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 觅母 (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
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祸害群体的人,人们往往将其称为 害群之马 。如果 害群之马 越来越多,环境和风气越来越差,在这样的群体、机构中,好人也难以立身、做事,有的也堕落为坏人的同伙,这样的 群 ,是名副其实的 害马之群 。为了群体、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不仅要警惕 害群之马 ,更要警惕 害马之群 。 本书探讨了一个非常常见又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机构如何影响身处其中的个体的行为;当群体、组织的整体环境被破坏,它们会如何纵容甚至助长其中成员的不当行为,让原本的好成员变成坏成员。本书基于几十年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研究,结合丰富的历史研究成果,探讨了群体容忍甚至助长不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社会过程,说明了社会规范、自我合理化、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对群体和组织的依
人类的心智成长,究其本质,是从混沌到分化再到整合的过程,单一且僵化的知识积累式学习方法不足以为人类带来认知上的觉醒。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普适的学习与教学方法,以 人们通过体验能获得学习效果 这一事实为基础,为人类的学习与发展拓宽了航线。 本书汇集了作者 50 余年学术研究的成果,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其在教育、工作及成人发展领域的现代应用。《体验学习》第 2 版反映了自上一版出版以来 30 多年的新研究与实践,更新了体验学习模型,探索了体验学习理论与现代神经科学、学习风格和人格类型之间的新联系,介绍了新版库伯学习风格量表4.0,并为教育领域及教学课堂提供了实践指导。 本书对任何想要提高学习能力、实现终身成长的人来说都极具价值,尤其适合高等教育、培训、组织发展领域的研究者、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的应用》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既是一种心理治疗派别,又是一种生命的思维哲学。它以 正向为焦点的思考 例外带来解决之道 改变永远在发生 等治疗理念,以及目标架构、例外架构、假设解决架构和丰富的问句技术成为后现代独特且盛行的心理治疗学派。 作者许维素教授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在本书中生动地讲述了SFBT的应用。本书很好地呈现了她如何在深刻理解心理治疗发展的基础上,在后现代思想的背景下进行实践,为经受过深度创伤的来访者、非志愿来访者、极度沮丧的来访者赋能。 此外,本书还是一本为咨询师赋能的书,它可以提高咨询师内在的能量和在咨询、治疗中的效能感,尤其为从事企业咨询(EAP)的咨询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咨询工具。本书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
助人专业工作者肩负着他人及社会的信任,当事人往往会对其敞开心扉,所以专业工作者需要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格外保持谨慎。正因为如此,助人专业工作者很容易出现职业耗竭,产生倦怠感,所以做好自我关怀也同样重要。而督导是可以兼顾这两方面的专业行为,但是目前在国内,好督导很稀缺。 本书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督导实践与研究经验,从督导双方的专业成长过程谈起,再转向督导的不同面向,即个别督导、团体督导、机构中的团队督导,一直到建立整个机构的督导与专业成长文化为止,循序渐进,引领助人领域专业工作者由点到面、由线到面,扩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受督导者,本书可以促进其思考自己的助人动机、督导动机及职业成长;对于督导师,本书可以促进其从更宏观的角度、从更高层次看待督导,让督导不因思路受限而困于一隅;对于组
桑德尔 费伦齐是谁?他是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天赋的学生,也是其著名的病人、同事、继承者和对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学家、教授和讲师,他极富盛名、非常有影响力且相当受欢迎。然而,随着他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他与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和矛盾,终导致他的许多作品被禁止翻译或出版。他也因此成为精神分析恢宏历史上的一个幽灵。 在本书中,两位编者携手众多国际领先的费伦齐研究学者为桑德尔 费伦齐正名,通过讲述其人生故事、研究理论和临床技术,描绘了其工作对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以及当代关系性精神分析发展的影响,并恢复了其应有的先驱地位。 本书涵盖丰富的临床片段、发掘的历史资料和当代的理论探索,兼具故事性和专业性,对所有心理学理论背景的
本书为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治疗之父弗雷德里克 皮尔斯的第一部著作,1942年初次出版于南非,1947年在英国再版。在本书中,皮尔斯修正、扩展了他关于口腔阻抗的论文,在某些方面强烈地批判了精神分析,并且创造性地整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弗里德伦德尔的分化思想、史末资的整体论、赖希的思想、有机体的理论、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和勒温的场理论、现象学、存在主义的思想,以及其他原创思想。书中诸多洞见日后成为格式塔治疗的核心思想。全书分三个部分:前两部分用于理论讨论,分别涉及整体论和精神分析,以及精神的新陈代谢;而第三部分是一系列练习,包括专注于进食、可视化、内在静默、第一人称单数、消除内转、身体专注、消除否定(便秘)、失眠、口吃、焦虑等,意在帮助读者探索、评估前两部分呈现的理论的现实性,对提
儿童和青少年是我们社会的未来。然而,身处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他们往往在许多方面都未能得到充分支持。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回应这一临床缺口:我们如何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技术、立场和态度,看见并满足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这是一本为所有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人所准备的 入门读物。书中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儿童心理治疗师的背景和立场、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关于儿童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儿童健康状态与症状的临床表现、治疗室中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和社区中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将理论介绍、技术讲解和临床案例解析紧密结合 ,为专业人员提供精神分析视野和完整的工作框架。本书作者均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青少年治疗师,他们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向读者展示如何与儿童和青少年展开对话,以及如何在工作
由美国南希·麦克威廉斯所著的《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精)》一书汇聚了各家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也汲取了神经科学的 进展以及实验研究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 部分为人格诊断概述。主要介绍精神动力学人格诊断的特征、精神动力学框架内各学派对人格诊断的观点、人格的形成、防御与人格的关系等。第二部分为人格诊断各论。依次介绍了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躁郁、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对每种人格都从这一人格特征的驱力、情感、气质、防御形式、人际关系、自体状况、移情反移情、鉴别诊断和治疗等维度进行分析。
阿伦森作为一个性格腼腆、资质平平的小男孩,生于无财无势的家庭,在贫民区中长大,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年少时对哈佛大学望洋兴叹的 笨小子 ,十年后竟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在本书中,阿伦森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理: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在本书中,阿伦森追溯了他半个世纪以来的教学和研究经历,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源于社会问题的、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科学研究是如何诞生的。此外,你还会读到阿伦森因积极推动住房公平法规的出台,遭到死亡威胁,因维护阿瑟 詹森的言论自由权而遭到抗议,被指责为 种族主义者 等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经历和故事,你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家,还是一位致力
本书是以《爱与欲:对浪漫和性欲情感的精神分析》为名将赖克此前四部著作囊括其中的一本选集,于1957年初次出版。第一部分《一个心理学家眼中的爱》是赖克1944年出版的同名著作的删减版本,第二部分是1942年出版的《现代人的受虐癖》的缩减版本,第三部分是《未婚者》,篇幅较小,第四部分《两性的情感差异》则由四十余篇短文构成。在这四部分中,西奥多 赖克对爱和性的区别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用充足的案例分析了受虐癖现象及其动态发展过程,剖析了男性和女性为什么会选择不结婚等社会现象。
本书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式塔治疗之父弗雷德里克 皮尔斯的一部独特的自传,首次出版于1969年12月。作者应用了他聚焦于觉察的理论,写下了 想要写下的任何东西 ,全面审视并深刻剖析了自己过往的生活与当下的状态。本书文体特别,集反思、回忆、理论、诗句和讨论于一体,部分采用了诗歌体裁,有时候却又是高度理论化的;文中充满了各种文字游戏,写作风格活泼,非常自然,极具个人特色。这些风格独特的文字,既展示了皮尔斯格式塔治疗的形成与发展,也让我们感叹于这一疗法的惊人效果。 不要推动河,它自会流动! 当有真实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都深深地被触动,当我与一个患者在深层相遇的时候,我完全忘记了我的观众和他们可能的赞美,我那时是全然在那里的。 也许格式塔最有趣、最迷人的特点在于它的动力性 一种强格式
这是一本心理治疗师的临床指南,更是心理咨询者的可靠良方。本书对主体间自体心理学(ISP)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读者将深入了解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该学科发展生活指导意义的内容。 本书保留了自体心理学开创者科胡特对自体和自体经验的强调,后继研究者史托罗楼和阿特伍德将精神分析情境概念化为一个 主体间场 ,治疗师与咨询者各自不同的体验世界在这个场域交汇,二者在其中平等参与深层的人际互动,进而获得成长和转变的机会。 创伤、成瘾、哀悼、儿童治疗、夫妻治疗、性行为、自杀和各种严重病症也在作者的书写之列。主体间自体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全新的理解心理生活的模型,用理论的力量把人们内心的层层纠缠重新疏通,指导人们在动态的人际关系中寻找平衡。 对于在该领域工作的人,以及对心理学和
《心流:优体验心理学》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
本书主要聚焦大学生抑郁,探讨大学生抑郁的风险特征,同时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曼陀罗绘画自助干预绘本,并检验绘本的干预效果,用于缓解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本书共7章。其中理论篇3章,主要包括: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大学生抑郁的现状及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求助行为、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手段及策略,曼陀罗及象征意义、曼陀罗绘画及表现形式、曼陀罗绘画指标分析、曼陀罗绘画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实践篇4章,主要介绍抑郁大学生曼陀罗绘画作品特征研究、曼陀罗自助干预绘本的开发、自助干预绘本效果检验及完善、抑郁大学生曼陀罗绘画系列作品分析等。
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孝道、重报观念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机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有过哪些情结、迷信和崇拜心理与行为? 中国人以何种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心理学虽不是诞生在中国的一门科学,但中国文化中从不缺少心理学思想,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塑造并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书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下册精选有关中国人的六个主题,通过深入分析其内涵、类型、表征、成因等,揭示中国人心理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阅读此书,人们将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获得新的理解。
《荣格心理学手册》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分析阐释荣格心理学的著作,由荣格心理学领域卓越的专家或分析师共同撰写而成,系统而权威地阐释了荣格心理学中的各种理论、实践和应用,具体论及荣格心理学中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原型、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心理类型、原我、移情与反移情、个体化、主动想象、荣格式释梦、炼金术,以及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宗教和艺术等各个主题,并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这些晦涩的理论概念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迅速全面地把握荣格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和脉络,从而为读者打开进入荣格心理学的大门。 本书系统阐释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原型、阴影、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心理类型、自性、移情与反移情、积极想象、荣格式释梦、炼金术、荣格与艺术等内容,而且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
本文集是对汉语学界在 现象学与心理分析 研究上的成果的集中展现,论题涉及胡塞尔与心理分析、此在的心理分析学派以及法国现象学、解构主义等思潮与心理分析的关系,主题涵盖了意识与无意识、直观、肉身、凝视、欲望、创伤以及爱欲等核心问题。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展示现象学与心理分析这两个思潮在由德入法的过程中所展开的思想对话乃至争论,为汉语学界深入理解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基本形态提供新的可能。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系统介绍初始访谈过程及理论依据的书籍,是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分析案例的的好书。全书共十章。第一、二章着重介绍了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对患者的理解在治疗各阶段的重要性,也介绍了作者本人作为一名执业治疗师的治疗设置和访谈特点。之后的八章中,分别介绍了案例分析的要素,即:评估患者的气质、心理发育、防御方式、情感状况、认同倾向、关系模式、自尊需要和病态信念。每一章中,分别对要素的定义、相关研究、评估方法、评估意义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当别人评价某一事物时,你能否通过理性思考来提出不同的看法? 当假设某些情绪表情不 好 或不 道德 时,你是否会考虑到个体差异化? 当对某个群体动机或成就产生刻板印象时,你如何用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改变? 当不同国家的人对人生意义、努力、成功、幸福的看法迥异时,你能否看清其背后的文化差别? 东西方价值观是否截然相反?如果存有差异的话,你了解多少? 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心理的?你能否通过比较性和批判性研究来获取真相? 批判性思维是学习中重要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我们对这一主张已达成广泛共识,但许多人的困惑在于相信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却不知道如何去用。 本书力图突破这一困境: 将批判性思维视为一系列可以成功教授和学习的技能,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策略、方法和技巧,并伴有大量练习; 每
本书名为《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讲述作者如何理解、实践精神分析,但又远不止于作为个体的安德斯――书中涵盖的多重领域的智慧、对“真相”的深刻剖析,将能启发所有读者对自身、对人类以及 宏大的世界的反思。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临床概念、教育及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作者从悲剧《俄狄浦斯王》起笔,阐述了精神分析的知识体系、方法论的复杂实践及对两位 文学人物的精神分析式诠释, 回归对俄狄浦斯的再思考,再次升华了本书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