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 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战国策》作者不详。西汉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策,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240年间,12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满足大众阅读的需要,这一时期印出大量使用百姓日常用语编写成的白话小说和戏曲,印出大量通俗易懂的插图本家庭用书和蒙学读本。《天工开物》应连而生,充分体现这一时代的图书特色。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这是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技术的实用性很强的图书。书中是大量精美插图,文字通俗易懂。全书分三卷,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技术经验;中卷叙述各种日用生产技术经验;下卷叙述採矿等方面技术经验。全书反映当时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水平。所以此书被后人视为里程碑式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科技经典。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是张大可教授历时数十年对《资治通鉴》进行全本注释的成果。《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历史。张大可教授 的新注吸收元刊胡三省注本的优秀内容,融合现代研究观点,除传统字音、字义、人物、地理、职官、历史掌故诸项注释外,还结合多种史书,以便全方位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增设文前导读、大事提要、段意概括、点评等,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创造性、工具性等显著特点。简体横排符合现代阅读习惯,降低了阅读难度,意在使更多的人能够读原文,识全貌,深入《资治通鉴》一书的内容、体系及思想,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千年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政治家、大史学家司马光领衔修撰的一部历史名著,记载了战国初年至五代末叶1362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气势与规模,不仅在古代中国,就是在中世纪的世界史坛上,都堪称无与伦比之作,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以及知古鉴今的借鉴价值,值得所有人阅读。 《资治通鉴精选新绎》把握《资治通鉴》全书脉络,精选秦汉、隋唐两个历史时期,跨周、秦、西汉、隋、唐五个朝代,分为四册。本书对所选史事做简洁明快的今注与今译,附录重大史事人物的评说。本书的新绎体现的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读史方法,可谓 致广大而尽精微 ,既让读者了解到历史全貌,又把握了重要历史细节,从而汲取历史智慧,启迪当下。
《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志》,是一个部纪传体史学名著,史学界把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稱 前四史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优选水准。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书中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写景记事,追求细致,内容丰赡,文笔隽永,具有地理学、文学以及史学价值,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在我国唐代(618-907)佛教界中,有两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是玄奘法师(604-664),一位是扬州江阳人鉴真法师(688-763)。前者西行求法,后者东渡传法,对佛教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公元742-753年,鉴真应日本天皇朝廷和佛教界之请,为传律法六次东渡,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困顿,始终跟随鉴真的僧人思託详细记录了六次东渡的全过程。鉴真逝世后,日本天平时代的文学家真人元开在思託所记基础上,用中文撰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此部传记在时间上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地域上北至西安、洛阳,南迄海南岛。书中包含我国盛唐时代政治、经济、佛教、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习俗等手资料,是后世研究鉴真东渡事迹、中日两国交通关系及佛教与文化交流的一部重要信史。 本书为部较为精审的中文简体校注本,兼顾普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记三家注》(套装上下册)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和《史记正义》全部进行影印,旨在呈现《史记》三家注的全貌,方便读者查找使用。《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史记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多种太平寰宇记(套装全9册)》二百卷,是有名的地理总志。新增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项,体例为后世志书所沿用。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所记宋代事实,是研究宋史的珍贵资料。原书今存一百九十七卷
本书由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是供明神宗(万历皇帝)幼时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圣哲芳规 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 狂愚覆辙 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书融汇了陈桥驿先生60余年研治体会,以陈桥驿先生《水经注校证》为底本,约请陈先生选取每卷最精华的部分,增撰题解、注释,译文流畅自然,注释力求精当,希望对读者了解《水经注》一书有所帮助。
《新唐书》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比之《旧唐书》,一方面对志、表两部分十分重视,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等,另一方面,在传的设置和编排中,强调“忠奸顺逆”的褒贬,同时收进了一些新的史料。本书的点校,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参校了北宋闽刻本、南宋闽刻本、汲古阁本、殿本等。
清代学术中颇为学界关注的《水经注》公案,牵涉到诸多复杂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只在殿本《水经注》上计较是非,而对戴震的自刻分篇《水经注》很少注目。戴震自刻分篇《水经注》与殿本《水经注》在内容上基本一致,但在注释形式、刊刻用意等方面却有不同:一、自刻本是分篇的,虽宋代时已亡五卷,但全书仍浑然一体。而殿本仍其四十卷,不免 割裂傅合 ,破坏了原书的结构。二、自刻本通书皆为白文,无一字校语,与充斥 案校 的殿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三,自刻本还有许多重要的校勘成果未被殿本吸收。故本书的整理出版,对于古地理学和清代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史意义。
清代一部著名的经史类著作。主要内容为全祖望回答弟子所问之记录。其中《易》《尚书》《诗》《三传》《三礼》《论语》各一卷,《大学》《中庸》《孟子》共一卷,《诸史》三卷。是书涉及内容范围甚广,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之评价,有对史书内容之论述等。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载。《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本书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节选本。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为底本,核校出注,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三国这段历史。
《通志(共3册)(精)》是宋人郑樵编撰的一部系统记载历代制度的通史,素与《通典》、《文献通考》并重。全书分本纪、后妃传、年谱、世家、载记、列传及二十略等几个部分,其中二十略为全书精华,记载了上古至隋唐
《山海经》内容涵盖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神话资料是我国传世典籍之最,而书中随处可见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与古代的地名相印证,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上古文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次注译选用权威底本,精心校勘,注释、译文力求准确、通顺,是阅读《山海经》这部神奇古书的一个比较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