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3篇13章,包括肥胖症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肥胖症的临床实践及进展、肥胖症的中医治疗三大部分。本书打破了单一学科或不同学科单独诊疗的传统束缚,构建了肥胖症中心化管理的全景视野;不仅在广度上将肥胖症的分类诊断、并发症诊治做了进一步拓宽分层,还覆盖了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妇女等),同时结合祖国传统中医诊疗肥胖的宝贵经验,在深度上也涵盖了从基础到临床的主要相关热点及近期新进展,从多维视角再现多学科深度融合诊治肥胖症的理论。
《雪蕉轩医案》由佚名著
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稿本,一函四册。本书系医案类著作,不分卷,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全书四册,载医案近200案,以叙述内科杂证病案为主,外伤妇幼五官科病案次之。每案论述病因、症候、脉义等项;次述用药法则,徐氏注重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且善于化裁古方,活法圆通。每方组成、主治、炮制、服法俱全。本书通俗易懂,简明切要,可资借鉴。
《沈氏尊生书》是清代著名医家沈金鳌编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沈氏尊生书》包括《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幼科释谜》、《妇科玉尺》、《要药分剂》凡七种,选用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刻本为底本,精心整理校注而成。 《脉象统类》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以统二十七脉,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诸脉主病诗》一卷,仿濒湖脉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以言脉理主病,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分作六门,共析九十二种病证,从源到流,探其由来,审其变迁,明其证治,变杂乱而为明晰。《伤寒论纲目》十八卷,以仲景《伤寒论》原文为纲,选辑后世医家注解为目,不但于理论阐发精当,于辨证施治更为精详,又有沈氏按语,多补前人所未及。《幼科释谜》六卷,前四
本书广收博采古今中医大家、现代众多学者及自己研究《伤寒杂病论》所取得的成果,提炼精华,潜心创作而成。适合学习从事中医的人群参考。
医学发明(一函一册)
张仲景医著历史上曾分离为多种不同主题的医书,也有多种传抄本。北宋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校理成三部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其中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两部书成为中医之书,而《金匮玉函经》则较长时间失传。明代万历年间,赵开美编修《仲景全书》,收入了其中的前两部,为后世研读张仲景著作,留下了珍贵的经典文献。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张仲景著作在宋以后的传承的主要状况展开了研究:第一,深入研究和论述了赵本《伤寒论》、清康熙年间新问世的《金匮玉函经》、当代新发现的两种《金匮要略》本子的传承情况,从而更清晰地把握了仲景三书各本的属性,加深了对三书传本的认识。第二,对仲景三书(其中的《金匮》选用了吴迁抄本)以及相关的两个敦煌残卷作了新一轮校注,在吸取前人高论的基础上,也有不
唐初著名学者杨上善(589~681)奉敕整理《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将原书分类重编,逐句注释,撰为《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所撰《太素》是现存最早对《内经》全书进行注释者,历来为学者所重。此书虽然重新编次了《内经》原文,但是对经文内容未作任何修改,保留了《内经》古貌,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本《图鉴》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全息图”式的编图新理念:一幅图只有当它被正确地置于总图卷的正确位置上,其价值才能得到真实地体现,其意义也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本图集不是集录一幅幅孤立图片的图片簿,而是由一组组图片(包括辅助图)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列图集——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成一条条珠链,讲述一组曲折但完整的故事。要实现这一全新的编图理念,必须建立对针灸学术史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作者在此之前完成的通史性质的《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为此奠定的坚实的基础。2.高浓缩的信息量:为了在有限的篇幅里反映*限度地信息量,本图鉴采取以下处理原:①对入选的古图(特别是数量极大的经穴图),一般同一传本或版本的只收录年代早者。早期图不完整或不清晰者,则另选较晚期图,或早期、晚期图同时收录,
宋代唐慎微所撰《证类本革》是现存年代非常早的大型综合性本草专著。 《证类本草(套装上中下册)/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沿袭“滚雪球”式的编纂体例,书中含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等数部本草著作的主体内容,亦保存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药对》《雷公炮炙论》《食疗本草》《本草拾遗》《四声本草》《删繁本草》《本草性事类》《海药本草》《蜀本草》《日华子诸家本草》等的大量佚文。除此之外,书中还集中了经史百家、佛道典籍中的大量医药相关材料。《证类本草》无愧本草文献之渊薮,是研究宋以前本草学术的资料宝库。 本次整理以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晦明轩《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为底本,参校嘉定四年(1211)刘甲校刊《经史证类备急大观
《黄帝内经灵枢(套装共4册)》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应秋先生藏书,明代赵府居敬堂本黄帝内经的影印本。全书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等内容,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卷1是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
《华佗中藏经》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孙光荣传承工作室推出的新毛笔书写点校本。孙光荣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国家“非遣”项目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浸淫中医六十余年,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学家、中医思想家、中医战略家、中和医派创始人,是新中国首位对《中藏经》进行校注、语译的执笔人。为弘扬《华佗中藏经》的学术精华,传承孙老的中和学术思想,特推出竖排、繁体、软笔书写的新点校本《华佗中藏经》。 《华佗中藏经》点校底本是清嘉庆十三年戊辰阳湖孙星衍校刻《平津馆丛书》的三卷本,校本多种。现代版本主要参考的是孙光荣老执笔的《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和高文柱先生的《华佗遗书》,以及孙光荣、杨建宇、李杨等主编的《华佗中藏经研究集成》,钱超尘、温长路主编的《华佗研究集成
《幼科秘书(套装共4册)》六卷,又名《著石堂新刻幼科秘书》,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宝光阁刻本,孤本现藏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卷首首言论脉直言,卷一、卷二论痘症各证,卷三论痧疹及证治各方,卷四、卷五着重阐论儿科诊疗方法及生理变化,以及儿科杂病证治等四十四病。卷六主要论列经验杂方。综观全书,孟氏(孟河)儿科辨治经验学有所本而又独树一帜。
《黄帝内经:全四册》由常国良编
《本草纲目》是由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数十年编撰而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书52卷,书中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附方10000余首。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也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本次影印出版,是据刻本较精的清光绪十一年张氏味古斋刻本影印。为了使该刻本在质量上提高一步,特据本书第一个刻本“金陵版”加以校勘,附校勘说明及校勘表于书后。为方便读者阅读检索,书末还附有药名、释名,附方索引表。
证治要诀类方(一函二册)
本书分为素问导读和灵枢导读上、下两卷。全书按题解和核心内容两部分对中医经典《内经》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现代解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独特的医理及其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读者通过本次书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