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是采铜继现象级畅销书《精进》系列后,对深度阅读方法论的一次全面升级。 阅读是为了什么?阅读有何技巧?如何才能读出非同一般的收获?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阅读的深层技巧,从书的结构拆解、运用视线规律、文字的音乐与建筑等角度入手,结合经典案例与实用技巧,为读者提供了一套从 被动接收 到 主动思辨 的完整阅读体系。 本书提供了一条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特自我的路径。为了让头脑更发达、更健全,为了让内心更丰润、更充盈,用精读的方式读书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本书是《西方*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之一,介绍了汉语形式句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以及当前国际语言学界关于形式语法研究的*进展。全书沿用比较"传统"的模式,把形式句法学的基本原理融人课程里,让学生可以通过句法学理论分析汉语语法的特点,并结合汉语实际展开研究。
本书是 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 语言学十讲 之一,通过十个讲座的形式,对语用学的经典理论、前沿成果和发展概况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特定语境下的话语选择、话语理解、交际策略、交际目的、交际效果等诸方面,力图揭示语言、社会、人类之间多层面与多维度的动态关系,并随着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商业活动的发展而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本书从语用学的发展概况,语用学中指示词、言语行为、会话含义、面子与礼貌、不礼貌、虚假礼貌、身份建构、公共话语,以及跨文化与交互文化等十个方面对语用学进行了全面阐释,视角独特,语言简练,讲解透彻,章后附有推荐阅读,旨在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该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囊括了生成语法研究领域40年的理论发展,不仅详细叙述了早期的规则系统以及中期的原则系统,还对后期的*简方案有所涉略。全书共有八个部分,包括生成语法学的科学性质及哲学基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规则及规则系统、表达式及表达式之间的关系、限制及限制的作用、原则及原则系统、语类的沟通及语类的分解、运算系统及系统的精简等。且附缩略语表、术语英汉对照表、主题和人名索引等,便于学习查找。这部描写生成语法发展历程的著作面世以来,备受好评,被称为*好的生成语法学习入门书。
“语用学研究前沿丛书”为外教社从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引进的一套10本语言学原版专著,丛书研讨的专题包括了语用学与哲学、认知语言学、语法、社会学、文化学的交叉领域,展现了语用学研究的前沿发现。
《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分研究和个案考察两个部分,卷末为附录。 研究部分共有7章,绪论该书汉语词汇研究领域关于二字词问题的研究,提出并阐释了笔者的基本观点。*章通过整理丰富的佛经译词研究成果,探索二字词研究的新视角。第二章讨论日本江户期兰学家的翻译实践。第三章聚焦19世纪来华传教士的科技术语造词活动。第四章讨论本土译者关于单双节译词的问题。第五章以近代词环流与日语影响为题,阐述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方式、所及范围。
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的汉字革命是一个几被遗忘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伴生同行,在废除汉字的号召下,试图在中文土壤里移植拼音字母系统、拼写大众声音,被理解成激进且进步的文学与政治革命之组成部分本书以语音中心主义内部的辩证关系为切入视角,讨论汉字革命的发生、变异和中止,追索汉字革命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叶圣陶、陈梦家、唐兰等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以各自的背景和立场,厕身于这场“革命”中,他们不同的“拼音化”实践,让对“声音”的追寻,融入了汉字罗马化、汉字拉丁化、五四白话话语、语体文和新形声字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策略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汉字革命的诉求,也与20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紧张进程相呼应、重叠,与民族救亡、抗日
《语义学十讲》系统介绍了语义学这一语言学重要分支的发展过程、基本概念、研究课题、学术流派、研究方法等方面,从词义、句子语义、篇章语义、语义与语用,乃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多个角度集中探讨语义学史上和当下的重要命题,叙述简明清晰,举例新鲜有趣,观点鲜明又不失偏颇,对有意了解和研究语义学的读者而言不失为一本入门好书。
本书是系统的、从纵向角度介绍生成语法理论发展的论著,填补了国内生成语法图书的空白。本书稿构思新颖、沿着"(理论)演进"这一主线,梳理并介绍了生成语法一些基本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其理论系统及其各子理论的发展,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过程和脉络。该书稿的结构安排也比较有新意,从内容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西方哲学史上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语言哲学潮流,留给我们什么宝贵的财富呢?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还学习这段哲学文献,有什么用处呢?研究一些西方语言哲学经典原著,比如这本帕特里的《思想语言与实在(哲学文集第2卷)》,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德尔涅伊是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语言学习动机》汇集了作者自1994年至2011年间发表过的关于语言学习动机的精华论文,涉及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方面,如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动机研究、二语习得中 的个体差异、语言学能与语言学习动机的关系等,全面展现了近二十年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相信通过阅读《语言学习动机》,国内外广大英语教 师必能从中受益,更好地开展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
《古汉语重叠构词法研究(第二版)》:作者在当代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对古汉语重叠构词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发展语音 形态交互作用的生成语法理论,以解释产生不同重叠类型的动因和过程,并就重叠研究对语音学音系学研究的作用作了探讨。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的研究方法新颖,见解独到,反映了古汉语重叠构词现象研究的进展。
预设,也称“前提”、“先设”,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于1892年提出的。魏在江编著的《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设计了一个预设研究的新视角——语用预设研究的认知语用视角,提出预设研究的一个总的框架——表达论、接受论与互动论,着重论述了语用预设的接受心理与认知期待,并指出预设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工具,进而强调语用预设的研究必须是多视角、多学科性的。只有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吸收新的理论,该研究才能取得更大的进展。本书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对言语交际、外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翻译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等提供了理论来源和理论支持。
《中国文字研究》是*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办的学术出版物,创刊于1999年,是CSSCI来源集刊。主要刊载新的国内外有关汉字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本体研究论文。刊物采用匿名审稿,刊发的学术论文体现了汉语言文字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新的学术价值。本辑栏目设有 古文字研究 、 简牍碑刻文字研究 、 传统语言文字研究 、 汉字规范与应用研究 、 少数民族文字研究 、 域外汉字研究 等。
《现代汉字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书籍 学术之星文库》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现代汉字学和对外汉字教学。在现代汉字学部分中,《现代汉字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国书籍 学术之星文库》涉及到了现代汉字学的一些实质问题,并且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独创性理论见解。例如重构了现代汉字的三级结构,提出了 字素 理论;结合文字学的本质,论证了现代汉字的性质;探析了字义系统的构成,并提出了复合词字义和词义的关系模型等等。在对外汉字教学部分中,重点探讨现代汉字的特征如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例如部件理论在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如何合理利用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对于化石化的形声字在对外汉字教学上如何处理等等。这些理论探讨无论对汉字学研究还是对外汉字教学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维索尔伦著的《语用学的核心概念》内容除了传统的言语行为理论、预设(Presupposition)、指示词、语境和语境化外,还收录了Verschueren的顺应性、信道、隐含性、非言语交际、灵长类交际等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是一场科技革命 ,以它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炸式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AIGC对科研写作,别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写作的影响是颠覆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成为科研团队的全能助理,大地提升写作效率。未来的3年中,在社会科学领域,谁能够先把这些技术融会贯通,谁就有潜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团队,成为级作者。本书简要阐释了正确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原则与方法论,明确了符合学术伦理和研究逻辑的使用逻辑。
本书在分布式形态学理论框架下探讨了语素的性质和特征,以及语素的语音、语义和其结构的相互作用,语素变体、合形等相关问题。作者认为,语素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词根与功能语素,是句法推导的起始项。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一些核心问题,以及形态与音系、句法、语义等不同语法模块的接口问题,如线性化、词项插入、迟后填音等。
本书为第二十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会议于201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由 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本次会议,围绕“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与语义、语用”和“现代汉语虚词与语法范畴”等专题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该书为本次会议的部分论文选,其他与会所有论文题目以附录形式收录于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