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是由大大小小数万个选择构成的: 是要继续学习还是进入职场?要不要进入或结束一段关系?选择事业还是选择家庭 面对选择,你也想听从自己的心,可内心的声音嘈杂得像个菜市场。你会疑惑:到底我该过什么样的人生? 心理学告诉你,人生中所有的迷茫与困顿都是一个信号,在提醒你,该向内心看一看、该关照自己的内心了。 我们过去的经历、被情绪加工过的记忆、环境的影响、防御机制等构成了我们庞大且复杂的内心世界,随时左右着我们的选择。 这就意味着,对内在的认知程度越深,越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本书中,我们将和心理学家张沛超一起探索内心中每一个未知的角落: 了解处于关系中的自己,突破关系束缚,变得更从容。 了解内心中的防御机制,卸下防御的伪装,活得更轻松。 了解困扰我们的情绪,学会转化
内容简介 凭借近二十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作者一层层地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 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并掌控消费者,精益求精地研究方方面面细节:机器算法、道路形制、室内灯光、屏幕角度、取款手段、会员追踪技术乃至急救措施 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为何又如何一步步深陷赌bo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bo机设计师; 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 全权为自己负责 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烟酒、药物、加班等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无力抵抗诱惑,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本书尤其适合每个月有32天不想上班的你! 不想工作、厌恶工作、没有工作,怎么办? 读《我们必须工作吗?》,找到工作的正确打开方式。 心理学家岸见一郎 40 岁前没正经上过一天班;50岁心肌梗死,当即被解雇;当过全职爸爸,做过前台招待、自由职业者 他体会了人在各阶段工作的困境和不易,结合阿德勒心理学总结出了工作的真相:工作为你服务,而不是你为工作服务。 在《我们必须工作吗?》这本书里,岸见一郎结合自身经历引导我们思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生,不在于做什么工作、有多少成就,而在于找到喜欢做的事,并在创造价值中感受快乐。 这本书立足工作,却写出了工作之外你我最关心的生活的活法。 在有限的人生里,只用对的方式做有价值感的事。
本书旨在梳理意象对话心理疗法自创立以来的所有临床技术,总结已经获得意象对话研究中心认证的各种创新子技术。全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其中,理论篇包括:意象对话疗法的界定;历史和发展;创新和局限;基本原理;工作机理;操作原则;基本过程与步骤;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实践篇包括:意象对话疗法的基本技术;意象对话疗法的微技术;起始意象的主题、原理及其运用;发现和领悟的技术;调节心理能量的技术;未完成目标的结束技术;完成目标的结束技术;分析人格的基本技术;改善人格的技术;标定技术;转化行为的技术;特殊情况的处理技术;意象对话的策略;意象对话的战略;针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意象对话技术;意象对话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相结合;意象对话心理师的自我成长和训练技术;意象对话创新子技术。
如何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初印象?社交时哪些非语言沟通行为能为自己加分?如何在重要场合影响、说服他人?人以群分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能让自己更有魅力和吸引力的身体语言有哪些?如何运用身体语言克服焦虑、展现自信? 上述这些问题都涉及一门学科 身体语言心理学。人与人之间 93% 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管理心理学家麦克斯 A. 埃格特传授的兼具科学性和实操性的策略和技巧,能帮助读者打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交技能、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洞悉他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控制焦虑并展现自信。本书提供的建议适合在职场、生活、恋爱、婚姻等所有场合运用,它们可以助力我们在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做到知己知彼。 希望每一个阅读本书的人都可以收获令人愉悦的社交经历,在人际关系中心怀善意地把控局面。
自生命的诞生起,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适应环境,让自己得以 存在 。为了适应环境,所有人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使用某些心理防御机制,远离使我们痛苦的情绪,让我们得以继续过好我们的生活。 贬低别人是一种防御,拒绝接受现实是一种防御,冷漠和回避也是一种防御 有些防御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而绝大多数是在我们潜意识中的,而恰恰是这些没有被意识到的内容,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形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而大多数的情绪难题都是产生于有问题的防御和情感的结合。 当我们无法处理内心的冲突与痛苦时,或者意识层面明明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害的,可是还是情不自禁地强迫性重复,掉入事与愿违的情境中,或许是我们原来使用的防御机制失效了。 本书深入探讨了我们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如何采用更灵活、更成熟的适应
无法做到课题分离,是不幸福的根源。 ●自卑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太在意他人的目光,没有勇气做自己 ●挣扎在痛苦的人际关系中无法自拔; ●向往美好的爱情,却总是在感情中受伤 你是否也有过这种状态? 对当下的生活感到不满、对过去的经历耿耿于怀,认为幸福只属于那些被命运眷顾的人,而自己却只能与自卑、内耗和苦闷作伴?获得幸福,真的有那么难吗? 阿德勒心理学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做好课题分离,幸福此刻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在本书中,岸见一郎用阿德勒心理学深入剖析了人际关系烦恼、衰老、疾病、死亡等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课题,并从课题分离入手,引领你从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感受幸福和自由。 当你能够主动承担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踏足他人的课题,正视生命中的无常、允许一切发生,并且勇敢地活在当下,你的人生将会
为什么面对机会和职位不敢争取? 为什么他人的夸奖会让自己惴惴不安? 为什么总是过分迎合他人,不愿表达真实想法? 为什么只是出了一点儿小错,就觉得自己完蛋了? 为什么做事时,总是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甚至导致拖延? 不管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多优秀,总觉得还是不够好,不值得眼前的一切。这种仿佛冒名顶替了他人的成就,时刻担心被戳穿的心理,叫作 冒名顶替综合征 。 患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无法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只归功于幸运的环境或机会。尽管他们在很多方面备受认可,却仍深陷于 我是一个骗子 的自我怀疑。本书从我们的感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四个层面展示了这种错误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并通过18个练习清单帮助人们走出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迷宫,摆脱消极想法,重新掌控生活。
学习精神分析,难的在于其体系繁杂而难以理清,即使明白了有几个体系,但是各体系之间也相互孤立,难以整体理解与应用。心理模型从精神分析创立之初的心理模型开始,一直梳理到自体心理学,各个主要学派所对应的理论重点与各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都做了清晰的呈现。类思维导图的表格,更是结构化地将此予以明晰。《精神分析心理模型》呈现出: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与以脑为基础的观点是一致的;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与文化性精神治疗是一致的;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与其他有名的心理模型是一致的,包括认知模型;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方式呈现精神分析心理模型,从而允许心理学从业者使用一些彼此竞争的模型中各自的方面;精神分析心理模型的基本原理是被实证证据支持的。 对于学习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学生与心理学爱好者,对于以精神分析流派思想为主要工
心理虐待也被称作 隐性虐待 ,因为伤痕、残缺和坑洞都隐藏在受害者的内心,并且操纵着他们的生活。施虐者的虐待行为伪装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受害者因此而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视。更重要的是,遭受过心理虐待的人很难清楚地描述自己受到的伤害,治愈和康复也就无从谈起。 在香农 托马斯的研究和咨询实践中,她曾专门与心理虐待的受害者一起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发现,不管心理虐待发生在哪种环境中,其康复过程都极其相似,这是因为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有着共同的性格特质,即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并且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作者由此得出,从心理虐待中康复需要经过六个阶段:绝望、学习、清醒、界限、恢复和维持。 你所遭遇的心理虐待可能发生在原生家庭中、恋爱关系中、朋友之间、工作场合等。不管心理虐待发
这是一本介绍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及如何增强大脑韧性和神经可塑性的科普书。作者实施了一个年轻大脑100天计划,在这个100天计划中,你会完成一系列自我测评,清晰地认识到目前的大脑健康状况,明白自己有哪些习惯有利于大脑健康,而哪些生活方式需要改正。 那么,重振大脑活力、提高大脑韧性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研究发现,只要从珍惜睡眠、减轻压力、积极社交、勤于动脑、爱护心脏、锻炼身体、调整心态这七个习惯入手,我们就可以增强记忆力,促进大脑健康,甚至增强大脑韧性,让大脑能够应对或弥补衰老、损伤和疾病带来的影响。这本书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指引你做出有利于大脑健康的选择,为你提供可以日常运用的实用建议,帮助你重振和优化大脑表现,建立储备,增强可塑性,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当父亲的记忆逐渐消逝,岸见一郎的世界也随之改变。这位忙碌的心理学家,曾因工作和家庭责任,忽略了与独居父亲的联系。然而,随着父亲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岸见一郎的生活重心发生了转变。 在陪伴父亲的日子里,岸见一郎深刻体会到了照护工作的艰辛。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他选择了积极的态度,用爱、智慧和创意,将照顾父亲这件充满挑战的任务变得轻松愉快。 这是作者照护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父亲的实录,也是他自我疗愈的一部动情之书。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
你以为的可能并不属实,真相总是隐藏在事物背后。要想识别它,就要学会观察。微反应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且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书从微表情、微动作、微语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隐藏在人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言表达背后微妙的心理活动, 告诉我们人在内心紧张、动摇、羞愧、戒备等状况下,身体会流露出哪些微反应,这些微反应能够帮你准确把握对方的内心世界。本书详细介绍了微反应背后生动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帮助你理解对方的心理、获取准确的信息,进而做出有效应对,对于打造融洽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交技能大有裨益。 本书读者包括学生、家长、职场精英等在内的广大读者,适用于商业谈判、企业面试、人际沟通、亲子互动、恋爱家庭等各种场景。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每天都可能会程度不等地用到5-200 次谎言。这也可能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真话、假话混杂的环境中,但没人喜欢谎言,没人喜欢被欺骗。 本书作者马库斯 舒尔梅耶用他曾作为刑事律师和法证心理学研究人员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普通人就能掌握的鉴谎方法 BACON 法,通过对一个人的人格与背景进行分析,辅以身体语言这种重要线索,帮助人们在识别真相时学会调查,学会不让情绪代替事实,不被人类大脑中的 黑客 操纵,进而不再雾里看花,看清真相和本质。 本书适合每一个谎言研究者,每一个需要学会辨别谎言以提升工作与生活质量的人,以及对说谎心理学有兴趣的人。
你是否常常陷入无休止的自我反思,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乃至自身的价值进行反复拷问?你是否对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情绪变化非常敏感,容易被他人的言行影响,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你是否在面对选择时常常犹豫不决,担心自己的决定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你是否在关注他人和外界的同时,常常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内耗存在于学业、职场和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只有改变认知,我们才能彻底走出内耗。 本书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系统地讲解了我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都源自不良的认知,以及如何通过转变信念和认知,改变我们在学业、职场和人际关系中的焦虑和压力问题。作者设计了 68 种写作练习,帮助读者用一种能够轻松上手的方式觉察自己的所思所想,修正消极认知,建立积极的信念,从而改善情绪,减少内耗,走上人生正循环。 本书适合
为什么你总是感到疲惫?为什么你在做决定时左右为难,既无法竭尽全力也无法断然放弃?为什么你努力了却总是无法实现目标?这一切源于你在内心发起了一场战争。 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内在冲突,这既可能是由于原生家庭的不幸,也可能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还可能是由于现实带来的压力,等等。内在冲突带来了精神内耗,使我们无法做自己,总是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本书涵盖了八种类型的内在冲突,并结合心理测试和案例,深度剖析了每种冲突的根源、内在动机、愿望和需要、价值和观念、主导情绪。此外,针对每一种冲突类型,作者还设置了自助策略模块,为读者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资源。 本书适合所有被精神内耗困扰的人阅读,能够帮助读者放松内心,提升自我觉察及自我疗愈能力,从而拥有一种更为自洽的心理状态。
关于食物,每个人都有一些特别的故事:对食物的感受、思考;为了减肥节食,有时又暴饮暴食;渴望吃某些特定的食物 这都源于我们对食物的执念。如果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很紧绷或者充满负面情绪,那么它的影响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食物故事由许多事情组成:我们的成长经历,家人等重要他人与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关食物或美好或痛苦的记忆等。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在《食物与执念》一书中,认证饮食心理学家和健康培训师爱丽丝 穆塞尔斯提供了一种方法,以帮助我们找出对食物的执念,改写混乱的食物故事,并引导我们找到一种更快乐、更放松的方式来饮食、思考和生活。通过了解自己对食物的执念、探寻自己的食物故事及它们如何塑造和驱动我们在饮食方面的选择,
当我们身边的人感到痛苦时,我们会非常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却很容易有不知道如何才能安慰好对方的无力感。 本书作者从心理学家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双重视角,告诉我们,当我们需要安慰他人时,应从他人的参照系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并能够充分地尊重对方的边界,让对方振作起来、变得强大,重拾体验快乐的能力与对未来的希望,而不是让对方产生 我就是个需要被拯救的弱者 你不相信我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喝热水式的安慰跟没说一样 你以为的幽默让我感觉你在嘲讽我 之类适得其反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 创伤后成长 的能力。 安慰一是门可以同频地陪伴他人的艺术,也是我们每个人能接受的来自他人的珍贵的礼物。
情绪化的父母、控制欲太强的妻子、一对缺爱又没有安全感夫妻、当讨好型人格遇见情感暴力 再亲密的关系,也很难承受过多的委屈、忽视或争吵。很多家庭在责任与义务的绑架下,勉强维系。 经营好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既需要让自身成长,解开自己的心结,学会与家人的相处之道,坦然面对需要的牺牲、取舍和妥协,也享受在家庭中的踏实、温暖、依赖;同时我们也要让整个家庭得以发展,让每个家庭成员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支持,能从家的港湾出发,自由地奔向更远的地方。 在《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中,国内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用真实的、有代表性的案例,细数个人成长与家庭发展的问题,提供了其独树一帜的见解,使每个人学会在家庭中经营爱、界限与规则,让家成为每个成员的避风港,成为温馨、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你所爱的人也许非常聪明、有趣,对你无微不至,是非常好的伙伴、配偶或家庭成员,但是转眼间他们会变得非常暴躁、情绪失控、失去理智、极其脆弱,甚至会自我伤害,他们的行为冲动而不可预测,常常让你不知所措、心力交瘁,也许这正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征兆。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神秘而备受诟病的精神类疾病,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不被普通人所理解,他们极度起伏的情绪和屡屡失控的行为也让身边人苦苦地挣扎。通过阅读《*亲密的陌生人 当你爱上边缘型人格障碍者》,你会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以及你所爱的人面临的真实的痛苦有更加全面清晰的理解。本书所列举的多个例证也是莎丽 曼宁博士(美国知名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师)基于其30多年临床和咨询经验的宝贵分享与总结。同时,曼宁博士基于辩证行为疗法所给出的技巧和分步指导,能够让
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你是否怀疑过自己值不值得被爱?是否在取悦别人的过程中压抑或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是否经常因承受压力而焦虑不已,再也无法通过文字或语言进行排解? 研究表明,图画是身体与大脑交流的首要途径,并且是所有个体与生俱来都擅长的一种内部语言。因此,即使你没有艺术天赋或绘画经验,简单的点、线、面组成的涂鸦也能传达你内心的声音。打开《心理画》这部疗愈数百万人的涂鸦书,使用芭芭拉和苏珊开创的涂鸦日记 通过涂鸦、图画和图像的方式记日记,投入为期六周的练习,不但可以帮助你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需求,看清困扰自己的创伤和问题,而且还能发现症结的根源,找到治愈和修复的方式。 在这部既有理论依据和实操步骤,又有大量涂鸦作品的书中,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滋养灵魂的内在智慧,并终认识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