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知识学原理》从现代计算机知识革命出发,回顾人类知识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探索人类知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全书共分四篇,即“导论”、“人类知识的基本概念”、“人类知识的发展规律”、“知识革命与人类未来”。 “导论”讲述创建知识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鲜为人知的人类知识。 “人类知识的基本概念”讲述人类起源与进化的三元生态体系、知识起源与人类三种知识形态、工具起源与人类工具发展史、人类智力的知识行为本质与特点。 “人类知识发展规律”讲述二元化基因与人类知识发展规律、人类知识的分离性发展规律、人类知识的集成性发展规律与人类知识的非线性发展规律。 “知识革命与人类未来”讲述集成电路的现代计算机知识革命、数字化革命与数字化知识形态、现代计算机知识革命与人类未来。 《知识学原
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代文献学研究的实用理论专著,内容涉及古典文献载体形态及制作方式、古典文献的聚散及事业兴衰、古典文献的体类、古典文献目录学、古典文献版本学、古典文献辨伪学等,适合古典文献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 吸取了一些*的研究成果; 二 强调了如下目的:1 使读者通过中国古典文献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并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向世界作出说服力的介绍;2 提高继承和发掘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能力。本书比较概括地介绍了古典文献的整理、考订、编纂、注释、检索等方法,进而探求其规律,为读者学习、整理、利用、传播古典文献打下基础;3 探求中国古典文献的丰富底蕴,以广博识。本书以较大的篇幅介绍古典文献的起源、产生、发展,古典文献载体材料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变,古
《安徽文献总目(1911年以前)》是旨在全面著录历代皖人各类著述及版本情况的目录类工具书。全书总字数在一百二十万字左右,用繁体竖排,有传统专名号,附书名、著者索引。其主要内容及体例如下:著录自先秦至1911年间安徽历代学者、文人所撰述、辑录的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安徽地方文献。为系统反映皖人著述全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文献,不论存佚,全数收入。以朝代为顺序辑录,同一时代者则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每一作者,著录其所有著述名称,注明出处。同书异名、卷篇有异均单独列出,加 又 别之。凡现存著述,罗列其各种版本及收入丛书等状况,如遇珍稀善本、稿本、抄本、精校本等,则尽可能则注明现收藏单位。附有 书名索引 、 著者索引 ,用文史工具书通用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字头之拼音与笔画也转化为四角号码附入,以方便使用者。
因日常工作之需,我们为《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制了书名索引。为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愿将其公诸于世,为古籍界同仁提供便利,以免躬亲翻检之劳。 考虑到利用书名索引的实际需要,我们将稿本的全文作为书名索引的附录附其后,并对稿本的类目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为节约篇幅缩印成上下栏版式。
学术评价属于评价的一种类型。学术评价不创造价值,但可以发现学术评 价客体的价值,可以判断学术评价客体的优劣或价值的大小。学术评价是学术 共同体成员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属于一种科学活动。因而,学术评价系统是科 学技术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 学术评价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而且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一 个社会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世界性的复杂问题。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日本、 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类似于我国当前学术评价中存在的 问题,只是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环境、学术体制和评价 机制不同,学术评价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引起的社会问题也不尽相 同。总体来说,其他国家因学术评价暴露的问题没有我国这样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研究获得了前所
《瞿秋白与书籍报刊——丁景唐藏书研究》通过对丁景唐老先生所藏有关瞿秋白的书籍、报纸、刊物的版本进行整理、对比,并对瞿秋白去世后出版的有关作品作了详尽的介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瞿秋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该书是研究瞿秋白生平不可多得的一部资料性极强的工具书。勾勒出瞿秋白著译活动的粗线条,以及他与不同时期人物之间的挚友关系和内在联系。另外还展示了人们以不同方式悼念瞿秋白烈士的一个个画面,揭示了不同评价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书中有许多史事鲜为人知,有些述说和新资料填补了局部历史空白,完全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2015年6月18日是瞿秋白牺牲80周年,呈献此书便是一个很好的纪念。
一、本目选收齐鲁书社建社30年来所出版的主要图书的基本信息和内容简介,时间为1979年2月至2009年1月。 二、本目的编排,依照图书分类法,并结合本社出书的实际情况,将所收图书分为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教育、艺术、综合等7大类,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单品种书归入相应类别,内容兼类的单品种书酌情归入相关类别;为保证丛套书的整体性,单设了“丛套书”的类别,对于内容兼类的丛书归入综合类的“综合性丛书”。 三、同一小类中,按版权时间先后排列。对同一小类中个别品种较多且内容相近的图书相对集中排列。 四、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书号、出版时间、版次、开本、页数、装帧(不标者均为平装,有精装、平装两种的,分别标明)、定价(有精装、平装两种的,分别标明)、内容简介(不含新编方志、年鉴
本书以“同人性”为主要标准确定七月派各类出版物,从理论主张,讨论与批评,发刊词、前言与后记等,明信片与座谈会记录,七月派刊物与丛书目录,《七月丛书》,七月派回忆录选辑和七月派研究资料目录等八方面系统整理了文献,真实地反映了七月派发生、流变的历史面貌,是国内较为全面的七月派研究资料著作。 本书所收材料主要取自初发表或出版的报刊或书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编者以这些原始资料为依据,对此前七月派相关文献中的错漏进行了仔细考订与校正。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教师、学生研究、了解七月派的重要工具书。
写云南地方文献事业史,当然首先要理清“地方文献”及“地方文献事业”的概念。 对“地方文献”的理解,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现在学术界普遍能接受把“地方文献”概括为“记录有某地区知识的一切载体”。然而对该定义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一种理解认为,地方文献是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具体分为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三个组成部分。另一种理解认为,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出版物均属地方文献(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形式如何),而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內容上无地方特色的,则不应属地方文献之列。前一种理解被认为是对“地方文献”的广义理解,而后一种是狭义的理解。
《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第3版)》是一本学术工具书。作者阿琳·芬克在《如何做好文献综述(第3版)》中全面论述了开展文献综述的目的、意义、文章搜索方法和原则,内容涉及目录数据库的选择、检索词的使用、文章的使用和质量选择原则、质量监控、结果合成以及描述性综述和元分析的开展方法等。
《文献保护与修复》由林明、周旖、张靖等编著,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文献保护中英双语教材,其中理论部分以中文编写,案例及资料部分主要以英文编写。内容包括载体材料和记录媒介的类型及其褪化、文献保护环境控制、有害微生物和害虫防治、馆藏的日常维护与保管、文献修复技术、载录格式转换、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灾难管理、文献保护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在教材内容的设计方面传达目前国际文献保护与修复领域中共识性的理念,即延长文献寿命、避免文献破坏有效的方法是实施文献保护管理,强调灾前的预防性措施。 《文献保护与修复》以培养文献保护意识和能力、树立和增强文献保护职业理念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大量的案例介绍和
本书是 元史专家陈高华先生关于元代文献研究的论文集。共收入19篇文章,除了深入探讨《元史》《元典章》《经世大典》《至正条格》等基础典籍的纂修情况、内容特色和研究价值,还介绍了多种以往关注不足的文献对于元史研究的价值。 本书系统集结了陈高华先生多年来元代文献研究成果,是元史研究者了解元代基本文献状况的入门书,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
山东乃孔孟桑梓,礼仪之邦,典籍浩瀚,亟需保护。2007年1月,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后,我省行动迅速,于是年10月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于2008年4月9日成立“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负责指导全省古籍保护工作。2008年5月14日,为贯彻落实省政府的意见要求,山东省文化厅下发通知,决定开展批“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接到《通知》后,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图书馆和古籍收藏者申报非常踊跃,省古籍保护中心共收到申报批“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材料30份,收到来自81家单位或个人申报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材料10358件。此后,在全省古籍收藏单位、专家学者和厅际联席会议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数据整理、专家初评、终审等一系列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