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涉及十分复杂的认知神经机制。探讨和揭示人类如何理解语言,成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语言理解 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系统阐述近年来对语言理解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的研究进展。《语言理解 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共十二章,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述语言理解的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基础。第二部分阐述词汇语义加工、句子理解、语篇阅读以及会话交流中的主旨和意图理解的认知过程和神经基础。第三部分阐述记忆、认知控制、推理和心理理论等一般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及其对语言理解的支持和调控功能。第四部分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阐述语言产生与语言理解的关系。
《中籍英译通论》分上下两部,分别为 理论篇 和 应用篇 。 理论篇 共六章。内容分别为:(1)中国文化体系与核心;(2)中籍英译的新思路;(3)西方翻译理论简史;(4)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上);(5)中国翻译和中国翻译理论简史(下);(6)中国典籍翻译理论。 应用篇 共八章。内容分别为:(1)翻译技巧;(2)翻译批評;(3)翻译教学;(4)古文今译;(5)散文美译;(6)哲言精译(上):经;(7)哲言精译(下):子;(8)诗歌翻译。
我国汉语音韵学研究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传统,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发展到20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范式发生了重大转型,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各个部门中最富活力、最有成就的分支学科。因此,总结20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得失,不仅具有语言学史价值,对文化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本书遵循 考镜源流、辨章学术 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以 史实为先导、考论为目的、史论结合 为研究导向,全面总结了20世纪现代音韵学在材料、方法、学术史观上的突破,对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等韵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源流梳理,总结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得失,并提示了未来研究可以考虑的方向。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描写20世纪汉语音韵学发展史的学术著作。
《汉语阿拉伯语政治文献翻译手册》一书是长期从事文献阿文翻译工作的专家,充分利用长期翻译实践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和丰富经验编纂而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在《汉语阿拉伯语政治文献翻译手册》编排上,充分利用翻译实践积累的大量一手资料,借助TRADOS平行语料库等现代科学电子数字化研究手段,按词条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共收录词条及释义七千余条,例句六百余句。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参考性和时代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对促进汉语阿拉伯语重要文献的翻译,无疑有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白一平和法国东亚语言研究所教授沙加尔所著的《上古汉语新构拟》( Old Chinese : A New Reconstruction )从音节结构的角度入手,分声母、韵母、声调等几个大的方面,详细阐述了作者对上古音问题的见解。在材料运用方面,将汉语内部材料(如谐声字、通假字、出土文献、古文字等)和外部材料(苗瑶、侗台、藏缅等民族语)相结合,重视以现代汉语方言作为佐证,特别吸收了罗杰瑞对于 原始闽语 的构拟。该书探讨上古音,不仅关注音韵问题本身,还将历史形态学的分析与上古音研究联系起来,发现和提出各种前置辅音的语法功能。 《上古汉语新构拟》全书重构了三千多年前的汉语,共包含5000个汉字,对于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该书面世之后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美国语言学界的*奖
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书分为两部分: 导言 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 本论 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本书为李葆嘉学术团队 重建西方语言学史 三部曲的第二部,依据一手文献,参考二手资料,基于群体考察 主线梳理模式,展示西方语言学史150年的恢宏画卷。 传统语义学的诞生与哈雷大学的古典学、阐释学氛围有关,与语源学、修辞学、词典学紧密联系,其成长得益于语文学、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和人类学,其历史取向突显语言知识积淀,心理取向突显概念认知变化,语境取向突显交际话语行为。现代语义学的三大基石是心智语义场、语义解析法和关系语义学。当代语言学的若干新理论可以追溯到这些往昔论著中。
语言文字是人类获取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是人类独特、复杂的认知活动。国际上近年来陆续将语言的脑机制、“语言脑”的发育、语言障碍的诊断与矫治等课题列为重大脑科学计划的重点。语言研究又是一个高度学科交叉的领域,尤其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本书集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于一体,结合中文独特的语言学特性,将语义加工分为语义提取与整合两个基本认知成分,采用不同的研究技术和范式,从时空的视角对语义加工的进程和独特神经通路进行探索,构建了语义加工的双通路神经模型。这些创新性的探索,为未来思考怎样结合中文的特性构建兼具语言普适性和特异性的语言认知理论提供了重要思路。
汉字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汉字文化则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通路。本书是一部讲述汉字演变与发展的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专为初学者设计,题为 古汉字入门浅谈 ,带有导读和总论的性质。下编题为 一百个古汉字浅解 ,以一个字为一个字条。每个字条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其甲骨文、金文、小篆三体字形;二是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基本依据,解释每个字的构形意义和构形方法,说明其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及其在卜辞、铭文中的用法,其中一些字条还连带介绍了少量与被解释字相关的其他字。每个字条均附有作者书写的金文书法作品。 本书凝结了作者在书法、文学、文字等方面的综合成就,对读者了解汉字本源、汉字演变、中华文化和历史有重要意义。
字斟句酌 丛书
研究东南亚语言政策有助于增进对东南亚国家的理解,对于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切实合作。本书通过对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规划进行脉络梳理和国别比较,探究其发展演变、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南亚各国对中文和中文教育的认知及投入、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政策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及国际中文教育在东南亚各国的发展前景。旨在从整体上把握东南亚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的样貌和走向,从而服务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政策沟通,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走深走实,助力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文字学手册》为中国文字发展史的简明版本,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臧克和教授担任主编。本书从语言学以及世界各区域文字的宏观视野,阐述中国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本书分绪论、汉字的理论(汉字的性质、形体研究及形义关系研究)、汉字的历史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字研究、汉字文化圈(域外汉字传播研究,包括日本汉字、韩国汉字、越南汉字等)、汉字学的应用研究等六大部分,提纲挈领,为以从事文字学研究的人员提供指导性的权威入门指南(手册)。
《韩国传世汉字韵书集成》从大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角,针对汉字文化圈核心成员之一韩国的传世之汉字韵书进行全面的梳理,摸清其存量,考察其文献文献面貌,整理、归纳其文献面貌、版本源流和学术价值,最终汇纂为文献丛书,以此充实中华文化域外传播的研究内涵,丰富中华历史文献宝库。本丛书在广泛考察论证朝鲜半岛现存韵书的基础上,精选学术价值大、水准比较高的韵书二十四种加以影印,并为每种书撰写解题。本丛书通过对韩国传世汉字韵书的整理汇纂,梳理出汉语韵书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方式,探索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从而提升我们的汉字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水平,进而凝练出中华韵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文化价值。本丛书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汇纂韩国传世汉字韵书的音韵材料,助力汉语史研究,扩大汉语史研究的域外
本书对殷墟甲骨文材料进行组类划分,并依据卜辞事类、人物及同版现象对各类卜辞进行全面系联整理,总体来说,分为 分类 与 系联 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对每组殷墟甲骨文作进一步的精确分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各大组殷墟甲骨文进一步分成了若干小类,共八组五十八类。 第二部分,依据事类、人物、地名等线索对各类甲骨进行排谱系联,具体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联系的卜辞。卜辞内容基本相同、干支月份接近且相连属,为同一事类的系联,可靠性最高。 第二层次,可能有联系的卜辞。卜辞内容相近、干支月份亦可连属,为相近事类的系联,可靠性次之。 此外,本书最后还有对各组殷墟甲骨文的年代概述,全面介绍了殷墟甲骨文分类与年代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依据,以便有兴趣的读者了解相关情况。
本书基于抽象概念往往是通过隐喻来体现的这一基本假设,探讨人们对实体隐喻体验的差异性来源,包括如个人的体型和体格、年龄、性别、身体,或语言障碍、个性、意识形态、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和文化、语言背景等;关注隐喻的体验随时间推移、人与人和环境之间的交际与互动,以及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而变化的机制和规律。该著作集合一系列新近研究的理论假设和发现,分析隐喻的变异来源,提供了对如具身隐喻等隐喻现象细致入微的阐释。 转喻作为一种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性语言,类似“捷径”,或将允许人们使用更少的语词来交流交际双方共同的知识,其交际功能存在广泛的适用性。本书对转喻做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如文本衔接、幽默、讽刺、委婉和夸张等,特别是不限于单纯的语言 , 包括手势、符号、绘画、音乐、电影和
《上古音略》(修订版),仅从篇幅上来说,较之十年前的初版增加了近10万字,对比第一版,修订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增删:1.对2013版做了订正,主要是对音系本身进行修订,尤其是对中古汉语知庄组上古汉语读音的重新构拟;2.对2013版的分析做了完善,如分析中古汉语来母的上古音需要离析边音和颤音的界线等。3.在2013版的基础上,加强了上古汉语形态方面的论证。 金理新教授的《上古音略》一书对汉语上古音进行了全面的构拟和研究,对《切韵》音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认识,作者从观察音系的分布来分析 重叠 韵出现的原因,以汉藏语系语言为历史比较材料,从语音形式分析上古汉语的语法形态关系,本书从研究的方法、使用的材料到研究的结论,都具有开拓性,为汉语上古音研究开辟了新的境界。作者以发展的眼光处理古代文献材料,善于通过材料(谐声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商周文字卷》深入统计到商周各期各类文字资料的字频、构件、结构、体态等层次的数据。首次完成先秦文字发展史的断代研究。数据充分,分析科学,着眼系统,在先秦文字发展研究史上,称得上是一次整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