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紧密围绕心理健康教材内容,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受篇幅和不同版本的学生用书的限制,本书总体介绍该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面临的心理困扰、一般性的解决办法等,然后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主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测验和活动指导等,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资料和备选活动。
《罗夏墨迹测验:理论与技术》一书,系统讲述了罗夏墨迹测验的发展历史、施测方法、分析要领、数据统计和报告写作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并为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心理和精神医学的临床评估参考。书中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罗夏墨迹测验案例及与之相应的督导解析,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广受赞誉的罗夏墨迹测验在实践中的应用。
邓铸、朱晓红编著的《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是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也可供管理类、社会学类等其他专业参考。《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融合了心理学专业两大基础课程“心理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的精髓,突出以下三个特点:注重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假设检验基本逻辑的把握与表述,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抽样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性,以及基于*事件研究的思维方式。 注重将统计学的方法、技术与心理学研究设计紧密结合,突显统计学为心理学研究服务的意识。 注重将统计学技术的分析与SPSS软件的使用紧密结合,将SPSS软件的操作方法直接融于统计学知识的教学。
《故事里的文学经典:辽金元文》内容包括: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辽太祖《平剌葛后谕左右》;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辽太宗《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册》;花散漫天雨,灯传古佛心——佛教与辽代文化;夫妇之义,生死以之——萧意辛《辞绝婚对》;青蝇之旧污知妄,白璧之清辉可珍——王鼎《焚椒录·序》;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耶律乙辛《奏懿德皇后私伶官疏》;愿君共事烹身语,易取皇家万世安——马植《密遣人至雄州投蜡丸书》等。
本书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如何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设计,以及论文的撰写,怎样在期刊发表论文等内容。本书是由专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专业人员及一些经常进行医学论文写作的医务工作者共同撰写的。该书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如何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设计,以及论文的撰写,怎样在期刊发表论文等内容。《中化泌尿外科杂志》的部分编辑人员和第四军医大学的部分科研人员在自己长期从事医学论文编辑和写作的基础之上,结合大量外文献,独具匠心地总结出写作及注意事项,旨在帮助广大医学工作者尽快更好地将自己在医学工作者尽快更好地将自己在医学实践及科研中取得成果及体会报道出来,并得以发表。因而这是一本融医学专业知识、科研设计与文字写作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实用性参考书,可供广大医学院校本
人生的经历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人要学会取舍,方能找到未来的方向。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挫折。有的人将挫折当做绊脚石,退回了原点,而有的人却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适当地取舍是你迈向成功阶梯所必须经历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的一种自觉的“身体意识”作为理论导向,由此切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建构的空间,阐述了“身体”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独特意义,有力地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显示了论文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新颖独特的视角。 论文不仅选题新颖,而且以大量的文本阅读分析来支撑所提出的新的见解,做到了有论有据,令人信服。 论文视野开阔,资料翔实。在“身体意识”的理论引导下,对现代文学各时段、各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作品均有涉及,包括对张竟生“性话语的建构”和《野草》中的“身体言说”等这些以往学术界少有论及的内容,本文均给予了全面细致的阐发。大量相关资料的收集,使论文对本论题的把握既有创新突破,又沉稳持重。 总之,这是一篇视角新颖、视野开阔、颇有独见,资料充实的较为的博士学位论
审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是:如何看取女性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化背景中的自身演变发展轨迹,进而把握在此整体文化框架下女性文化观念、女性文学形态的生成、承续与嬗变,由此总结出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应有的历史经验。雷水莲编著的《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共六章即文化语境转换与女性话语的嬗变;多维女性人生与女性形象的时段印痕;文本嬗变:三种典型文本昭示女性意识的递进:“现代期”女性文本的意义与局限:新时期女性文本的变革;整合审视:对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思考。从女性文学层级性演化视角切入,《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整合审视》探讨女性意识由模糊到清醒自觉乃至成熟的嬗变过程,从女性话语立场的演化、女性文学传统的承续与变异、女性文本的不同特质、女性形象的多样创造等多个维度对中国现
《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将莎士比亚戏剧分成历史剧、喜剧、非喜剧、悲剧、传奇剧五个类型进行研究,把每部莎士比亚戏剧放到它所属的类型中,与同类型的其他戏剧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探讨其独特性。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寻求稳定的封建政体; 儒学复兴与社会关注; 理性精神与生命关怀; 世俗生活与世俗情怀; 雅俗消长的审美倾向等。
《世界文学评论》着重关注世界文学发展与文学研究的近期新动态,重视对全世界文学大奖获得者作品的研究,重视对英美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与作品的研究等。全书内容主要包括:比较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美国文学研究、 “强制阐释”问题研究、中外作家与学者访谈、文学地理学研究、北欧文学的伦理学研究、地方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研究综述与图书评论等。收录中外论文《论〈开普勒〉中科学思维和文学思维》、《〈静夜思〉的版本与境界探析》、《浅析莫里森〈家〉中的“鬼魂”》、《田园梦的失落与追寻——从〈阿伦的神杖〉看劳伦斯的田园书写》、《娼妓·魔鬼·天才病——论〈浮士德博士〉中的艺术家形象》等。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也逐渐走上了帝国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不仅仅表现为军事、经济的扩张,也表现为价值、思想、知识和情感、想象体系的建构,在此过程中,“现代”文学并不仅仅处于追随的位置,也表现出质疑和批判。本书集中讨论日本受到这一过程影响的现代作家们及其作品——所谓“迷途之羊”的意象,不仅仅是在隐喻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更是对日益走向迷途的日本社会提出的警示。
本书研究从1650年至2000年之间的美国女性文学,以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掘出的女性作家为主体。通过对300多年间的女性作家的创作进行梳理和评价,用百余名女作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题材、体裁和主题的文学作品为支撑,表现一个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美国女性文学,对传统的美国文学史书做了难能可贵的必要补充。 本书强调美国女性文化和历史在女性文学建构中的作用,突出展现女性文学所反映的女性文化和女性历史,关注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化的互动,不仅揭示出女性文学与传统美国文学之间的区别,而且拓展了解读女性文学的视角、阐明了发掘女性文学的必要性。 本书按17、18、19和20世纪四个部分分为四章,每章前的“概论”从文化、社会和文学诸方面,对该时期女性文学的创作背景进行评价和总结,史论结合、以论带史,兼具资料、评论与理论的内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