地梳理了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采访礼仪素养,语言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广大媒体从业者和新闻院校学生提供参考。
本书追溯了新闻报道从印刷新闻到网络新闻的演变过程。作者安德森记录了随着报纸商业模式的崩溃,博客作者、公民记者和社交网络如何卷入新闻业所面临的巨大变革。通过对《费城问询者报》和《费城每日新闻》的考察,安德森提供了研究报业在数字时代如何努力调适与公众之新型关系的引人注目的案例。 在书中,安德森透过费城的报纸审视了报业的总体变化与动荡。安德森的叙述和分析不仅记录了新闻机构迅速和令人震惊的衰落,还使人们理解了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表象之下的根本变化。大多数新闻行业的高管们,在努力应对印刷报纸数量下降和数字替代品崛起的问题时,都会意识到这里所包含的问题和观察。
竞争性报道怎么做?营销环境好怎么宣传?如何挖掘乡村振兴的新闻点?本书给你答案。《高看一筹:新闻阅评的实践与探索》是全国较早的以城市党报为主体的新闻阅评作品集。该书以点评城市党报《咸宁日报》为切口,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守正创新,区域性党报如何办、如何应对新挑战,新闻工作者如何抓住新闻规律、如何提高报道水平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富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
迪士尼创建于1923年,以动画形象米老鼠为开端,建立了经久不衰的跨国娱乐王国,是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中代表性的娱乐公司。本书关注娱乐世界中的资本主义、娱乐经济的崛起、好莱坞叙事结构、休闲文明的陷阱等议题,结合文化研究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为跨国娱乐公司的全球扩张及其文化战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对电影娱乐生产的论述尤为精彩。
本书由现象级融媒作品亲历者创作,收录近年全网 刷屏 的现象级融媒传播案例。 作者从实操性出发,梳理了 超文本H5 短视频 网络直播 科技赋能 可视化创意 方面的探索案例;设计了 爆款宝典 理论微课堂 和 爆款小档案 爆款炼成记 亲历者说 深度解析 延伸阅读 板块,还原 爆款 的锤炼过程,呈现 爆款 的背后巧思,提炼 爆款 的实战技法。 全媒体时代,守正创新,巧用技法,打造爆款,你也可以。
内容简介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普通公民能扮演什么角色?这一问题已触及当下关于公民新闻的论争核心。这也是如今新闻媒体面临的有挑战的议题之一。 在这本恰逢其时且挑战认知的著作中,作者斯图尔特 艾伦引入了 公民见证 这一核心概念,以便重新思考那些在新闻传统中将 业余 和 职业 记者区别开来的假说。他特别关注普通人被卷入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危机事件时进行的一手报道,常常为新闻报道作出重要贡献。 艾伦通过大量不同案例说明了他的观点。他将公民见证视为一种公共服务,阐明了公民见证能以何种方式复兴民主文化中新闻业的社会责任。
本书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 帕克关于新闻研究的文集。全书包含9篇文章,收录于帕克的论文集Society: Collective Behavior, News and Opinion, and Sociology andModern Society。本书选译的9篇文章来自该论文集的第二部分Newsand Opinion,这一组论文分别题为:(1)《作为一种知识的新闻》(News as a form ofknowledge,1940);(2)《报纸的自然历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the newspaper,1925);(3)《新闻与人情味故事》(News and the humaninterest story,1940);(4)《新闻与报界权力》(News and the power of thepress,1941);(5)《士气与新闻》(Morale and the news,1941);(6)《舆论与社会服务》(Public opinion and socialservice,1918);(7)《移民社群与移民报刊》(Immigrant community andimmigrant press,1925);(8)《外语报刊》(Foreign language press,1920);(9)《美国的报纸文献》(American newspaperliterature,19
《创新设计前沿:公益广告的设计与视觉传播力》采用了眼动实验、回想测试、内容分析与多模态语篇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受众观看公益广告时的视觉注意的运动,将受众视觉关注的过程与兴趣点可视化分析,通过设计学、传播学、心理学实验与多模态分析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 《创新设计前沿:公益广告的设计与视觉传播力》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告从业人员、广告相关专业学生与研究者、政府宣传部门工作者等。
2003年至今,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机关到企事业单位,都普遍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化的建设已经逐步走向健全、规范和完善。2003 2011年,作者担任了八年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恰逢2003年 非典 危机是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起点,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是中国政府新闻制度建设的重要拐点。作为曾经的政府发言人,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不仅对自己过往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还原了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新闻发布的历史真相,而且在其过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对于建立更加完善、更加规范和更加成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使后浪推前浪式的新闻发言人队伍在发布台前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和更加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