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是采铜继现象级畅销书《精进》系列后,对深度阅读方法论的一次全面升级。 阅读是为了什么?阅读有何技巧?如何才能读出非同一般的收获? 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阅读的深层技巧,从书的结构拆解、运用视线规律、文字的音乐与建筑等角度入手,结合经典案例与实用技巧,为读者提供了一套从 被动接收 到 主动思辨 的完整阅读体系。 本书提供了一条在快节奏生活中依然保持理性思考和独特自我的路径。为了让头脑更发达、更健全,为了让内心更丰润、更充盈,用精读的方式读书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007年第二版,2016年第三版)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精心修订,已成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中文本科通用教材,并出版辅助教材《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和《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简明本《现代汉语通论精编》也于2012年6月出版,并配以多媒体光碟。全面增订的《现代汉语通论教学参考》,预计2017年出第三版。
本书是《西方*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之一,介绍了汉语形式句法学研究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以及当前国际语言学界关于形式语法研究的*进展。全书沿用比较"传统"的模式,把形式句法学的基本原理融人课程里,让学生可以通过句法学理论分析汉语语法的特点,并结合汉语实际展开研究。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系统介绍了社会语言学这一学科的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历史渊源等,涉及语言政策、语言规划与管理、语言衰亡和维护、语言与文化、语言行为、语言称谓,以及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态势等,既有宏观上的理论概述,也有微观上的个案分析和数据支撑,并启发读者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读者了解社会语言学的概貌,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一学科奠定扎实基础。
本书是 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系列 语言学十讲 之一,通过十个讲座的形式,对语用学的经典理论、前沿成果和发展概况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特定语境下的话语选择、话语理解、交际策略、交际目的、交际效果等诸方面,力图揭示语言、社会、人类之间多层面与多维度的动态关系,并随着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商业活动的发展而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本书从语用学的发展概况,语用学中指示词、言语行为、会话含义、面子与礼貌、不礼貌、虚假礼貌、身份建构、公共话语,以及跨文化与交互文化等十个方面对语用学进行了全面阐释,视角独特,语言简练,讲解透彻,章后附有推荐阅读,旨在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该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囊括了生成语法研究领域40年的理论发展,不仅详细叙述了早期的规则系统以及中期的原则系统,还对后期的*简方案有所涉略。全书共有八个部分,包括生成语法学的科学性质及哲学基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规则及规则系统、表达式及表达式之间的关系、限制及限制的作用、原则及原则系统、语类的沟通及语类的分解、运算系统及系统的精简等。且附缩略语表、术语英汉对照表、主题和人名索引等,便于学习查找。这部描写生成语法发展历程的著作面世以来,备受好评,被称为*好的生成语法学习入门书。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集系列”精选了近20年来国内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代表性论文,共有五个分册。本系列集中展示了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成果,为国内语言学研究者、语言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的重要文献。《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共精选裒辑了32篇论文,鉴于诸论文内容的广泛性和交叉性,本文集未作论题分类,仅分别根据中外作者姓氏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其中国内学者的28篇论文反映了我国当前在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采用西方历史语言学教材的理论介绍,结合东方语言的研究,如汉语史、汉藏语、阿尔泰语的比较,补充修订。本书先介绍欧亚和其他诸大洲语言的分布和分类;关于语音、形态、句法、词汇和语义的基本知识,再讨论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涉及的内容包括世界诸大洲语言的分布和分类;语言基本构成中的形态、词法和句法;语言结构的历史演变;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和20世纪结构主义历史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语言的接触;历史比较法的研究;印欧语的历史比较;汉语和汉藏语的历史等。
“语用学研究前沿丛书”为外教社从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引进的一套10本语言学原版专著,丛书研讨的专题包括了语用学与哲学、认知语言学、语法、社会学、文化学的交叉领域,展现了语用学研究的前沿发现。
《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分研究和个案考察两个部分,卷末为附录。 研究部分共有7章,绪论该书汉语词汇研究领域关于二字词问题的研究,提出并阐释了笔者的基本观点。*章通过整理丰富的佛经译词研究成果,探索二字词研究的新视角。第二章讨论日本江户期兰学家的翻译实践。第三章聚焦19世纪来华传教士的科技术语造词活动。第四章讨论本土译者关于单双节译词的问题。第五章以近代词环流与日语影响为题,阐述日语对汉语的影响方式、所及范围。
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的汉字革命是一个几被遗忘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革命与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伴生同行,在废除汉字的号召下,试图在中文土壤里移植拼音字母系统、拼写大众声音,被理解成激进且进步的文学与政治革命之组成部分本书以语音中心主义内部的辩证关系为切入视角,讨论汉字革命的发生、变异和中止,追索汉字革命在与文学革命的合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异。赵元任、瞿秋白、许地山、晏阳初、叶圣陶、陈梦家、唐兰等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以各自的背景和立场,厕身于这场“革命”中,他们不同的“拼音化”实践,让对“声音”的追寻,融入了汉字罗马化、汉字拉丁化、五四白话话语、语体文和新形声字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策略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汉字革命的诉求,也与20世纪中国民族革命的紧张进程相呼应、重叠,与民族救亡、抗日
《语义学十讲》系统介绍了语义学这一语言学重要分支的发展过程、基本概念、研究课题、学术流派、研究方法等方面,从词义、句子语义、篇章语义、语义与语用,乃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多个角度集中探讨语义学史上和当下的重要命题,叙述简明清晰,举例新鲜有趣,观点鲜明又不失偏颇,对有意了解和研究语义学的读者而言不失为一本入门好书。
本书是系统的、从纵向角度介绍生成语法理论发展的论著,填补了国内生成语法图书的空白。本书稿构思新颖、沿着"(理论)演进"这一主线,梳理并介绍了生成语法一些基本概念的发展,特别是其理论系统及其各子理论的发展,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过程和脉络。该书稿的结构安排也比较有新意,从内容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现代汉语通论精编》初版是在《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的基础上,保留基本框架和水准,又适当压缩篇幅、降低难度,于2012年推出的。由于《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已于2016年出版,原《精编》初版明显落伍了。根据广大读者的愿望和市场需求,《精编》编写组决定对《精编》做重大修订。 全书仍然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这几个语言基本要素出发。但此次《精编》(第二版)也对原书作出重大改动:词汇部分由赵春利教授重新建构,语法部分邵敬敏教授增添部分新鲜内容,徐莉莉教授对汉字部分做了重大补充。
本书从制度史的视角梳理魏晋南朝时期官品与官资制度各自不同的渊源脉络,并考察相关的运作秩序。研究尝试摆脱传统官品中心论的若干局限,从制度脉络与运作语境出发,系统辨析早期官品的建构原理、体制渊源、文本形态、制度过程,同时考察以官班为代表的官资制度,重点关注其源流及王朝政治体制下的资位秩序及相关的运转情形。在此基础上探索魏晋南朝官僚等级管理制度的内在原理和规律,为理解该时期制度与政治文化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在西方哲学史上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语言哲学潮流,留给我们什么宝贵的财富呢?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还学习这段哲学文献,有什么用处呢?研究一些西方语言哲学经典原著,比如这本帕特里的《思想语言与实在(哲学文集第2卷)》,也许你能找到答案。
德尔涅伊是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语言学习动机》汇集了作者自1994年至2011年间发表过的关于语言学习动机的精华论文,涉及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方面,如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动机研究、二语习得中 的个体差异、语言学能与语言学习动机的关系等,全面展现了近二十年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相信通过阅读《语言学习动机》,国内外广大英语教 师必能从中受益,更好地开展语言教学研究和实践。
本书为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系列中,Text Analysis with R for Students of Literature一书的中文翻译版,由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汪顺玉教授主译,由外教社引进翻译版权出版。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使用公开源代码的编程语言R对文本进行计算方法分析的基础知识,在分析层次的安排上呈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从聚焦词汇层面的微观分析,到句子层面的中观分析,再到篇章内容层面的宏观分析,提出了"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和"主题建模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为文学文本量化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本书对从事文学文本研究、语料研究和大数据分析等学生、研究者以及对相关方向的感兴趣的学界人士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古汉语重叠构词法研究(第二版)》:作者在当代语言学理论框架内对古汉语重叠构词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发展语音 形态交互作用的生成语法理论,以解释产生不同重叠类型的动因和过程,并就重叠研究对语音学音系学研究的作用作了探讨。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的研究方法新颖,见解独到,反映了古汉语重叠构词现象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