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论(2017年第2期)》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古代文论研究,西方文论研究,文化研究,电影研究,文学品读,译文选刊,附录。
《“学衡派”编年文事》以学衡派的成员的人生经历叙事和学衡派活动的记事为线索,以年表形式,线性叙述了学衡派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活动内容,尤其《“学衡派”编年文事》在时间下还列入了学衡派的成果著作以及一些珍稀史料,尤为难得。《“学衡派”编年文事》作者长期从事“学衡派”研究,积累整理了大量有关的基本史料。《“学衡派”编年文事》稿就是在期研究基础上,按照编年体的形式,分三卷,将有关“学衡派”立言的报刊文本、成员的日记书信等史料细致地展现给读者,直面史实,重识历史。《“学衡派”编年文事》稿对“学衡派”研究乃至民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程正民著作集:俄罗斯文学批评史研究》是“程正民著作集”之一。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苏文学批评史的成果:部分《在历史和形式之间——考察19-20世纪俄罗斯文论的一个视角》选自作者不同专著的一些章节和刊物发表的论文,但总的构思是新的,服从于新的构想,也新写了《总论》和五个新的章节,并附了五篇相关的论文;第二部分《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选自《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一书中作者撰写的《总论: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和特点》,各个年代的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崛起、20-30年代的确立和内部对话、50-60年代的反思和拓展、70-80年代的新趋势),并选了两篇相关的论文;第三部分《苏联当代文艺学的新进展》选自《20世纪俄苏文论》。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钱文忠的业务基础和其他能力是异常突出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中国古籍掌握运用的能力。《钱文忠品三字经》共分四十三讲,紧紧围绕流传七百余年的《三字经》,旁征博引,以百余则短小精干的故事,生动鲜活地品读了修身齐家、治学育人、为人处世等基本理念和规范,充分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的精髓。作者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对当下的家庭教育、人才培养、人际交往、社会治理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之道,成为人们的宝贵镜鉴。
《红楼梦 研究述论》以1754年至21世纪《红楼梦》的作者、主题、人物、结构、后四十回、版本、脂评、成书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热点为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的文化转型或许本来也可以像西方现代的文化展开一样,有一个浪漫主义文化运动伴随始终,但在中国,转型中的现代文化一直受社会现实的紧急需要支配,社会现实并未给它以少许喘息的余地,结果是,这样一项本来是浪漫主义的文化运动,却变成了一项大张旗鼓的现实主义运动。 本书把现实主义的理论批评作为一条主线,揭示出它建构与运动、激进与转折、变异与多元的整个过程,来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走过的艰难道路。 因为现实主义之故,中国的文学批评严格地限制自身,只能在现实主义给定的界线里舞蹈;也因为现实主义之故,中国文学批评被深深印上自己的历史印记。 所有现实的渴求、重负、挣脱,都与此有关,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仿佛是为现实承担和赎罪。 如此之文学批评史,就不只是政治的肯定与否定可以简单论定的,它激烈而悲
肇始于形式派的现代斯拉夫文论堪称现代文论发展进程中的“开路先锋”,是现代文论转型的“驿站”。现代斯拉夫文论思想的原创性、学说的丰富性、理论的辐射力,与现代欧陆文论和现代英美文论相比毫不逊色。而不管是从20世纪文论思想史上重大思潮、流脉、学派的发育谱系来看,还是从现代文论的变革动力、发展取向、基本范式的生成路径上看,现代斯拉夫文论都是文学理论“旅行”的生动案例,更是今日文论在跨文化旅行中生存和发展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命运形态的一个精彩缩影。 《外国文论核心集群理论旅行问题研究:第2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第2届现代斯拉夫文论与比较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前沿成果,其中有对现代斯拉夫文论发生、发展及其渊源、影响的整体观照;有对深刻影响现代文论百年的俄苏形
《大国学研究文库:李白诗解》对20世纪及本世纪前10年,重点是1978年以来诸家著述中涉及李白诗歌实证性研究(包括诗篇所涉史实的考订、诗人事迹的考订、诗歌文本的校订、诗中语词的训释等)以及立足于实证性研究的诗旨阐释的成果作了尽可能全面的检视,广泛汲取各家原创性成果,并融汇自己的研究所得,对所涉及的李白诗歌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新解读。全书选入李白诗歌298题484首,约为李白诗歌总数的一半。
《台港及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研究》重在讨论中国香港、台湾和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 章主要叙述中国香港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第二章主要叙述中国台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第三章主要叙述日本和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第四章讨论了英语国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第五章探讨了欧洲国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第六章对“全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文学史编撰格局进行了总结。作者张军最后认为,中国本土研究者在“全球化”的研究格局中应该有所坚守,避免形成紧跟国外研究的被动局面,所有研究人员都应该拥有宽容理解的立场。这样,“全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文学史编撰才会在坚持各自主体性的前提下,多种学派竞荣并存、相互促进。
《化古为新:唐宋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在唐宋词的创作中,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唐宋词人接受前人的诗歌,其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他们正是在广泛学习借鉴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转益多师,以故为新,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化古为新:唐宋词对前人诗歌的接受/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主要关注的是唐宋名家词人对前人诗歌的借鉴和化用,兼及文章(以辞赋为主)和词。这些唐宋名家词人有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等,通过对他们接受前人诗歌情况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研究他们如何借鉴前人的诗歌为自己的创作服务,终使词成为“一代之文学”。
本书以《小说月报》上的广告为视角,在以往研究现代文学转型的基础上,通过广告透视出一些研究现代文学转型中被遮蔽的因素,初步考查了民国经济、政治、法律、传媒、教育等诸多社会机制对《小说月报》创刊、运行、终刊等的影响,勾勒了作者、编辑、出版商及读者是如何“适应”或突破各种机制的,彰显各种“合力”影响下的现代文学艰难转型。在学界提出民国文学的背景下,本书是民国机制与现代文学研究的尝试。
《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是“四川省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联合推出的学术辑刊。本辑收录论文三十余篇,内容涉及出土文献(敦煌文献、石刻文献)与文学研究,地方志文献与文学研究,艺术文献(音乐、美术文献)与文学研究等,同时收录相关丛书序跋、西华师范大学学术团队的著作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