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国医典藏影印系列之一。《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阐述的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辨证用药的思想等,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书中所记载的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还有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次影印,根据清代顾观光辑本出版。
《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研究。杨氏将《素问》《灵枢》原篇拆散,按其内容分为摄生、阴阳、人合等类。在每个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可谓有纲有目,子目章句布序井然,加强了《内经》内容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本书虽然对《内经》条文位置有变动,但对原书文字未予增删,保存了唐初《黄帝内经》的旧貌,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本次影印选用萧延平兰陵堂本《黄帝内经太素》23卷本(1924年)作为底本。萧氏校补《太素》,历时二十余年,校勘详细精当,有根有据,按语允当,原抄俗字也一律加以更正。加之兰陵堂本刻工精湛,很少误字,故萧本至今仍被视为《太素》研究的范本。
《金匮要略》源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从而构建了中国的临床医学。东汉末年战乱,《伤寒杂病论》散佚。后经晋代王叔和和宋代王洙和林亿的整理,将《伤寒杂病论》编辑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书。在传统版本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和释义,结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发展,参照中医英译国际发展的特点和风格,比较完整系统地将其译为英文,尤其注重其基本概念、术语和观念的准确解读和释义,努力探索中医典籍国际传播的路径和渠道,供国内外从事中医学习、研究、传播和翻译的学者参考。
本书系《中医临床经典评注丛书》之一。对中医经典《温病条辨》做了全面的评注。书中针对每条原文采用“提要”、“注解”、“评注”形式,对某些重要方证条文,结合临床,后附笔者及吴鞠通等古代医家所治医案,并加按语剖析之。本书结合笔者学医四十年来的临证体会及学习之悟,对《温病条辨》条文内容的理论意义、方药使用及临床所治病症进行分析和阐发,详略结合,较全面的揭示了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启迪思维之用。广泛适用于中医学生、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生,或中医爱好者。
《 黄帝外经英译:英文 》由[远古]岐伯天师论述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本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原则和药物的医学巨著。本书所选底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武陵顾从德影印宋刻本,为了能更好地体现黄帝内经的独特魅力,编者特意将部分汉字恢复成了具有深刻寓意的古体字,这些珍贵的古体字大多源自古老的甲骨文、钟鼎文或形构独特的小篆,还恢复了某些汉字在本文含义下更为合适的字形结构,活灵活现地体现出华夏根文化的深刻内涵。本书遵古籍采用竖排风格,并为全文标注了拼音,希望读者能够开口诵读原汁原味的经典。素问灵枢各分上下两册,共四册,由古色古香的典雅套盒包装。
《中医临床丛书:景岳全书(上)》 《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本次分为上下册出版。 《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 景岳博览群书,学验俱丰,采摭广博,议论宏富,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全书可谓集当时医学之大成。后世医家有尊为“医门之柱石”
《伤寒论译释(第4版)》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典籍,是学习研究中医学的书。但因文字上含义的深奥,注家学说的不同,阅读有一定的困难。《伤寒论译释(第4版)》用现代语译释了全部《伤寒论》,对读者可有一定的帮助。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共六篇,根据伤寒六经病证治内容,用综合方式加以系统的阐述。每篇有概说、主要脉证、辨证、治疗、方组论述、预后、兼变证治、合病、并病、小结等,既作了全面性的分析介绍,又揭示出便于重点掌握的规律。下编十卷,依据明代赵开美本原文编次,逐条译释,除原文外,分列校勘、词解、语译、提要、浅释、选注、按语、方解、应用范围、医案选录、结语等项目,从原文的一字一句,到每一证治的理法方药,不厌求详,反复阐释,为归纳古今,揭示新义,提供了很多的探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近期新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金匮要略》临证挈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著作,是经典学习到临床应用的衔接桥梁。《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然其原文义理简奥,初学者读之囿于文辞,惑于临证,难以实现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有效转换。本书以方为纲,采仲景之说,汇前贤之论,从【仲景方论】、【注家方论】、【经典配方】、【经典方证】四个角度立足原文,解读方剂。融现代观点,合临证所需,从【推荐处方】、【方机概述】、【方证提要】、【适用人群】、【适用病症】、【加减与合方】、【注意事项】等7方面,解读方剂现代应用的理法方药体系,规范方剂的使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欲求方剂之用,必于案中参悟。【医案分析】选录了历代名医有关医案,或编者个人临床治验共计3则,并加按语,诠释方剂临证应用。全书以方为要,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