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本次分为上下册出版。 《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 景岳博览群书,学验俱丰,采摭广博,议论宏富,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全书可谓集当时医学之大成。后世医家有尊为“医门之柱石”之称,视其著作为“度世之津梁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 早的医学典籍,其名 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其内容不 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本书注译者选择了 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译,在“题解”部分,对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以加深对《内经》思想的理解。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译文以直译为主,追求顺畅简洁的特点。北宋理学家程颐在《易传序》中说:“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望读者朋友能够借助注译这一津梁,进入中国医学养生文化这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 早的医学典籍,其名 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其内容不 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本书注译者选择了 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译,在“题解”部分,对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以加深对《内经》思想的理解。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译文以直译为主,追求顺畅简洁的特点。北宋理学家程颐在《易传序》中说:“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望读者朋友能够借助注译这一津梁,进入中国医学养生文化这一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灵枢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共二十卷,分八十一篇。全书除了阐述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原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外,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非常丰富。几千年来,一直对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仍是今天研究中医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古典医籍。可供学习中医、中医教学,以及从事中医研究工作者阅读参考之用。本书是根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经过校勘、标点排印而成。
陈慎吾一生治学《伤寒论》,早年以《内经》释《伤寒论》,中年以各家之说注《伤寒论》,晚年以临床实践证《伤寒论》。他崇尚仲景学说并以之指导临床,如擅用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诸方剂以治因外邪引起的各种急性热病。在治疗内科杂病时,用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瓜蒌薤白汤等剂治疗心疾。治疗肝病,以柴胡剂为主,把柴胡剂作为一味药来应用。他遵循保胃气的法则,常用理中汤、泻心汤、旋复代赭汤诸方治疗不同类型的脾胃病。喜用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麦门冬汤诸方以治肺病。惯用八味丸、四逆辈以治肾阳不足之证。常用桂枝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或丸)、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温经汤、芎归胶艾汤等辨治妇科疾患。
曹无极撰的《万育仙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育儿,下卷养生。上卷首列观手面五指、望虎口三关、察面部五位气色诸项以辨病之深浅、症之顺逆。所举极详,仅三关指纹形色就有十六种之多,并将面部分为五个部位,一一与五脏对应,提出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诊断依据。下卷所论养生,虽多出自道家摄生之功法,但其摒弃了炼丹、神仙方术等虚妄之说,而注重气功、导引的治疗作用。治疾与养生相结合,药物与气功相结合的养生学特点。全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学易记。所授功法、简便实用,有病却病,无病养寿。
芳村恂益撰的《二火辨妄》分三卷,卷一为“辨妄篇”,重在批判宋元以来诸子有关君相二火、三焦学说之乖误。卷二为“概圣篇”,汇纂《灵》《素》《难》中精辟之论,申经明旨。全书立论明确,考辨精详,虽为一家之言,但作为学术争鸣,亦值得借鉴。该书流传甚少,今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日正德五年(1715年)锦山堂刻本影印出版,以供中医临证及理论工作者参考。
曹无极撰的《万育仙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育儿,下卷养生。上卷首列观手面五指、望虎口三关、察面部五位气色诸项以辨病之深浅、症之顺逆。所举极详,仅三关指纹形色就有十六种之多,并将面部分为五个部位,一一与五脏对应,提出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诊断依据。下卷所论养生,虽多出自道家摄生之功法,但其摒弃了炼丹、神仙方术等虚妄之说,而注重气功、导引的治疗作用。治疾与养生相结合,药物与气功相结合的养生学特点。全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易学易记。所授功法、简便实用,有病却病,无病养寿。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 早的医学典籍,其名 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其内容不 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本书注译者选择了 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译,在“题解”部分,对篇中的名言加以提示,在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以加深对《内经》思想的理解。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译文以直译为主,追求顺畅简洁的特点。北宋理学家程颐在《易传序》中说:“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望读者朋友能够借助注译这一津梁,进入中国医学养生文化这一
《医方选要》是明代医家周文采所编集的一部方书。全书十卷,载方一千余首,按内、五官、外、伤、妇、儿科之序,以病统方,先论后方。其论是对疾病因、机、证、治等的扼要介绍,重点是对诸方之主治、组成、修合、制剂、服法等的介绍。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使临证医生施治有理可据,遣方用药有法可循。《医方选要》所载方剂多为历代名医常用之良方,亦兼有作者己验之方,实为荟萃诸家所长之方书。对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廷铨编的《罗遗编》凡三卷,上卷包括经络篇、十四经及奇经八脉部位歌、针法之补泻迎随以及禁针、禁灸、针灸后调理等;中卷为十四经图及各经穴位之寸数等;下卷为各科疾病的治疗配穴。作者鉴于”医生不熟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而经络穴道,名数繁多,因集数家遗蕴,合为一编,故名”罗遗”。对于针法,则详考《内经》,博采诸家,并参以己意,详细叙述,皆取一二穴即取效者,故于卷下中,列举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以及蛇、犬咬伤等病的针法及灸法,配穴均简单明了,颇切实用。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确为有价值的针灸参考书。据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一七六三)著者序刊本影印。本书为清代陈廷铨所著,陈氏铜县(今东山县)人,幼年攻举子业,及长则转而精研歧黄之术,盖儒而医者,为当地名医。
《阮氏医案》系浙籍医家阮怀清撰著,原书为抄本,唯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 珍藏,属海内孤本,弥足珍贵。阮氏将其临证医案,择其精要者录于书中,内容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的案例,能真实反映其学术思想和诊治特色。盛增秀、庄爱文编著的《阮氏医案评议》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结合编者的学习心得和临床经验,对原案逐一予以分析和评议,旨在阐发阮氏的学术特长和理法方药运用上的独到经验,体现出继承中有发扬,整理中见提高,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适合于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阅读,也是中医业务爱好者的良好读物。
朱增籍著的《疫证治例》共五卷,卷一为”疫病论”,作者论疫以张仲景六经为主,并于古今名方中悟出芦根医方,直达疫所。卷二卷三为”邪留中道治例””三阳治例””三阴治例”前为证治后为附方及名家论述。卷四治疫医案皆其生平治疗亲见效验者。卷五为六淫劳伤杂病方面的医案。
1“灵兰书院 中医经典三家注系列”丛书包含《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 基础分册》《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 临床分册》《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 运气分册》《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 上编》《黄帝内经灵枢三家注 下编》《难经三家注》《伤寒论三家注》《金匮要略三家注》8种。主编王玉兴教授恪守孔夫子“述而不作”的古训,借鉴宋人纂《史记三家注》而集裴骃、司马贞和张守节三家名注,对《素问》《灵枢》《难经》《伤寒》《金匮》等五部中医经典选取最负盛名的三位注家作品进行编纂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 运气分册》是《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的第三分册。《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以唐代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基础,附以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和明代张介宾《类经》。是于《黄帝内经素问》众多注本中选取拥有特色的三家,将其编次成书,
本书分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生理处、病理处、对治处、治病处、医生处等五种钥匙;诊断法、寒热关键辩证、治法、平息疗法、下泄疗法、外治法等的六秘诀要点;妇科病、小儿病、男科病、养老病、隆赤培根病、寒病、热病、五官病、皮肤病、脉筋病、脏腑病、杂病、邪魔病、中毒症、创伤等的十六则疗法。
朱增籍著的《疫证治例》共五卷,卷一为”疫病论”,作者论疫以张仲景六经为主,并于古今名方中悟出芦根医方,直达疫所。卷二卷三为”邪留中道治例””三阳治例””三阴治例”前为证治后为附方及名家论述。卷四治疫医案皆其生平治疗亲见效验者。 卷五为六淫劳伤杂病方面的医案。
《经验良方全集》,又名《经验良方》。清·姚俊辑。该书为中医临床方书,著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及前贤治病效方,分门别类予以论述。全书共四卷,分八十余门,收方二千余首。该书论证精细,简要赅括,且立法严谨,选方精萃,又有大量民间单方、验方、偏方以及王公内府所藏之秘方,于当前临证有切实的参考价值。此次整理,据清同治二年(1863年)初刻本(孤本)校注而成,可供中医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和函授大学师生及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