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及其《乐书》简介 《乐书》二百卷,北宋陈旸撰。陈旸字晋之,生卒年不详,今福建闽清人,宋哲宗绍圣年间中制科,官至礼部侍郎,事迹见《宋史》本传。《乐书》的编写,始于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 1085),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徽宗,前后40余年。《乐书》内容丰富,体例分明,图文并茂,篇章达1124条,图540余幅;征引丰富,考证细密,辨论精审,保存了不少现已散失的音乐资料。王世襄先生称《乐书》为 中国现存历史上较早出现的音乐百科著作 。 《乐书》的前95卷为儒家经典训义,后105卷为《乐图论》。卷1至卷95采摘《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文献中有关音乐的论述加以训义;卷96至卷188以雅、胡、俗分类论述律吕、乐器、歌、舞、杂乐;卷189至卷200为吉
《重校古本地理雪心赋(套装上下册)/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为古籍整理类图书影印版。子部是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大类。专列诸子百家及农林、中医、艺术、谱录等书。本次整理发掘了学界重视的多种佚本及新版本,以稿本或抄本为主,整理出了50多部前所未见的珍本典籍,陆续公开出版。《重校古本地理雪心赋(套装上下册)/四库未收子部珍本汇刊》的公开发行,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料,俾使学术界通过这批学术资料能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法。
冯永轩(18971979),名德清,一字永宣,以 字行,湖北黄安县人,历史学家,收藏家。曾求学武 昌师范大学,得黄侃先生指导,1925年入清华国学研 究院,从梁启超、王国维等先生专攻历史考据学,为 期毕业学员。后历任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 师范学院等校历史系教授,潜心钻研西北史地、楚史 等领域,曾讲授中国史学史等课程。《冯永轩文存》 收录了冯永轩今存的全部学术著作、教学心得,亦首 次整理刊发其日记手稿残篇,以期展现冯先生的人生 轨迹和学术历程。
子部是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第三大类,专列诸子百家及农林、中医、艺术、谱录等书。本次整理发掘了学界重视的多种佚本及新版本,以稿本或抄本为主,整理出了50多部前所未见的珍本典籍,陆续公开出版。此书的公开发行,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资料,俾使学术界通过这批学术资料能够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法。本册为《赖太素天星催官解》,宣纸线装,一函一册,适于收藏。
法家学派代表作《商君书》,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可谓洋洋大观,欲究其竟,还需细细品读原文。石磊译注的《商君书》以严可均校本为底本,凡底本讹脱衍误之处,依据其他版本或综合前人校勘成果径改,不出校记。
《了凡四训》本为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训子书,该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文章各自独立成文,而义理又一以贯之,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福得福,善报无尽。该书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学说,运用因果报应、福善祸淫之理,阐明忠孝仁义、诸善奉行以及立身处世之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从而一窥儒、佛、道三家之学的梗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大有助益。 尚荣、徐敏、赵锐译注的《了凡四训》分为原文、注释、点评三部分,并且彼此照应。
《千家诗/中华经典藏书》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 广泛,影响也 深远。
国学有“经、史、子、集”之说。经学:儒家经典之学;史学:记录历史之学;子学:诸子百家之学;集学:纯文学。经学乃国学之魂,史学为肉,子为筋络,集为皮毛。 华夏文化丰富灿烂,源远流长。经学和子部传承千年,厉经洗涤,仍然光辉不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不读经书不足以明理,不读子部不足以增长智慧”,经学和子部中关尹修身倖己、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等方面的智慧无论何时都不可或缺。
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具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在当下社会启迪民智、古为今用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籍分经、史、子、集四类。《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子部古籍善本(下)》是深圳博物馆编写的子部善本图录。本书收录中国古代子部文献中的儒家、道家、法家、杂家、农家、医家、天文数术、兵家类等著作,并兼收录部分丛书著作,挑选欣赏和阅读价值较高的善本九十余种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