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情报学基础理论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创新研究,它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是力争全面呈现情报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促进情报学各领域的理论交流和对话;它不仅关注情报学当前的理论研究热点和进展,还用历史主义的视角对情报学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进行了系统梳理;它不仅对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介绍,还对情报学理论背后的哲学思想,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元理论和范式等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它不仅是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梳理,还提出了独特的分析视角和思想观点;它不仅是定性的分析,还运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基于全数据对情报学理论进行了识别、抽取和计量分析,揭示了情报学理论发展的规律。另外,它还全面介绍了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既包括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也包括解释主义的方法论,这对于反映情报
本书是有关我国古代文献学学科的专门性辞典,收录包括文献学基础理论、文献载体、文献整理、文献聚散与流通、重要文献、文献阅读与文献学家等方面的词目四千六百余条。书后附录“中国文献学大事记”,辑录公元前21世纪迄2003年有关文献学科方面的重要事件,系年编排。 本辞典正是为了适应上述需要而编纂的。收词范围包括文献学基础理论、文献载体、文献整理、文献聚散与流通、重要文献、文献阅读与文献学家等方面。计有正条词目4400条余,附目1600余条。正条分别编有按笔画序次的《词目表》和依类相从的《词目分类目录》,以利读者进行专指检索或族性检索。另有《附目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检索包孕在正条中的知识单元。珍贵文献注明收藏者。部分条目附注参考文献。我们试图使科学性、知识性、情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注意反映国内和国外
该书稿从文献、历史的角度研究俗字,从俗字的角度探讨文献、历史,论证的角度新颖。该书稿对什么是俗字,俗字产生的原因,俗字的内涵与外延,俗字的类型,俗字的起源、演变、规范,俗字的识读等问题都作出了比较详实的分析。该书稿所选取的档案、文书等研究材料涵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些档案、文书与普通传世文献更真实,更具有研究的价值。这种研究有助于释读文献,有助于编纂字典辞书,是汉字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切实的实用价值。
赵贞编*的《敦煌文献与唐代社会文化研究》由 17篇专题论文改写而成,现有十三章,分为四编,大致围绕敦煌吐鲁番文献而展开。分为律令制度、社会经济、学术与教育、占卜与历日四编,具体内容涉及:唐尚书六部二十四格初探、敦煌出度文书所见唐代度牒的申领与发放、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 三贾均市 的制作与实践等。
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本简单易操作的书,将专利信息检索的实用性知识直观、简洁地表现出来。在介绍专利文献基础、分类体系基础知识、审查过程文档的查询、检索系统的快速认识、查新检索、主题检索、无效检索、智能语义检索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场景下的检索应用实例,帮助科学工作者、专利工作者和广大发明人用 的学习成本按图索骤,快速获取关于检索的知识和信息。
科学博物馆一直在变化和演化,就像科学本身那样。《国家的科学》从独特的视角,浏览了宏观层面的国家博物馆制度,并对博物馆的角色变化以及科技博物馆在范围更大的社会中所承担的公共感知作用进行了研究。它展示了科学物品的收集和展示手段,探讨了国家、工商业、博物馆资助之间变化而日趋艰难的联系。本书还在其他博物馆的背景下研究了伦敦的科学博物馆,演示了影响个体发展和途径选择的关键差异。国家的科学并非一个按时间统计的博物馆的历史,而是像故事一样吸引人。其内容包括博物馆职员、藏库、建筑、藏品、展品以及参观者......
在地方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近代方志既传承古代方志,又促成现代方志的基本定型,实现了方志的重大转型。民国通志馆创办于我国知识制度鼎革、社会剧烈变动时期,是研究近代方志转型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创建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民国通志馆,经历了抗战前的兴盛、战时的中辍和战后的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形成了政府主持创办、学者参与纂修、社会多方互动的修志格局。各省市通志馆在延聘人才、筹措经费、组织编纂、校订出版等方面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修成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价值的通志。这些志书无论是修志宗旨,还是在志书体例、篇目、内容等方面,都较传统方志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以民国通志馆为切入点,探索近代方志发展、转型的历程,可以发现近代科学方法的应用与传统修志理念的革新、学术的传承与方志学理论的构建、乱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支持其终身学习的场所与资源,同时也成为实现公民培育的重要空间。无论是文化场域还是公民培育空间,都展示了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重要社会功能——文化治理功能。 本书从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治理功能出发,探讨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文化治理功能,共有8章:第 1 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案;第2章至第7章分析了公共图书馆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在国家运行中发挥的文化治理功能、产生的治理效应,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文化治理能力现状的调研,探讨为了更好地落实这种功能、提升其效应所应采取的政策、管理等方面的方法和措施,旨在为公共图书馆创建一种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展示其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的文化治理话语体系,以明确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方向;第 8 章
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负责编制《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本书是作者在其30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战略、特点、历史和转型等四个层面,探讨了智慧图书馆的相关问题。其中“战略篇”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冠“大流行中的智慧图书馆的历史方位进行了战略审视;“特点篇”是关于智慧图书馆和融合图书馆的定义和性质特点的研究,同时辨析了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融合图书馆等的联系与区别;“历史篇”是关于智慧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转型篇”主要是关于智慧图书馆对图书馆服务的全面重塑和图书馆全面 新所带来了一系列变革转型的研究。
王青*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研究特点:其一,关于《曹沫之陈》一书的成书时代,书中从多方面论证了《曹沫之陈》当初成于春秋中前期的鲁国史官的记录,而非如后世诸子那样,为诸子或其诸子师徒的*述。其二,《曹沫之陈》一书的性质非是兵家的书,而是近似于《国语 鲁语》的 语 类 *作。其三,《曹沫之陈》的理念是春秋中前期的社会思想的表现,而不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时代的思想。 显然,这三项都是关于《曹沫之陈》研究的核心问题。除了这三项以外,读者还会发现书中对于相关简文的考释、编连等,亦每有立论坚实的新见。
摩诃庵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南玲珑巷,慈寿寺塔东边。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 (1546 年 ) 。此处原为太监赵政的墓地 ,现为八里庄小学。摩诃庵铜钟筑于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此钟通高 156 厘米,口径 95 厘米,重 600 千克 ,现藏于北京市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该铜钟铭文与大多数佛钟类似,钟体表面刻有铭文,内容主要有佛经、祝颂语、铸造年月和捐资铸钟人姓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铜钟上铭铸的*一部佛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大乘佛法的经典,也是汉传佛经中*短的一部,共二百六十字,因其言简义丰、博大精深,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该经字体端庄秀美,保存完整、清晰,因而裱下的拓片精美、清晰、完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序有关于摩诃庵铜等介绍,并附摩诃庵铜钟照片一页。
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本简单易操作的书,将专利信息检索的实用性知识直观、简洁地表现出来。在介绍专利文献基础、分类体系基础知识、审查过程文档的查询、检索系统的快速认识、查新检索、主题检索、无效检索、智能语义检索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场景下的检索应用实例,帮助科学工作者、专利工作者和广大发明人用 的学习成本按图索骤,快速获取关于检索的知识和信息。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是以华侨华人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化、学术性专题学刊,内容包括华侨华人文献研究论文,立足于**手华侨华人文献基础上的华侨华人社会研究论文,以及华侨华人文献评介,新近出版的华侨华人研究书籍的书评,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文献典藏机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的介绍,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动态等文章。
本书基于社会文化理论框架,确立了科技中心和博物馆中的相关作用模型,通过众多的案例,探讨了参观者在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中获得的体验以及学习成果,重点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参观者之间、参观者与馆员之间、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书对我国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现状进行论证、梳理与分析、在剖析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典型案例,以及借鉴域外公立图书馆管理外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府购买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的完善路径和改进策略,从而为推进我国政府购买图书馆运营服务的科学发展提供研究与智力支持。本书对政府部门、图书馆、社会服务机构等具有很强的实用参考价值。
20世纪以来,随着视野的开阔和观念的更新,地方文献的整理方兴未艾。史料与方法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本书系“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及历史学、法学、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作者们围绕档案整理的理论与方法、文献考证、司法、地方社会、俗字杂字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多学科、多领域、多主题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