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档案学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档案工作实践应用能力。但是过往的实践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某项单一的档案工作技能训练,而缺乏全面、综合的档案工作职业能力训练。 档案工作综合实践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档案工作视角,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档案工作职业能力知识体系,具备档案工作职业能力,成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档案人才。 本书根据档案职业能力要求,按照档案馆(室)收集、管理、利用工作流程,从归档文件整理 档案价值鉴定 档案收集 档案保管 档案数字化 数字档案管理 档案检索 档案编研,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档案工作技能,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际档案工作。
《档案学名词》收录的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档案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保护、电子文件管理、历史文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9个分支学科,共1682条。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信息化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变革。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档案工作也紧扣时代脉搏,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档案信息化成为社会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者,站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更应思考和剖析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与优势,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赋予21世纪档案工作的崭新内容,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快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本书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中心,首先,介绍了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内容及发展现状等,阐明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档案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使读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有了系统、清晰的认识;其次,
本书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年初版《档案学概论》的第二版。在该版的基础上,本书突出了对档案学根本问题的解读和时代发展性的阐释,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形成了“客体(档案)+主体(档案形成者、档案工作者、档案机构、档案利用者)+主体之于客体的管理活动(档案工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体系(档案学)”的总体结构。回答了有关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活动的主体、档案学四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了学术理性和时代特点相统一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书屋”共分10大类、1000个品种。这些图书几乎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书屋”用农民的语言、农民的话,深入浅出,使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就能读得懂;“书屋”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活的实际,贴近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农民读后能够用得上。 本书为“书屋”当中的一本。它介绍了农村的档案管理,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农村档案与农村档案工作,农村文件材料的形成与归档,农村文件材料的分类和立卷,农村档案的鉴定、保管、统计,农村档案的利用,新型农村档案管理模式的法律分析。
本书将在生活情景中轻轻叩开档案之门,揭开档案的神秘面纱,普及档案知识。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档案,学会简单收集、整理、保管、保护档案,查阅档案,利用档案,直至爱上档案。全书寓知识于故事,通俗易懂,可作为档案科普读物供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公众阅读。 本书是福建省社科普及出版项目《揭开档案的面纱》(2017版)的续集。本书将基本延续五年前的思路,以“识档”“存档”“护档”“查档”“用档”“爱档”为线索,只是把原来的“整档”调整为“存档”,仍然是围绕中国滨海市(虚构的城市)里一个五口之家(爸爸是室内装饰设计师、妈妈是档案馆工作人员、爷爷喜欢读书、看报、集藏,奶奶喜欢做饭,“我”叫小亮,是一名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展开。这次我们增加了一些新的档案知识,有些故事还有意识地反映了这些年档案工作的新变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书概述、文书处理、文书整理归档、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与统计、档案利用服务、现代载体档案管理。各部分内容又由学习目标、模拟情景、任务驱动、任务分解、任务解析、任务实训、知识梳理、分析思考、目标检测和阅读材料构成,穿插相关链接,充分体现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的教学新理念,突出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业应用能力训练。 刘萌:女,1963年生,教授,学校学术带头人。劳动部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女子学院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情报战是敌对双方为保障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特殊手段获取对方有关情况而进行的秘密斗争。它通过采用人工窃取、摄像、窃听、破译等手段和运用雷达、电视、微光、激光、卫星、飞船、航天飞机、计算机窃密等现代科学技术,侦察搜集敌方情报,为制定战略方针、国防政策及指挥员定下作战决心提供重要依据。事实证明,情报战在战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乃至国家的命运。因此,情报战始终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本书根据外大量的历史资料,以纪实手法展示了本世纪次世界大战至海湾战争期间,美、苏、英、法、德、日等国情报战中21例奇闻轶事,再现了各位谍报大师各显神通的惊险场面和现代战争中情报秘闻的精彩片断,斗智斗勇,引人入胜,对探视情报战的奥秘和驾驭情报战的未来,具有的参考价值。
《电子文件管理100问》由冯惠玲主编,本书由**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编写而成,是一本普及电子文件管理领域基础概念、基本技能和*新进展的知识读本,为广大从事电子文件形成、管理和利用的工作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提供简明而**的参考。《电子文件管理100问》采取“题目问答”的形式展开,共设4篇103个问题。其中,概述篇就电子文件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进行总体介绍,让读者建立关于电子文件及其管理的整体印象:管理业务篇阐述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各项主要管理活动的方法和要求,揭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所在;技术与安全篇介绍电子文件管理所用的主要系统、关键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标准篇主要介绍国内外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设的情况。
本书是苏精教授历十余年,从欧洲及美国图书馆所藏近代 教传教士在华工作档案、汇报、往来书信等珍稀历史史料中还原的美华书馆历史,是学界 部关于美华书馆的专著。 本书以人物为研究线索,串起美华书院八十年的历史和近代中西文化——尤其是印刷出版文化——的转型历史,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历史人物的丰富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高质量学术著作。
塔城地区博物馆于2008年成立,现地址位于塔城市文化路18号,总建筑面积4390平方米,展览面积3832平方米。馆藏文物8078件,种类有化石、陶器、石器、铁器、铜器、瓷器、造像、纺织品、皮制品、手工艺品等。展览内容分为“塔城地区历史文物”展、“和谐家园”民俗展、“永远的丰碑”塔城爱国历史教育陈列展和临时展。塔城地区博物馆开放至今,接待社会各界观众240余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园式单位、平安单位、民族团结示范基地、 三级博物馆,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承担着传播文明、促进交流融合的功能。塔城地区博物馆作为塔城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宣传塔城的文化窗口、了解塔城的社会平台,将始终坚持“证史、资政、育人”的工作方针,不断丰富馆藏内容、提升展览水
教材以《 公文处理条例》和档案管理规定为依据,阐述文书与档案管理的原则、标准、要求及操作方法,内容包括文书的形成与处理、整理与归档;档案的收集与鉴定、整理与保管、检索与利用;特殊载体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