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 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优选水准。
鲜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大兴安岭东麓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1世纪末,随着匈奴帝国的解体,鲜卑族逐渐向西迁徙,成为大漠一个强大的民族集团,公元3世纪初,鲜卑拓跋部首领猗卢在塞北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代政权被氏族建立的前秦消灭。公元386年,拓跋鲜卑各部复拥拓跋珪为代王,重建政权。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鲜卑原有的部落组织,定居农耕,迁都平城,于公元398年改称魏,史称北魏。由于吸收 的汉族文化,北魏国力日益强盛,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时,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在西边夺取汉中,进窥巴蜀,在东边巩固了洛阳周边的防御,并与梁朝争夺淮南,但不久就由于政治腐败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溃,分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对峙
无
清代学术中颇为学界关注的《水经注》公案,牵涉到诸多复杂问题。一般说来,人们只在殿本《水经注》上计较是非,而对戴震的自刻分篇《水经注》很少注目。戴震自刻分篇《水经注》与殿本《水经注》在内容上基本一致,但在注释形式、刊刻用意等方面却有不同:一、自刻本是分篇的,虽宋代时已亡五卷,但全书仍浑然一体。而殿本仍其四十卷,不免 割裂傅合 ,破坏了原书的结构。二、自刻本通书皆为白文,无一字校语,与充斥 案校 的殿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三,自刻本还有许多重要的校勘成果未被殿本吸收。故本书的整理出版,对于古地理学和清代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史意义。
《左传纪事本末》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 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古代官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和封建社会时代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当时政权的性质和施行的统治的具体手段。研究历代官制,在史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阅读古籍,研究古史,往往不易掌握古代职官的名称、建置、品级、职掌等,从而存在学习、研究的困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五年编辑出版的《历代职官表》,以清代黄本骥节编本为底本,加以整理,附以瞿蜕园编撰的《历代职官概述》和《历代职官简释》两种。古代职官大部分的主要情况,都可以从此得到了解。书后还附有索引,以便读者较易查到所需的资料,可供文史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文科师生以及文史爱好者参考。
《宋史全文(共9册)》成书于宋末元初,共三十六卷,不具撰人名氏。本书以编年体记述从北宋建隆到南宋咸淳年间的史事,贯通整个两宋历史,虽然有粗疏、缺漏这样的缺点,但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关于宋理宗时期史事的记述, 为重要。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 与沈周、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后裔、门生,也将文徵明书法、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对明代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本书是目前 一部文徵明的年谱著作。作者周道振、张月尊研究文氏多年,有《文徵明全集》整理本,本年谱为其研究文氏生平、著作、书画、交游等的成果结晶。本书搜集了大量与文徵明及其家族、交游、门生有关的传记、诗文和书画作品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是了解和研究文徵明其人及其文学、艺术成就的 书。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 与沈周、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后裔、门生,也将文徵明书法、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对明代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本书是目前 一部文徵明的年谱著作。作者周道振、张月尊研究文氏多年,有《文徵明全集》整理本,本年谱为其研究文氏生平、著作、书画、交游等的成果结晶。本书搜集了大量与文徵明及其家族、交游、门生有关的传记、诗文和书画作品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是了解和研究文徵明其人及其文学、艺术成就的 书。
《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共8册)(精)》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诗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梁书》,唐朝人姚思廉著,纪传体记载南朝梁朝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续书,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龄和魏徵为总监修,并采谢昊、顾野王诸家旧作,贞观十年(636年)书成。《梁书》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有二十六卷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上自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于557年陈霸先灭梁。
刘珍的《东观汉记校注(上下)》是“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系列之一。《东观汉记》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撰修而成的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该书早期流传阶段,为世所重,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合称为“三史”。比它晚出的东汉诸史都取材于《东观》。 吴树平先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翻检了大量古类书、史书和古注,辑得遗文数百条,又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使一些鲁鱼亥豕歧异舛误的文字得到了厘订。同时,对人物事迹的编次 加合理,每条遗文都注明了出处,从而使《东观》一书的辑佚工作臻于完善。为便于阅读,又作了较为详细的校注。
书中重点介绍清代中叶以后戏园的建筑、设备、经营方式、名伶演出等情况以及天灾人祸所致变迁沿革,配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史料丰富且翔实可靠具有相当的可读性、鉴赏价值、保存价值和纪念意义。
本书有一百零五图,是《孔子圣迹图》中图画幅数量较多、故事较全的一个版本,因样书已残缺,版本情况不详。每幅图长25.5厘米,高l4.5厘米。首页为扉页,题有“圣迹图”和孔子白描像。第三页、第四页是《序》。幅图是《圣.行颜从》。第二幅至第五幅图是孔子出生前的故事: 《尼山致祷》、 《麟吐玉书》、 《二龙五老》、 《空中鸣乐》。从第六图至百图,以一图一事的方式分别介绍孔子志学、立教、为宦、周游列国、著述等史事。后五图是《三垅植楷》、《治任别归》、 《哀公立庙》、 《汉高祀鲁》、 《真宗祀鲁》,分别反映了孔子逝世后的情况。 虽然《孔子圣迹图》上已有孔子事迹介绍,惜于简短,读起来不甚明白。这次出版,在图下方添加故事说明,方便读者了解图画的内容。 原书为横开右订本,囚本书图下方添加了简要的故事说
余叔岩是京剧 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可又是一位很具独特性的艺术家。他少年走红京津,不久湮没无闻,28岁东山再起,38岁即从剧坛隐退,不再进行营业演出,直至54岁因病逝世。在这看似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余叔岩在祖父余三胜、老师谭鑫培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余派艺术。他与梅兰芳、杨小楼并称“三大贤”,是京剧鼎盛时期的 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留下的“十八张半”唱片,被诸多后学奉为法帖。 本年谱分谱前、正谱、谱后三部分。谱前述余姓之由来,及余叔岩家族之传承谱系;正谱记录余叔岩本人学艺、演出、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一生之经历;谱后记载余叔岩身后,其弟子、家人的主要活动,及与余叔岩余派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