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语言背后的工作机制是什么? 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学习语言的合适年龄是几岁? 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那么多种不同的语言? 语言是如何进化的? 史蒂芬 平克在《语言本能》中将满足你对语言的全部好奇,揭示你想知道的关于语言的一切。通过幽默的文字和有趣的例子,平克雄辩地证明:语言是人类的本能,通过进化与我们的大脑联系在一起。 《语言本能》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语言器官、破解语法基因、进入人类心智本性的大门。 平克从生物进化论和心理语言学的交叉视角,以大量的基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语言案例,揭开了语言神秘的面纱,证明了语言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物遗传性。语言的无限魅力在于语言是人的一种本能。日常语言并非思维的唯yi方式,由心智词汇和心智语法构成的 心语 才是真zheng意义上的思维语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民族冲突历史,记述了第一部权威的美国英语词典诞生背后的故事。在《词典战争》中,彼得 马丁讲述了美利坚共和国早期的爱国热情,为制作一部权威的、可以与塞缪尔 约翰逊 1755 年的英语词典相媲美的国家词典。 但是,这逐渐由从英国独立的文化战争演变成词典编纂者、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战争,他们都在争夺在词典界的最高权威,并粉碎了统一语言的梦想。词典大战中的压倒性问题涉及哪些英语和谁的英语是真正的美国英语,以及英语词典是否应该尝试成为美国的,独立于英国。马丁讲述了美国第一批词典编纂者诺亚 韦伯斯特和约瑟夫 爱默生 伍斯特之间激烈竞争的故事,他们为谁最能代表美国文化的灵魂和身份而展开斗争。
本书基于Friederici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潜心研究成果,为解释人类语言内诸多要素的加工与互动方式及其神经认知机制提出了极具世界影响力的语言神经认知机提供了精当的理论阐释。全书以大量实验数据为主,配以丰富的神经影 像学图谱,用语简贩,逻辑清晰,以问题或案例导入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最后还配以主要观点的总结和术语概念诠释,帮助读者进一步整合知识,无疑是一部读者友好型的语言神经认知科学上乘之作。英文原版于2018年荣获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The PROSE Award)。
本书源于林景新博士在其朋友圈推出的一个#问答林景新#的栏目,林博士用生动、深刻的文字解答提问者关于人生的各种千奇百怪的疑惑,涉及学校教育、家庭关系、恋爱婚姻、职场与人际关系、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生活态度及人生观等各个方面。书中所论,多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疑惑,林博士以独有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舟楫,为大家答疑解惑,为身处 迷途 中的读者们指路,提供释怀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向,从而让读者们获得内心的平和,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本书关切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关注普罗大众的情感生活和人性的闪光点,寓心理学、哲学知识于平实诙谐的语言之中,利于读者接受和理解,也便于他人触类旁通,打开心结。
在汉语史上,中古汉语是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无论是语法,词汇还是语音,都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早期白话文献十分丰富,《中古汉语读本》选取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80余篇,内容涉及佛经、史书、诗歌、杂著、书信、契约等,仔细阅读这些文献,对研究这一时期的语法词汇演变十分重要,同时也能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情况提供重要的帮助。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曾于1998年首印,时印2150本,今已售罄。该书自出版以来在语法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者反响好,引用率也很高。今准备在修订本中补充作者的两篇新作《同一性话题:话题优先语言一项更典型的属性》和《亚洲语言中的话题化现象》,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新成果。 汉语研究应该置于世界语言变异的范围之中、在普遍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背景上展开,因为,只有这样,汉语研究的具体成果才能回馈于普通语言学理论;也只有这样,汉语语言学才能汇人世界语言学的主流。本书可以说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汉语研究的共性意识以及对语法理论普遍性的追求。
本书运用语言学中的具体例子,讨论科学精神、科学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演化语言学的方法论等问题。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演绎逻辑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 假设 演绎 检验法 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除了一般原理,本书还辨析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什么是客判思维。新版第四编有很大增补,由语言学成果出发,并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语思文化学领域。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收论文16篇,由各位语言学分支研究领域的专家概述语言学前沿学科的基本现状及与汉语研究的关系,以学派、学说为纲,介绍的皆为汉语研究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包含理论的介绍和方法的演示。总体突两方面:一是理论和方法的核心内涵,二是与汉语研究结合的实际成效和广阔前景。论述深入浅出,是重要的语言学前沿研究的入门读物。
我们如何理解语言?我们又如何创造意义?我们的所看所想如何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如果说我们一直在创建意义,那么什么才是意义之源?这些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想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本杰明 伯根教授是国际认知语言学权威、具身模拟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师从于 认知语言学之父 乔治 莱考夫。他在书中运用经过巧妙设计的相互关联的实验,提纲挈领地描述了一种新兴的语言认知理论 具身模拟理论,指出我们人性的本质、我们思考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是我们的身体与大脑合作的结果。不仅证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是意义,而且展示了这意义背后的机理。 《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行文立论严谨,讲解清晰,描述生动,特别是关于北极熊、会飞的猪、黄色卡车司机帽等实验案例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本书的问世不仅进
上古汉语形态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本项目全面系统介绍了上古汉语的语法范畴、形态表现形式以及每一种形态表现形式所表达的词汇、语法意义。汉语的交替主要有辅音清浊交替、元音松紧交替和声调交替,任何一种交替都有丰富的词汇或语法意义。这主要体现在章、第四至第六章。附加可以有附加前缀、后缀和中缀。每一种语音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意义,而同一种语音变化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本项目要讨论的是每一种语音形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同一种意义可以采用的语音形式。这主要体现在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此外,本项目也讨论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时间层次。
本书是郑张尚芳最后一部专著,也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汉藏语言学研究的收官之作,是对东亚语言和中华文明探源的奠基性建树。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汉语与同语系语言的同源词研究,下编是汉藏缅泰同源字总谱。本书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郑张尚芳提出的 华澳语系 的理论。作者根据汉字古音义和汉藏语系各语族的众多书面材料来比较同语族各语言的单音节词根(也相当字),择定同源对应词根,列出同源字总谱,并由此分析同源字音义变化规则,论证各语言与汉语的亲缘关系。目标是应用作者的上古汉语新拟音体系与词根理念,择选成批同源词根,进一步论证汉藏语系各语族的亲属关系,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是一本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原书曾以《汉字例话》、《汉字例话续编》刊行于世,深受读者喜爱。现将两册合于一本,改为现书名出版,并选配了与内容相关的460余幅插图。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本书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古代诗文和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对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创建了“主体可及性”话语分析理论,进一步强化了体验哲学的语言融入度,明确了话语主体间的认知关系,提出了话语主体可及性研究的具体运作机制,以此将语境和话语要素归入话语主体层面进行整合研究,重构了语境和话语在话语分析中的类型和关系,将书面交际与口语交际的话语分析方法置于同一理论体系下加以区分,重新解析了主体的话语理解与生成过程,并对话语衔接和连贯的适用层级及其相应的衡量标准进行了重新诠释,拓展了话语分析的认知研究视野。
有声语言艺术,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有声化,是通过艺术手段言神传志、营造情境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有声语言艺术精品具有审美特性。 本书从有声语言艺术审美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以 圆融美 为核心的鉴赏维度,对舞台朗诵、有声书、广播剧、影视配音、广告配音、纪录片配音六个类别的艺术作品的发展简史、概念、特点与创作规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论述,并择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精品佳作展开鉴赏。
借助大规模真实语料探究人类语言的本质规律及其机制,是数智时代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书精选了笔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以大规模依存树库为基础,围绕语言的线性结构和网络结构对语言这一“人驱复杂适应系统”所做的探索,其中包括已在相关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依存距离最小化”和“依存方向连续统”等。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明晰、友好易读,较好地回答了“什么是数据驱动的语言研究”、“为什么要开展相关研究”,以及“应该如何开展”等问题。
《 齐民要术 词汇语法研究》(修订本)分为 概论 和 《齐民要术》新词新义词典 两部分。概论部分由《齐民要术》及其语言、《齐民要术》词汇研究、《齐民要术》语法研究组成,论述《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齐民要术》历代校释商补、《齐民要术》常用词研究、《齐民要术》所见的中古汉语新词和新义、《齐民要术》所引佚书与辞书编纂、《齐民要术》疑难词语考辩、南北词汇差异、句法结构分析等;词典部分收入了《齐民要术》中出现的新词新语约900余条,是研究《齐民要术》语言的重要参考书。
汉字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漫长且光辉灿烂的历史,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因为有了汉字,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得以保存并被世代传承,了解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必要环节。《美丽的中国文字》定位青少年为服务群体。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为主要线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将汉字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字、汉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等内容采用青少年熟悉的语言,娓娓道来。
本书运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把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今的生态文学、文化理论建构和生态文学、文化批评的方法与实践,以及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某种推进的作用。书稿首先对语言与生态的内在关联进行揭示,对生态文学、文化研究兴起的时代语境进行梳理,对生态语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进行阐释,确立起研究的内在理据;然后对生态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内容与范式、新动向与趋势进行分析梳理,对生态语言学的理论观念和批评方法进行探讨和阐释;继而再在与其他语言理论的比较辨析中,阐明生态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对于生态文学、文化研究的语言理论基础建构的意义,生态语言学的批评方法对于当今生态文学、文化批评的方法论启示; 又把生态语言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生态文学、文化批评
本书主要研究了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的流变,介绍了众多词学流派的特点、发展及代表人物等。涉及云间词派和陈子龙、西陵词派和“西陵十子”、柳州词派和曹尔堪、广陵词派和王士祺、阳美词派和陈维崧、浙西词派和朱彝尊、松陵及梁溪词派的尤侗之和顾贞观等。本书适合对古代文学尤其是明清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成果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对词缀“自”“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诸如“自”“复”的很多义项和功能未被揭示,有些常用义项及功能描写过于笼统等。上编对“自”加以研究。共搜集讨论诸家所举“自”作词缀的用例451例,除去2例有误者,实际讨论449例,将它们归入十四个义项。下编对“复”加以研究。共搜集到诸家所举“复”充当词缀的用例394例,除去存在疑问的6例,实际讨论388例,依据意义及功能,归入17类。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探讨,在认真借鉴、审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古汉语词缀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不足。下编主要采用上编所提理论及鉴别标准,对各家所认定的“阿、儿、尔、乎、老、然、如、若、头、焉、有、者、子、其、思、斯、于、聿、爰、曰、云、载、兮、初、当、第、毒、而、 、即、加、家、来、切、取、生、试、手、为、馨、行、言、伊、已、应、用、祗、复、自”等49个中古汉语词缀加以考察,对部分词缀的来源及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文中我们结合诸家所举用例,进行了详细考辨和分析,揭示了它们的真正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