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本书精选夏丐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文话 文选 部分内容及本书提代的选文。本书既有语文知识又有学习方法,涵盖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是一本讲授语言素养提高方法的指导性图书。
阅读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和工具,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然而,在我国约有5%~8%的学龄儿童存在发展性阅读障碍问题。这些儿童与同龄人并无差异,听和说都没问题,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有特殊天赋,只是读写技能的发展显著落后,无法流利、准确的读字和写字。 由于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人士欠缺对该问题的科学认识,很多受阅读障碍困扰的孩子面临着被错误评估和对待的风险,这些孩子常被说成是“笨小孩”“不上进”。这些孩子及其家庭,好似身处“迷宫”之中。 《走出迷宫:认识发展性阅读障碍》分为理论篇和应用篇。理论篇简要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阅读障碍的基本认识、经典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应用篇重点介绍了如何应对阅读障碍,从评估到干预都有详细的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文中介绍的多种干预策略不仅适用于阅读
《标点符号规范用法19讲》主要依据标点符号用法. (GB/T 15834-2011)。并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出版物中常用的17个标点符号用法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翔实的归纳和阐释,同时对常见的隐讳号、虚缺号、示亡号、代替号、标示号等的用法作了简要介绍,每一讲都遴选了大量的典型示例(其中绝大多数是作者从阅读过的书报刊中遴选所得)。 对标点符号的误用情形进行细致剖析. 并对其正确用法作出翔实说明, 同时对容易混淆的用法予以重点辨析。 此外,在个别章节还穿插了 温馨提示 标点趣闻 等内容遴选所得),对标点符号的误用情形进行细致剖析,并对其正确用法作出翔实说明,同时对容易混淆的用法予以重点辨析。
《高频别字300例》是一本为帮助读者提高错别字辨识水平而编写的准工具书,具有三大特点: 一、病例的典型性 本书借鉴了2005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常见的100个别字 ,以及上海远东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手册》收录的《出版物中235个高频别字》一文,同时考察了近年来语文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各类错别字,按照出错频率,精心筛选了300个案例。 二、诊断的针对性 本书对形形色色的错别字开出诊断书,明确指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一针见血。 三、辨析的学理性 本书遵循造字规律,对汉字的构形规则、历史发展及文化内涵进行正本清源式的解析,使读者在明辨是非的同时,亦能透过汉字窥视到古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
《语法修辞例话》一共有五个部分:词汇、虚词、结构、表达和语用。词汇部分主要是有关词汇和实词的知识,包括复合构词、派生构词、词义引申、词语规范等内容。虚词部分有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以及虚词的运用等内容。结构部分有完成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定中结构、否定句和被动句以及结构规范等内容。表达部分主要是修辞知识,有词语的锤炼、语音修辞、句子修辞、修辞格以及修辞规范问题等内容。语用部分有话题问题、焦点问题、预设问题、范畴化问题、合作问题、语境问题、言语行为问题、元语言问题、隐含义问题以及规范问题等内容。《语法修辞例话》内容以个案分析为主,涉及语言学的方方面面。
《词误百析》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病例。一题一例或数例,它们来之于现实语文生活,又有差错的典型性。 二是诊断。就错论错,一语中的。明确指岀错在哪里,错误性质,以及如何修改。 三是辨析。在要害处说道理,要让人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是链接。由点到面,融会贯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它从语文生活的实际出发,揭示语言中隐藏的规律,巧妙贯串文字学、词汇学和语法学的只是,让人看了能懂,懂了会用,而且记忆深刻。
这本小册子原本是上海咬文嚼字公司策划出版的 咬文嚼字文库 慧眼书系 之一种,初版于2015年,当时书名叫《常识百点》。内容讲的是当代图书、杂志、报纸等出版物中常见的100种左右知识性差错,错例主要来源于《咬文嚼字》杂志,它们在历次编校质量检查中也频频现身。本书编写的初衷,是给广大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尤其是编校人员提个醒,以期增强对这类习焉不察的知识陷阱的辨别力。 本书现在改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列入 字斟句酌 丛书。为显豁起见,书名改为《这些知识不太冷 100个容易出错的自然人文常识辨正》;并邀请插画新秀 江苏薛玉蛟先生专门绘制了近30幅插图。图文并进,以助读者之理解。本次出版,作者还增补了《词辩篇》,扼要回答了15个语言文字方面的疑难问题。
该调查问卷是一个小型简明的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方案,包括构词与形态、词类与句法、句法与语用等多方面。问卷包括四个部分。部分:基本概况及调查规范;第二部分:音系;第三部分:语法问卷;第四部分:话语语料。 部分包括调查点的选择、调查对象以及正文各部分的调查方法,同时对记音规范和调查软件进行了设定。第二部分包括音系的声韵调例字以及连读变调参考例字。第三部分是本调查问卷的重点,包括22个范畴的711个例句,涉及的22个语法范畴是:构词、构词生动形式、名词复数、重叠、代词、数量名结构、定名结构、状语性成分、趋向动补结构、介词与连词、处置被动致使、双及物结构、连动结构、处所存现领有判断、话序与话题、复杂句与复合句、疑问否定、祈使感叹、时体、情态语气、反身相互、比较比拟。每个范畴都根据难易程度设置不同
本书为华北电力大学 双一流 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平台建设学术成果,本书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全书共十章。*章是总论,主要介绍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基本概念,研究范式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到第七章是对社会语言学理论及相关研究的分述,包括语言变异与变化、言语社区、多语社区话语分析、权势与等同及其与礼貌的关系、语言变异研究及其方法等。第八章到第十章是社会语言学研究在教育、法律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本书除择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数篇关于古代汉语的一些常识性论文、讲义等外,又补充了一些王力先生写作的与古代汉语相关的趣味性小文,内容通俗易懂,以普及为目的,方便读者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初步了解。王力先生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极为精深,见解不凡,可给读者提供较佳参考。
这是一套按照新的思路编写的供外国人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这套教材由既相对独立而又有联系的三个课本组成。 使用《口语速成》,外国学生会觉得汉语很容易学,他们将会很快地掌握与中国人进行口头实际的能力。 使用《集中识字》,外国学生将会在短期内快速地提高书面阅读能力。 使用《常用汉字部首》,外国学生将不再视汉字为“绊脚脚石”,他们将会被汉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
中国诗歌和韵文创作讲究“合辙押韵”,在民间文学创作中也是如此。根据现代北京语音音系归纳韵部可分为十三道辙。十三辙在民间形成,并早已为喜爱文艺创作的人们所普遍采用。本书作者在长期的曲艺创作、主持艺术培训等文艺实践中,对十三道辙和儿化韵的使用深入钻研,本书就是其创作和研究的智慧结晶。 这本书中归拢了十三道辙的常用同韵字表,并辅以丰富例证和创作示范,使之一目了然,便于参考,对普及汉语音韵知识,辅导群众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青少年语言表达实用教程》是编者席琰妍近十几年来从事青少年(口才)表演艺术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实践总结,包括音量训练、四感七力训练、即兴表达训练、气场训练、主持训练和朗诵六大部分,不仅针对学生说话声音小、不自信、说话无条理等情况做了详尽细致、循序渐进的元素训练安排,而且针对学生的气场以及对各种载体的朗诵技巧、语言外部技巧做了指定性的作品安排。此外作者对于当下学生的紧张、胆怯、不自信进行了独到、深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本书不仅是青少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教程,也是主持、表演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以往,对出土文献,多是从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角度加以研究,较少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探究。研究杜代汉语的学者,很少涉及出土文献,往往只利用传世文献去研究古代词汇、语法、音韵等。由于传世文献的局限性,其研究成果也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本书作者从新近一大批出土文献着手,利用出土文献进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显著,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本书首先从阻隔效应、辖域歧义和岛效应三个方面探讨了原位疑问词的逻辑语义特征和句法允准机制,认为原位疑问词本身是算符,在逻辑式隐性移位到辖域位置。然后研究了汉语疑问词的显性移位现象,后考察了疑问词与量化副词的相互作用情况。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汉语原位疑问词的阻隔效应现象。2.首次论证了汉语有定名词具有量化性质。3.首次从预设的角度重新分析了疑问词的岛效应现象。4重新审视了疑问词的句法移位现象。5.系统地研究了“都”对疑问名词的量化及其句法实现问题。 本书属于理论语言学的范畴。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教师、研究生以及其他语言学爱好者。
刘会龙撰理的《说文解字十二讲》为慕课课程“《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配套教材,该课程荣获首届全国百名“ 慕课”三等奖。 所谓“说文解字”,有双重意思:一是指东汉许慎讲解汉字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二是指“说一说文,解一解字”,也就是讲析文字。本书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系统地说解基础汉字的构形原理。 汉字,跟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我们每天看到和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有 初的造字意图,都是社会生活的写照。 汉字本身就是历史。汉字的构形原理和内部结构都有 好的系统性和 浓的趣味性,形象、生动、简明、有趣。
《WH问句语段推导研究》为一部探讨人类自然语言wh问句生成推导的专题著作,以Chomsky生成语法“语段论”为指导,注意吸收当今国内外有关wh问句研究的理论成果,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分析和解释了几门自然语言wh问句语段推导中复杂的句法现象,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创新。本书的出版问世希望能对生成语法研究和语言学教学有所启迪和帮助。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 当季 书目和《美国 地理》当季 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