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诫》七篇言简意赅,针对女性在传统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特点,教导妇女以谦敬守礼、贵柔处顺的方式立身处世。按照班昭在序言中的说法,此书是为了教导自己的女儿而创作的,希望她们出嫁之后能谨言慎行,免遭耻辱。班昭以女性的身份,首倡基于儒家立场的女教思想,开启了后世女性创作同类作品的风气。这些由女性编撰的著作作为传统社会女子教育的教材读物,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对千余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其观点存在时代局限性,然其所提倡的“卑弱”“谦顺”“执勤”等德行在过去帮助了女性在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以退为进,安身立命,同时对于现代读者在和顺夫妻关系、构建和谐家庭方面也能起到正面的启发作用。《闺范》一书共四卷,第一卷为嘉言,摘录了四书五经以及宋代以前的著述中关于女子教
《二晏词笺注》对二晏词的全部作品作了全面整理,除运用多种校本校勘外,对词中涉及的人物、年代、事件、名物、典章、故实等作了笺释考辨,还特意对词意作了讲疏,便于读者准确理解。书后收录前人对二晏词的评论,并撰有二晏简谱,对大晏、小晏的生平和创作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晏殊、晏几道父子为北宋词坛名家,他们创作的《珠玉词》和《小山词》深情婉美,是宋词婉约派之开创者和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对二晏词多有收辑,从明代毛晋、吴讷直至近代朱强邨、林大椿均有辑刻,唐圭璋先生《全宋词》亦收录二晏词,但校勘仍未尽完善。近代以来,二晏词或有选注本,对全集作笺释则极为少见。
本书分经、史、子、专书四部分,分别收录经典著作中与中国古代家训相关的条目,如经书类涵括四书五经,史书类多收正史等。所选之书,先介绍该书大体情况,其后方列条目,兼顾文献与历史知识。每条下均有“注文”、“译文”;有的还加“提示”,或介绍背景,或总结升华。本书辑录及分类大体依照四部分类法,在名人家训之外发掘中国古代家风家训;所选条目多出自历代经典,深入浅出,从中既可见中国历史上家训整体的发展情况,又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且其注释详实,译文准确,其后又有“提示”,彰显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香学文化专著。全书从概念、发展简史、香材、用香方法、香与其他传统雅文化的搭配助益、香与家居生活、品香的感悟和审美判断、香与宗教、历代香学文化大家、主要香学文化典籍精要摘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香学文化这一脉古老、特殊、美妙的传统文化。本书主要是绪论,香史,香识,香境几个章节的修改,涉及内容近十万字。主要修订了原来表述不准确,文字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地方,以及论述不透彻之处,同时增加了近五年的个人香学文化研究成果和业界技术发展、科研成果。图片更换十几幅,增加了三十多幅。
本书以宋代白描人物为脉络,进行系统研究,对主要以北宋李公麟白描人物为代表,对武宗元、张激等白描人物的内在逻辑与关系,白描所形成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艺术手法等进行研究与梳理。该图书图文并茂,附有高清大图,以方便读者进行学习、研究与临摹。
李贽一生对王阳明推崇备至,故而倾其心血编著了《阳明先生道学钞》并附《阳明先生年谱》。该书选取阳明全书中的重要篇目,对年谱略作删减,并加以圈点评论,表现了李贽对阳明学的理解与领会,不但对阳明学而且对李贽之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原诗笺注(增订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要籍丛书》为叶燮《原诗》之注释与解说,内容分为注、笺、评三部分,后缀附录。 《原诗》正文以康熙间二弃草堂刊本为底本,以民国七年梦篆楼重刊本、沈徘德辑《昭代丛书》己集广编补本、丁福保辑《清诗话》本参校,然异文仅寥寥几处而已,遂附于注释中说明,不另列校勘记。 《原诗》正文原自分节,然各节文字甚长,为便于笺注,兹将各节再加分析,逐段注释、笺注、评说。原书所分章节与笺注者所分以“某之某”区分。如二之三,二为原书第二节,三为笺注者于原第二节中划分之第三段。《原诗》原析为段落者不予合并。 “注”包括难字注音,一般术语与词语解释,名物、典章制度解说,用典或语句沿袭前人之出处说明。 “笺”包括重要诗学概念之阐释,诗学背景资料之发掘,前后人相关论述之辑录与比较
《思想与文献: 宋元学案 综合研究》由连凡著
《姑妄言》是曹去晶创作于清代雍正初年的长篇章回小说,但未见于文献记载。20世纪40年代,其残抄本在上海一露鸿爪。60年代,全抄本在苏联被发现。90年代《姑妄言》全刊本在台湾面世,一面世即引起学界轰动。《姑妄言》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详赡、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的口语词和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词语,且该书几乎未经他人加工,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的语言面貌,在近代汉语词汇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因其重新面世较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成果以汉语历史词汇学、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等理论为指导,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该书的词汇展开相关研究,以便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之下探析18世纪初期白话口语词的实际状况。该书的研究成果可为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丰富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内容、为辞书
李贽的诗文集主要有《焚书》《续焚书》,《续焚书》是李贽逝世後由其弟子汪鼎甫收集李贽的遗文编辑而成,万历四十六年(公元一六一八年)由新安海阳汪氏虹玉斋刻印。《焚书》在李贽生前已经刻印,并有多种刻本流传。有学者认为现存《焚书》已非李贽原刻本,而是经过后人增补删改之作。此论是否成立,还需进一步研究。由以上情况看,李贽的诗文集保存至今的最早刻本当为万历间海虞顾大韶(字仲恭》刊刻的《李温陵集》了。《福建通志·艺文志·李温陵集》说该书的内容是“一至十三卷为书答、杂述,即《焚书》也;十四卷至十七卷为读史,即摘录《藏书》史论也;十八、十九两卷为道古录,即《说书》也;第二十卷则以所为诗终焉。”《李温陵集》又名《李氏文集》,泉州苏大山《红兰馆藏书目》有《温陵李氏文集》十八卷,明刻本。此次整理以顾
张载是北宋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也是关学学派的宗师。张载理学素称难治,其著作也素称难读。对于张载晚年的代表作《正蒙》,朱熹就说过:“此书精深难窥测。”(《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卷三《书·程钦国》)在宋代理学目前,张载“勇于造道”(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上·序录》),他综合“六经”和周、孔、思、孟的思想精义,并批判性地吸收佛、道资源,构建了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的极具原创性的理学学说。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方便,本书对经过精选的张载著作加以解读。
《历代石经考(精)》是中国传统石经研究集大成之作:以七朝石经为主线,兼及其他经籍刻石,首列提纲,而后详注立论之文献依据,尤能于众家异同之说去芜存菁,匡谬扬善,为广大学者研读石经的优选著作。然至今尚无可兹使用的善本,本次点校整理校勘谨严,在对《历代石经考(精)》的点校工作中,对该书中的二百种引书、一千一百余条引文条目,进行逐一核查,校勘讹误近三百处,使得该书的文本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成为一部可阅读、可检索、可引用的完善之作。
《李太白全集(套装上下册)》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收录了李白的诗歌作品集以供读者赏析。李白诗歌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通过一种积极向上昂扬热烈的理想来表达的。这种精神使他的作品具有明快生动、震撼人心的力量。
清人陈希曾诗文集点校整理。江西新城陈氏,是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陈希曾官至刑部侍郎,留心政务,办事勤慎,督学四川、山西,公正取士,奖掖寒儒。有诗文集传世,士林声望颇高。本书包括他的《朴谷斋文集》《馆课偶存》《戊辰奏牍存钞》,以及“陈希曾诗文补遗”、附录五种。其中《朴谷斋文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陈晋恩钞本,录文二十六篇。《馆课偶存》,录赋二十六首,诗一百二十二首。《戊辰奏牍存钞》,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录奏稿一百四十九篇。“陈希曾诗文补遗”,辑佚诗四首,佚文五十九篇。附录五种,多收录地方志、家谱、传记、档案中有关陈希曾及其家族的文字,文献扎实丰富,兼具资料性与学术性。
本书据《四库存目提要》,一一收集馆藏或私藏原本,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辑录出纳最经典籍的子部相关著作,简体横排,参阅诸本,点校整理,以便于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书规模宏大,征引丰富;图文并茂,收录广泛;结构严谨,体例完备;分类详细,便于检索。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册为第十三册《一贯堪舆》,分上下册。
《喻世明言》是“三言”的第一部,全书共四十卷,收话本四十种。题材广泛,反映了城市市民生活的真实面貌,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愿望和道德标准。其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范巨卿鸡黍死生交》《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都是久负盛名的优秀作品。此次出版,整理者收集了目前存世《喻世明言》的诸多版本,在汇集众本的基础上,以现存最接近原本且此前较少为人参据的日本藏尊经阁文库本为底本,会校众本,力求优选还原《喻世明言》一书的本来面貌。
本稿搜集全部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弢园尺牍续钞》《瀛壖杂志》《漫游随录》《淞滨琐话》等书之外的文章,分为以下类别:刊于《万国公报》的文章、载于《格致书院课艺》的序言与评论、晚清经世文编所载王韬文章、刊于《申报》的诗词和文章、刊于《新闻报》的诗、与增田贡等笔谈记录、致友朋信函。其中,致友朋信函数量较多。编校者对一些罕见人名字号做了简注,并撰有王韬简历以及人名索引附后。本稿对王韬及近代史研究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宋代诗僧辈出,惠洪即是其中佼佼者,其诗歌创作清俊健伟,词意洒脱,无诗僧之常见蔬笋气;其诗学理论著作《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独树一帜,影响广泛。《冷斋夜话》记诗文评论、禅门杂事,内容庞杂;《天厨禁脔》则通篇探讨诗法。其诗学理论既有对传统诗学的继承,如推崇含蓄自然;也有对宋代诗学的梳理,如对江西诗派理论的总结;更有将佛学引入诗学的阐述。他诗人、僧人的双重身份带来了宗教和文学之间的碰撞交融,在中国佛教和文学目前均颇具价值。本书包括对两部著作的标点校勘、注释、笺语,研究者既可借以探究惠洪的诗学思想,亦可由此了解儒学和佛学交融的部分轨迹。
《清代汤泉行宫》所指清代汤泉行宫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医院,是清代京北行宫当中重要的行宫。 《清代汤泉行宫》是迄今全面梳理、系统研究清代汤泉行宫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主要内容不仅包括关于清代汤泉行宫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布局、设计理念、各所分布、内部陈设、行宫活动、御制匾额、行宫管理、行宫兴衰、重获新生等十分丰富的内容,还包括关于清代汤泉行宫的文献(清五朝会典、清代皇帝起居注、清实录等)、档案(陈设档、奏销档、活计档等)、样式房图档、五朝御制诗文、现状照片等翔实的史料,对于清代行宫研究以及清代历史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对于昌平区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