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优选水准。
无
刘昫的《旧唐书(1-16)》是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 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本系列包括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清史稿》、《资治通鉴》各种版本。《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二十四史》(共241册,加《清史稿》48册,“二十五史”合计289册),主要供研究使用;繁体竖排缩印本《二十四史》(16开20册,加《清史稿》缩印本16开4册),主要供检索查阅。 简体字本《二十四史》,精装、平装都是大32开65册,主要方便一般读者收藏、阅读,也是比较贵重的礼品。
《史记》是我国汉代伟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经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人才、伦理道德甚至医学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箸。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在算在内,那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为止,大约三千年。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者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在思想上,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对“人”的思考要超出当时那个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是很罕见的。
资治通鉴(共20册),(宋)司马光,中华书局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宋)司马光 原价 ¥588.00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11-08-0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
《资治通鉴(共20册)(精)》涵盖了中国1362年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 史书。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缕晰,读之能追根溯源,对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 重要的位置。《资治通鉴》极重视政治腐败,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 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地记载,这些内容也是《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
宋濂等撰写的《元史(1-15)》是一部比较系统地记载我国历目前元代与亡过程的封建史书。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孛端义儿,母曰阿兰果火,嫁脱奔咩哩犍,生二子,长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兰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兰惊觉,遂有娠,产一子,即孛端义儿也。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寡言,家人谓之痴,独阿兰语人曰:“此儿非痴,后世子孙必有大贵者。”阿兰没,诸兄分家赀,不及之。孛端义儿曰:“贫贱富贵,命也,赀财何足道!”独乘青白马,至八里屯阿懒之地居焉。食饮无所得,适有苍鹰搏野兽而食,孛端义儿以缗设机取之,鹰即驯狎,乃臂鹰,猎兔
《嘉靖惟扬志(一函)(套装共8册)》现存*早的一部扬州地方志书。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朱怀干修,盛仪纂。全书原共三十八卷,包括郡邑古今图、建革志、疆里志、历代志、分野志、五行志、山川志、形胜志、物产志、公署志、志、盐政志、军政志、礼乐志、经籍志、秩官志、秩官列传、人物志、人物列传、诗文志、杂志共二十一门类,今仅存十八卷。卷首有胡植叙、崔桐叙,卷末附盛仪序。是书所记溯自唐尧时期的扬州,对唐宋之前的记载往往包寓江淮南北广阔区域。各门类迄止时间不一,有至明初,有至嘉靖二十一年。全书取材博洽,编纂严谨,内容丰赡,是研究扬州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一部重要典籍。
《梁书》,唐朝人姚思廉著,纪传体记载南朝梁朝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续书,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龄和魏徵为总监修,并采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贞观十年(636年)书成。《梁书》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有二十六卷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上自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于557年陈霸先灭梁。
《宋书》100卷,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该书于长期流传中多有脱漏,此点校本以“三朝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等
汤志钧编写的《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上下)》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章太炎年谱长编(增订本上下)》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
宋濂等撰写的《元史(1-15)》是一部比较系统地记载我国历目前元代与亡过程的封建史书。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孛端义儿,母曰阿兰果火,嫁脱奔咩哩犍,生二子,长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兰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兰惊觉,遂有娠,产一子,即孛端义儿也。孛端义儿状貌奇异,沉默寡言,家人谓之痴,独阿兰语人曰:“此儿非痴,后世子孙必有大贵者。”阿兰没,诸兄分家赀,不及之。孛端义儿曰:“贫贱富贵,命也,赀财何足道!”独乘青白马,至八里屯阿懒之地居焉。食饮无所得,适有苍鹰搏野兽而食,孛端义儿以缗设机取之,鹰即驯狎,乃臂鹰,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