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背后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学习语言的合适年龄是几岁? 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那么多种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如何进化的? 史蒂芬 平克在《语言本能》中将满足你对语言的全部好奇,揭示你想知道的关于语言的一切。通过幽默的文字和有趣的例子,平克雄辩地证明:语言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进化与我们的大脑联系在一起。 《语言本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 平克从生物进化论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视角,以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语言案例,揭开了语言神秘的面纱,证明了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物遗传性。语言的无限魅力在于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语言并非思维的唯yi方式,由心智词汇和心智语法构成的 心语 才是真zheng意义上的思维语
本书为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积几十年勤求探讨之功而成,堪称研究汉语诗律学经典之作。 书分为两部分: 导言 阐述了韵语的起源及其流变,平仄和对仗,句式和语法等有关知识、规律; 本论 分为5章,分别叙述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白话诗和欧化诗。
《萨维纳的临高语词汇》基于法国萨维纳神父1925-1929年间在海南调查的语料,经著名学者奥德里古尔编辑,1965年由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国际学术界早期有关临高语的认识主要来自萨维纳此书,萨维纳也是第一个把临高语正确归入 大台语 的学者。《 萨维纳的临高语词汇 整理与研究》分为两部分,上篇 研究部分 是辛世彪教授在长期调查的基础上,对萨维纳原书做的全面研究,包括所涉及临高语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以及词汇;汉借词的本字;原书中的各种问题与错误;一百年来临高语长流方言的变化等。下篇 整理部分 将萨维纳的调查与辛世彪教授的调查结果对照呈现,大大扩展了原书的内容。本书对于汉藏语比较研究、临高语研究、海南岛语言分区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清儒批校经籍丛编”之一,中国 图书馆藏孙星衍平津馆刊刻之《说文解字》,历来被认为是清代 、影响 的版本。孙星衍刊刻《说文》时,延请严可均和顾广圻,为其进行编校,由此还导致严、顾因学术不合而断交的公案。顾广圻的编校底本,即是此次影印之本。此本之上,有孙星衍过录严可均的批校,并有孙氏对其批校的批校;在此之上,顾广圻再对严、孙的批校进行批校。所批之处,几无余地,可谓丹黄灿然,代表了清代说文研究的 , 是近百年学界翘首以盼而不得获见之本。此次据以四色影印出版。
《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精)》考察的近代术语,在从原产地(欧美)、中介地(中国或日本)到受容地(日本或中国)的漫长周游中,也经历着类似赛义德所说的“思想及语言旅行”的几个阶段,在中介地和受容地遭遇接受条件或抵抗条件,获得“新的重要性”和“新的用法”,成为汉字文化圈词汇的新成员,故被近代中国人称之“新学语”(简称“新语”)。这些充当诸学科关键词的汉字新语,词形和词意大都受到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的双重影响,日本因素也曾参与其间。故追溯汉字新语的源流,将展开中-西-日文化互动的广阔图景。而通过这种寻流讨源,汉字新语的文化内蕴将徐徐呈现,中国近代文化的某些本质内蕴将得以彰显。
《三国志校诂》以中古文献《三国志》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学和语言学两个角度对其中存在的文字、语词和语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以《三国志》原有篇目次序为序,依次考证文献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解决了一批学界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该书具有以下特点:(1)解说三国词语,发掘至深,结论多独创且可信。(2)考释文字,洞明声音条贯,多能言人所未言。(3)广泛参考众多版本,结论多妥帖。(4)博考制度、职官、风俗等,涉猎广博。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白一平和法国东亚语言研究所教授沙加尔所著的《上古汉语新构拟》( Old Chinese : A New Reconstruction )从音节结构的角度入手,分声母、韵母、声调等几个大的方面,详细阐述了作者对上古音问题的见解。在材料运用方面,将汉语内部材料(如谐声字、通假字、出土文献、古文字等)和外部材料(苗瑶、侗台、藏缅等民族语)相结合,重视以现代汉语方言作为佐证,特别吸收了罗杰瑞对于 原始闽语 的构拟。该书探讨上古音,不仅关注音韵问题本身,还将历史形态学的分析与上古音研究联系起来,发现和提出各种前置辅音的语法功能。 《上古汉语新构拟》全书重构了三千多年前的汉语,共包含5000个汉字,对于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明中的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该书面世之后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美国语言学界的*奖
《中国文字学手册》为中国文字发展史的简明版本,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臧克和教授担任主编。本书从语言学以及世界各区域文字的宏观视野,阐述中国文字学的范围及新领域,评述了中国文字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本书分绪论、汉字的理论(汉字的性质、形体研究及形义关系研究)、汉字的历史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字研究、汉字文化圈(域外汉字传播研究,包括日本汉字、韩国汉字、越南汉字等)、汉字学的应用研究等六大部分,提纲挈领,为以从事文字学研究的人员提供指导性的权威入门指南(手册)。
《中西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内容包括:西方对比研究简史、中国对比研究简史、对比语言学的本体论、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等。在国际范围内系统总结了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历史。重新梳理了西方对比语言学史的发展过程,把西方对比语言学的源头往前推了一百多年。并对历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影响作了分析介绍。同时对对比语言学学科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集中进行了讨论,在梳理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方言》是我国 部汉语方言学著作,在汉语史、汉语方言史、古代语言学 都占有 重要的地位。《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搜罗数十种版本对勘异文,汇集前人观点,悉心梳理,校雠补正,新见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不仅吸纳了初版问世以来诸多学者的补充论证意见, 将作者十余年来持续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是能够反映 学术水平的新校正本。
《语言自迩集》是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编写的一部著名的汉语教材,初版于1867年,1886年出版第二版。书中保留了许多19世纪北京话的材料,对汉语史及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书系将《语言自迩集》**版、第二版影印出版,加以导读,对《语言自迩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语言自迩集(第二版)》分三卷。一卷,是“口语(Colloquial)系列”的八章。第二卷,是第三、四、五、六、七、八章中文课文的标音、英译和注释,并随课文进程相应附加了1080条字词释义和用法示例,相当一部小型辞典。第三卷是四个附录:附录一“(英文)词语汇编(第二卷第三、四、五、六章)”;附录二“汉字引得(第二卷第二、三、四、五、六、七章,以部首为序)”;附录三“北京话
《生成音系学基础理论》在准确、深入理解生成音系学原始文献内容和乔姆斯基思想的基础上,客观、准确阐述生成音系学的语言理论背景、音系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并给与中肯的评价。书稿主要介绍并讨论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的假设和研究方法,清楚透彻阐明音系学假设产生的理论背景和不同理论及方法之间的继承和扬弃,阐明争议焦点及其理论价值。本书强调说明新的理论假设在发现新的语言事实过程中发挥的引领作用,重点介绍讨论经典生成音系学的音系本体论以及关于音系语法核心内容的三个重要的不同假设:以音系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线性理论,以音系表达形式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非线性理论和以制约为音系语法的优选论。
本书选择720个常见汉字,每一个字均列举《说文解字》以来从起源到演变的众家之解读,以近年来出版的普及类汉字解读图书为主,并以综述的形式加以总结,其中或有个人之见地。从而使读者多角度、全方位比较各家观点,免除繁重的查阅之苦。书中附有从甲骨文、金文、篆文一直到今字字形的演变图例,帮助读者甄别各种观点的优劣,寻找文字起源与演变的真相。本书所选汉字按笔画顺序排列,便于检索,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有关汉字研究的工具书。
当代生物学的进化观,使得人们将人作为进化的产物,并由此成为宇宙内部的观察者。这种进化性的理论,促使人们试图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建立统一的理论范式,而意识和文化也因此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然而,现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对于这样的理论范式始终是强有力的挑战。赛博符号学理论试图弥合这两种话语范式之间的裂缝,从信息论、自身论和控制论出发,建立一种不可化约的符号传播模式,它能够融贯精密科学的第三方视野、生命科学的自我视野、以及主体间性的语言文化研究的第二方视野,从而创建符号学的新范式。
本书针对日韩留学生的母语特点,探索不同于欧美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就日韩语言中业已存在的汉字词与汉语词在来源、结构、读音、意义、词性、语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培养留学生的汉字词意识。研究方法上立足中日韩三国语言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将汉字词与汉语词的比较贯彻研究的始终,既有日韩语中汉字词使用的语例对照,更多这些词语的汉语对应及在当代汉语中的运用的描述;既有对汉字词一般理论、背景知识的介绍,又有相当数量的具体语词的比较分析,特别是现代汉语词与汉字词在使用上的差异比较。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汉字词的研究成果与对日韩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力图打破汉字词的研究与汉语教学之间的壁垒,将现有的研究成果用之于汉语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时的钻研
本书基于全面收集的唐以前训注 古今字 材料,考察了 古今字 训诂在唐以前的发生、发展情况。全书分为前编、后编两部分。前编绪论介绍本书的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并综述学界有关 古今字 研究的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唐以前 古今字 研究材料的判定;第二章主要展述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的 古今字 研究情况;第三章主要论述学者对 古今字 的基本认识;第四章主要论述学者有关 古今字 成因的研究;第五章论述唐以前 古今字 研究的继承和发展,考察了各家的 古今字 观念。后编是《唐以前 古今字 训注材料汇纂》,逐一展示研究对材料的分析整理成果。本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 古今字 训诂体式在唐以前的肇源和发展情况,发掘和整理一批长期尘封于诸多古籍字里行间的前人训诂积淀,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此外,客观归纳各家的 古今字 观念及其传
本书对《说文解字注》古今字材料进行了全面梳理。段玉裁所谓的古今字就是记录同一个义项的不同时代的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不同用字。古今字之间的字形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构成古今字的核心是古字和今字的共同义项。古今字与古今字体、古今语、正俗字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书共整理统计出1091组古今字,并从字用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每一组古今字的字际关系。 从学术史方面,本书对段玉裁有关古今字的学术观点进行系统梳理,促进了古今字的理论研究。从训诂学方面,推进了文献中的字际关系理论。从材料方面,首次汇集了段玉裁训注的全部古今字字组,确定古字今字的字形、词项、读音和字际关系,建立《 说文解字注 古今字表》,为学界的各项研究提供了搜检统计之便利。 此外,本书对于促进古汉语教学中的古今字教学,准确解读文献中的字词含义
本书稿是著名文字学家、敦煌学家张涌泉教授1996年四川大学博士毕业的优秀学位论文。全书由上编《敦煌俗字研究导论》和下编《敦煌俗字汇考》两部分组成。1996年由我社出版。获得学界很高评价,与作者的《敦煌变文校注》和黄征的《敦煌俗字典》一起合称 敦煌三书 ,为敦煌学研究的bibei书。曾获jiaoyubu第二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语言学一等奖、胡绳青年学术奖。但当时由于出版条件限制,由作者手抄影印出版,现作者自己有电子排印版,能够提高出版质量,再加上原来所印早已售罄,读者需求强烈,故拟重新出版。
《三国志校诂》以中古文献《三国志》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学和语言学两个角度对其中存在的文字、语词和语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全书以《三国志》原有篇目次序为序,依次考证文献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解决了一批学界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该书具有以下特点:(1)解说三国词语,发掘至深,结论多且可信。(2)考释文字,洞明声音条贯,多能言人所未言。(3)广泛参考众多版本,结论多妥帖。(4)博考制度、职官、风俗等,涉猎广博。
本书对殷墟甲骨文材料进行组类划分,并依据卜辞事类、人物及同版现象对各类卜辞进行全面系联整理,总体来说,分为 分类 与 系联 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对每组殷墟甲骨文作进一步的精确分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各大组殷墟甲骨文进一步分成了若干小类,共八组五十八类。 第二部分,依据事类、人物、地名等线索对各类甲骨进行排谱系联,具体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有联系的卜辞。卜辞内容基本相同、干支月份接近且相连属,为同一事类的系联,可靠性最高。 第二层次,可能有联系的卜辞。卜辞内容相近、干支月份亦可连属,为相近事类的系联,可靠性次之。 此外,本书最后还有对各组殷墟甲骨文的年代概述,全面介绍了殷墟甲骨文分类与年代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依据,以便有兴趣的读者了解相关情况。
本书选取殷墟甲骨文中的107个祭祀动词,按照每个祭祀动词所在句法结构的不同进行分类,详尽描述其类别,力求呈现句型的层级性;依照五期分期标准对各句型进行断代,讨论了祭祀动词句结构分布与甲骨文分期的关系;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了祭祀动词句的句型结构、句法成分、句型变换手段、施事主语出现与否等使用频率的差异;从 语义价 和 句法向 两个层面,探讨了祭祀动词的句法语义关系;指出祭祀动词已有分类方法存在的不足,根据句法结构和宾语语义类型的不同对祭祀动词重新进行了多重分类。本研究可为甲骨文句法研究和古汉语句型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