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浙江省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征集遴选的2020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档案管理、档案服务、档案查询、档案建设等多方面的议题,包括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门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电子文件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与开发利用、高职院校档案馆的投入产出效益分析等,给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创造一个参与档案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的平台,让来自基层的经验、做法和观点在推动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书是四川省内江市档案馆根据馆藏档案及相关文献编写的一部客观反映20世纪上半叶内江的行政建制与沿革(厘定县等、实施新县制、分区设署)、历史事件经过(辛亥革命与地方军阀混战)、自然灾害(旱灾)、农业生产(甘蔗种植、农民抗捐、蔗农抗租)、工业发展及技术变革(蔗糖业、酒精业、夏布、采矿冶铁业)、交通运输(修建成渝公路)、政府机构的设立与运转(专署、参议会及选举)、教育教学(内迁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活动(文艺组织)、科研活动(甘蔗试验场)及艺术成果(书画)、民风民俗、抗战贡献(节约献金、宣传、参军)、历史名人(喻培伦、张培爵、张大千等)等方面概况的读物,揭示了内江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读者可通过档案及相关图片的今昔对比,体会到现今内江市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
本书为浙江全省档案馆馆藏精品的介绍,本辑拟收入10种,包括:《汤寿潜与保路运动档案》、《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梅岭课子图》、《宋云彬日记》、《茅盾珍档》、《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档案》、《龙
本书对侨批档案进行分级评星,是编者根据逾30年收集海外寄潮汕的侨批,以及潮汕寄外洋回信,加上与侨批存在直接关系的档案为原始素材,结合长期从事基层实践与研究,而逐步做到的。由于侨批分级评星国内外尚无先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以武力从英人手中攫取开滦矿务局及其所属秦皇岛港,对港口实行“军事管理”。 秦皇岛港史志科档案室所藏2000余卷近代档案史料中,保存着有关日本侵华时期的外文历史资料千余卷,这批档案史料就是在历经百年磨难之后而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 重要的史料价值。本书所涉档案为日军侵占秦皇岛港后直至抗日战争胜利期间日文公文、营运管理、教育管理等内容。拟全书分为档案编与研究编,档案编分为行政人事管理、教育管理和营运管理三章;研究编分为档案选译与解读、档案概述与研究两章。 本书为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秦皇岛港藏日军侵占时期外文档案翻译、整理与研究”(17YJCZH139)结题成果。
本书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发,以知识赋能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和手段,挖掘、提取和开发工程档案管理活动中隐含的必需技能、诀窍和专业知识,对其知识赋能体系的多要素、多维度特征进行阐释和解读;基于创新驱动建设要素,以“工程质量创优、产业发展创新、数智技术创先”为典型性应用场景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调研,构建了以知识全活动为核心,事实知识为基础,概念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为支柱,经验知识为目的,数智技术场域为新作用空间的工程档案知识赋能体系。 结合工程档案实践工作,提出“构建统筹化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规范化的知识赋能标准、构建精细化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常态化的专家咨询机制、构建立体化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全程化的监督督导机制、构建 化的人力资源队伍”七大具体措施,全面保障工程档案知识赋能的实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档案学进行深入研究的新成果。全书首先分析我国民族档案研究现状和面临的学术困境,总结近三十年来云南民族档案学科建设的主要成绩和不足,探讨少数民族档案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
本报告针对我国档案领域各方面的数字转型进程展开调查、分析和研究,其中主要涉及档案管理政策、法规与标准,档案管理方法与策略,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等。本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我国档案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路线、进展、成绩、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未来档案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本书以范式理论为依据对档案事业协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的主体建构协同、活动范式协同、发展模式协同等三个方面。首先,分析了科学共同体理念、范式理念、科学动态发展理念对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及其协同发展的启示,同时也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框架;其次,探讨了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主体建构协同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再次,从档案实体管理活动范式等方面介绍了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活动范式协同的现状和实现路径; ,探讨了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发展模式协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