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田行正为形状着迷,从零(ZERO)出发,进入121座复杂奇妙的符号宇宙,逐渐偏离 (ERR/ERROR)了沟通和文法的秩序,形成一幅系谱式的符号大观。书中列出的记号群只是根据形状的趣味性来选择,也有很多记号是已经超越了沟通途径的复杂形状。有很多文字系统因为形状和文法太过复杂而无法流通,自然消失,也有一些像神代文字那般怪异的文字系统。除了感到形状有趣外,再加上被这些瞬息万变的文字、记号所迷惑,*后他集结了11章 11种=121个文字群、记号群,形成本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页的大小也是11的倍数,宽121毫米 长209毫米,正文的版面篇幅也是以11毫米为单位。各章的内容并非完全有系统的分类,主要以形状相似,还有渐渐演变而成的组合来编排。各章开头的记号是象征每一章的变形字母。那么就请读者进入这个入昆虫图鉴般奇妙的形状世界
本书从《说文解字注》精选出100条代表段玉裁理必思想和技术的注释,以阐发和弘扬传统学术之精华。每条着力揭示其理必注论之精要所在,重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收集、爬梳段注中有关汉字构形中 从 之意 说解以及 声义同源 于音寻义 以音像义 等音义训释中暗含因果逻辑的材料;另一方面分析段注训诂中 必 定 断非 断知 绝 凡 等术语表达的逻辑运作和判断,从现代科学的视角解析其理论推演,考察其论证的逻辑性、推断的必然性。 本书亦将列举其中理必术语之可诠释者。这里所要指出的是,从段氏一生的学术成就及其与同行的争斗和论辩来看,他确有一套强烈而自觉的理必意识和理念,同时也有一套表达理必思想的术语和说法。这里我们从段氏的100余条《说文》注释中,列举性地指出若干术语,发凡性地做了一些诠释和说明(部分附以英文对照)。所需
《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007年第二版,2016年第三版)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精心修订,已成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中文本科通用教材,并出版辅助教材《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和《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简明本《现代汉语通论精编》也于2012年6月出版,并配以多媒体光碟。全面增订的《现代汉语通论教学参考》,预计2017年出第三版。
本书是继《公文写作32讲:从思维构思到笔法语言》《笔杆子修炼36堂课:公文写作精进 以灵动的思维、生动的语言、独特的方法,丝丝入扣、娓娓道来,有趣、有料、有味。全书 一篇讲道理分7个专题,第二篇讲思维分8个专题,第三篇讲方法分6个专题,第四篇讲实战 之 法 ,特点是:讲通道理,以基本规律破解成长之困;疏通思维,以底层逻辑破解思 接通实践,以跨界创新破解实战之困。本书虽是公文写作书,却不限于公文写作,也不限 考
本书源于林景新博士在其朋友圈推出的一个#问答林景新#的栏目,林博士用生动、深刻的文字解答提问者关于人生的各种千奇百怪的疑惑,涉及学校教育、家庭关系、恋爱婚姻、职场与人际关系、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生活态度及人生观等各个方面。书中所论,多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疑惑,林博士以独有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舟楫,为大家答疑解惑,为身处 迷途 中的读者们指路,提供释怀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向,从而让读者们获得内心的平和,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本书关切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关注普罗大众的情感生活和人性的闪光点,寓心理学、哲学知识于平实诙谐的语言之中,利于读者接受和理解,也便于他人触类旁通,打开心结。
朗诵不仅是话剧、影视剧演员和节目主持人的艺术才能和素养,也是当下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社会活动中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性、实用性很强的语言表达艺术样式。朗诵是艺术园地里一朵争艳夺目的花儿,也是日常交际、语文教育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教材。本书是一本国内少有的全面而系统地分章节阐述朗诵艺术产生源流、基本功、技能技巧和各种文体朗诵的专著,有深入而浅显易懂的理论讲解,有生动而具体的案例分析,有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有丰富而有趣的训练材料和提示,结构清晰而完整,逻辑顺畅而合理。本书还是 文旅部朗诵水平等级考试 指导用书,并附赠孙道临等名家朗诵示范音频,本书必能为有志于提高朗诵艺术创造和欣赏水平的读者提供很大帮助。
世界文字,外表迥然不同,内在规律如出一辙,系统井然。一万多年前,出现原始文字。刻符、岩画、文字性的图画、图画性的文字,一步步形成文字的胚胎。五千年前,文字成熟,能按照语词次序无遗漏地书写语言。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被称为"三大古典文字"。还有美洲古代的马亚字和其他古典文字。他们记录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字母在古典文字的母胎中孕育了两千年,然后呱呱坠地。由于它简单而实用,不胫而走,传遍了整个世界。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全球史的基本素材,是知识时代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本书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三种现代汉语教材之一,它的特点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理念和练习设计上均有独到之处。第三版吸收了近期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在语用板块尤其突出。
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这是一段何样的历程?史前身体运动与古文字两种看似并无关联的文化形态,在人类文明起源的初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体是运动的载体和根本,运动是身体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身体运动是早期人类生活的重要呈现形式,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亦与人类的文明起源密不可分。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世界上著名的四大古文字,如圣书字、甲骨文都属于象形文字。基于文字构形和内在逻辑的两个维度,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演变的萌芽阶段、初期阶段和成熟阶段,本书讲述了身体运动与古文字形成之间不一样的发展故事。从身体运动到古文字,外在形式上,是身体动作的符号化与简化,从身体的具象到抽象,从身体在场到身体离场;内在逻辑上,是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并最终推动了文字符号的产生。文字
. 唐人李瀚所著《蒙求》是一本重要的历史典故汇编,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外事、艺术、方术、习俗等各个方面,可让读者 不出卷而知天下 。《蒙求》成书后广为流行,经后人增补为《蒙求集注》。本书《蒙求集注详解》以四库本为底本,参之敦煌抄写本、辽刻本、清康熙时《全唐诗》本等,详加诠解并补以背景知识,共计50多万字,让读者既明白事件本身,又能弄懂故事背景,再列出相关典故出处,便于读者 全面地了解相关内容。书稿经过多次审校和专家审读,对专业人士来说有学术性,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民族冲突历史,记述了第一部权威的美国英语词典诞生背后的故事。在《词典战争》中,彼得 马丁讲述了美利坚共和国早期的爱国热情,为制作一部权威的、可以与塞缪尔 约翰逊 1755 年的英语词典相媲美的国家词典。 但是,这逐渐由从英国独立的文化战争演变成词典编纂者、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战争,他们都在争夺在词典界的最高权威,并粉碎了统一语言的梦想。词典大战中的压倒性问题涉及哪些英语和谁的英语是真正的美国英语,以及英语词典是否应该尝试成为美国的,独立于英国。马丁讲述了美国第一批词典编纂者诺亚 韦伯斯特和约瑟夫 爱默生 伍斯特之间激烈竞争的故事,他们为谁最能代表美国文化的灵魂和身份而展开斗争。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收论文16篇,由各位语言学分支研究领域的专家概述语言学前沿学科的基本现状及与汉语研究的关系,以学派、学说为纲,介绍的皆为汉语研究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包含理论的介绍和方法的演示。总体突两方面:一是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内涵,二是与汉语研究结合的实际成效和广阔前景。论述深入浅出,是重要的语言学前沿研究的入门读物。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呈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有声语言艺术,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有声化,是通过艺术手段言神传志、营造情境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有声语言艺术精品具有审美特性。 本书从有声语言艺术审美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以 圆融美 为核心的鉴赏维度,对舞台朗诵、有声书、广播剧、影视配音、广告配音、纪录片配音六个类别的艺术作品的发展简史、概念、特点与创作规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论述,并择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精品佳作展开鉴赏。
《古汉语语法四论》是何莫邪先生198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同年年底这本论文的修订本在伦敦柯曾出版社出版。 全书结构包括致谢、导言和四个主体章节。导言中的核心观点,总结起来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语言学研究的态度、原则。认为研究任何语言都要有良好的普通语言学兴趣和素养;要有处理第一手材料的能力,研究古汉语时,翻译和深刻的理解之间的差距;尊重语言事实,不能为了维护得出漂亮的规律而剪裁语料,回避例外;最好的语言学论著,都是由例句清晰推导出相应的观点,即:让例句自己说话。另一个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方向。提出要对古汉语基本结构、基本特征作具体而微的研究,在各个基本问题上拿出真正的有建设性贡献的成果,逐条建立古汉语语法规则。 否定、量化、代词和条件句四个专题是形式逻辑的
本书运用语言学中的具体例子,讨论科学精神、科学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演化语言学的方法论等问题。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演绎逻辑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 假设 演绎 检验法 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除了一般原理,本书还辨析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什么是客判思维。新版第四编有很大增补,由语言学成果出发,并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语思文化学领域。
本书以现代汉语的反预期范畴及其表达手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结合互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等相关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对宏观的梳理,建立了预期范畴系统及分类层级。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反预期范畴的表达手段入手,考察各种表达手段的典型个案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功能、语篇、语体分布以及演化等方面的内容的研究。
本书研究上古汉语语气副词,梳理其历史发展,分析其来源与形成过程、语法分布与语用功能。本书从古汉语语气副词的范围和分类、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历史演变、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位置与分布、上古汉语近义语气副词的语用区分等方面系统研究上古汉语语气副词,具有很大的学术开拓,解决了很多学界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书中具体内容包括:语气副词与非语气副词的区别、语气副词功能与相关功能的辨析、语气副词的分类、不确定语气副词的来源与形成、确定语气副词的来源与形成、非预期副词的来源与形成、加强语气副词的来源与形成、祈愿副词的来源与形成、上古语气副词系统的历史发展概貌、语气副词与主语的相对位置、副词的并用与连用、主句和从句、副词的移位、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的语用区别等。本书通过扎实详尽的分析,将上古汉语语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人文社会科学汉英动态术语数据库的构建研究 (11AYY002)的最终成果。该书主要基于我国首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汉英术语知识库构建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阐述了大型汉英术语知识库构建的创新理念,提出了面向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与对外传播的具体实践路径与研究方法。与此同时,该书还首次基于大规模术语知识库的一手数据对我国人文社科22个学科的术语及其英译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其开拓性的构建理念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具有积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这是一部有深度(理论性强)的、厚重的(涉及到多种语言的材料和数亿字的汉语语料库)研究专著。本书遵照 形式-意义 关联原则,将 话语情态 限定在 说话人在语句中留下的、由语法化的形式(也即封闭类成员或有限对立的形式)表达的自我印记(也即语句中表达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部分) ,分别对句类、情态助动词、情态副词和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话语情态分系统进行了构建与描述。研究既体现了语言的普遍性,也显示了汉语的特点。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本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原为沈之瑜先生为复旦大学文博培训班授课之讲义,后屡经修订,成为部综述甲骨学百年发展成就的专著。本书共13章,前述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史中间则对甲骨的整治、甲骨文字的特点、卜辞分析、甲骨文缀合与辨伪、卜辞断代以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等问题分别加以论述, 对主要的甲骨学研究人员作一介绍。本书征引了大量史料,汇集了几十年来 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有作者个人的一些创见,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甲骨学内涵的概说性著作,可以作为一部甲骨文入门书来读。此次修订主要是在原书的基础上将注释规范、补全;增补学界重要书籍观点;补充新出土的重要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