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心灵: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作者以其近20年绘画心理分析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将读者引进绘画心理分析世界,带领读者通过绘画来透视心灵,探索自己和他者内心世界。本书从心理学领域为什么要研究绘画到怎样分析绘画,再到如何运用绘画分析,作了全方位的解析,使得读者能够系统的学习到绘画心理分析技术。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的“临床督导精要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美国 临床督导师伊丽莎白·L. 霍洛韦开创的督导模型——督导的系统方法(system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SAS)的原理和应用。该模型聚焦于直接影响督导效果和功能的七大关键要素(督导关系、受督者、督导师、来访者、学习任务、督导师功能、组织),帮助督导师理解诸要素在实践中如何相互影响、发挥作用,并为督导师的工作提供临床指引。该模型跨越治疗流派,适用于各类情境下的督导工作。无论是何种理论取向、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督导师,都能受益于这一系统、实用、灵活的理论视角和操作地图。
元分析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领域 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作为循证金字塔的 ,元分析方法通过对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再分析,寻求一个相对综合的结论,从而有效实现跨研究证据的汇总和评判。 《心理学元分析方法:理论、案例与操作》结合心理学领域关注的主要问题,即心理现象、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和机制等,利用丰富的具体实例阐明元分析技术在不同问题中的运用,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和快速掌握元分析方法。全书包括七章内容,首先介绍了元分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流程,其次分别针对心理学领域的现象描述研究、相关关系研究、干预效果研究、干预机制研究等进行了系统阐释。本书的 一章还提供了元分析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本书通俗易懂、实操性强,适合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等领域的学生和教师参考使用,也适合有兴趣进行元分析研究
《营销心理实验方法与实践》从实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经典实验范式出发,基于市场营销中心理实验研究方法意义的充分理解,聚焦于市场营销背景中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实验方法和具体运用实践。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与实际运用更是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营销心理实验方法与实践》既涉及营销心理实验理论与方法知识,也包括营销实验的具体案例和应用,这是《营销心理实验方法与实践》*重要的特点。从心理实验方法的角度进行市场营销学与实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这对于与心理学有紧密联系的市场营销学来说是一次创新尝试,目前国内尚未见有该类著作出版。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的“临床督导精要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美国 临床督导师伊丽莎白·L. 霍洛韦开创的督导模型——督导的系统方法(system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SAS)的原理和应用。该模型聚焦于直接影响督导效果和功能的七大关键要素(督导关系、受督者、督导师、来访者、学习任务、督导师功能、组织),帮助督导师理解诸要素在实践中如何相互影响、发挥作用,并为督导师的工作提供临床指引。该模型跨越治疗流派,适用于各类情境下的督导工作。无论是何种理论取向、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督导师,都能受益于这一系统、实用、灵活的理论视角和操作地图。
当挚爱死亡时,我们会经历 深刻的悲伤,并且我们好像认为,只有这种不可逆转的结果带来的悲伤才需要花时间悼念。 但还有一种悲伤,虽然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总是让我们感到疏远或者羞愧,因此常常被我们忽视:所爱之人尚在人世,但我们与他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比如与配偶离婚、亲人患有脑部疾病时,我们就会体验到这种悲伤。 当挚爱仍然活着却离我们而去时,我们该如何悼念?在《与悲伤共舞》中,作者斯蒂芬妮·萨拉辛以自己遭遇丈夫背叛离婚后感到的悲伤展开全书,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在哀悼失去而不是死亡时悲伤的复杂性和偏差,提出了“模糊悲伤过程”理论,指引我们识别、理解和治愈自己的悲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分享了自己经历丧失后重获平衡的经验,以及其他人在她 下走向康复的故事。作者带着共情、优雅和真诚,为我们提供
本书是按照心理学专业写作流程而设计的指导手册—从写作准备工作开始,依次介绍了文献查找、APA写作格式、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文献综述写作、定量研究报告写作、质性研究报告写作、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目录和写作结尾工作等内容。对于心理学写作的入门而言,本书提供了撰写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的写作标准和实践指导。本书作为入门者的专业写作指导教材,以其极富互动性的特色,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直名列畅销书榜,深受心理学专业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本书具有鲜明的特点: ★每一章都设计了章前的学习目标,以此来引导学习;章末别具特色的要点核查,巨细靡遗地指明了复习和论文检查的方向,提供了贴心的实践指导。 ★针对文献综述、量化研究报告和质性研究报告写作,分别详细地讲解了写作全流程,并提供了整篇的优劣范文
《淮上文丛: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以陆游、辛弃疾、姜夔为中心,在对其诗词作品全面细致地比勘之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诗词在创作中相互影响之现象,并概括出诗词相互影响在技法上的特点,及诗词互渗造成的双方风貌及品质的改变,认为词藉着晚唐诗的复兴赋予南宋诗以深情韵致,诗歌对词的渗透则使南宋词全面回归儒家诗教话语体系,使词由『小道』『卑体』成为与诗分庭抗礼的诗歌样式。《淮上文丛:南宋前期诗词之文体互渗研究》以一斑窥全豹,勾画了南宋前期诗坛词坛相互影响的具体面貌,其中唐宋词对诗歌的反向影响之揭示尤其具有突破意义。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文库:词学范畴研究论集》以词学范畴为主题,共收录论文20篇,从唐宋至清末,讨论了传统词学史上词体婉丽、词之善感、词之雅化、词的正变、词之比兴、词心、词品、词境、词史、俗与雅、清空雅正、词学门径、有厚入无间、厚而清、折中柔厚、沉郁、重拙大、境界20多个词学范畴的内涵、历史演变及词学建构价值。各个范畴研究相对独立,同时,贯穿起来,又构筑成一部相对完整的词学理论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