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是自清代以来 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的上佳读本。
本书由近代著名学者和书法家张宗祥先生校注。此次《论衡》以张先生手抄本为底本排印,并结合通津草堂本、衍芬草堂十五卷本、三朝本、日本所藏二十五卷残宋本鞥,由张先生弟子郑绍昌先生整理标点,《论衡》有85章,本书共分30卷,每卷二、三章不等。有序言和附录。本书采用的底本精善,校注精准,学术特色鲜明,是有关《论衡》整理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是自清代以来 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的上佳读本。
《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是自清代以来 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的上佳读本。
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在中国 思想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抱朴子内篇》是一部比较重要的古代典籍,对中国的 、科技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为了 好地理解这部著作,我们有必要对这部著作的作者、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抱朴子内篇》的核心内容是在阐述 的修道成仙,全书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一是阐述了以“玄”、“一”、“玄一”、“真一”为代表的 哲学思想,为养生成仙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二是论述了神仙的实有和仙道的可学,三是介绍了养生学仙的具体方法。
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在中国 思想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抱朴子内篇》是一部比较重要的古代典籍,对中国的 、科技等各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为了 好地理解这部著作,我们有必要对这部著作的作者、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抱朴子内篇》的核心内容是在阐述 的修道成仙,全书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一是阐述了以“玄”、“一”、“玄一”、“真一”为代表的 哲学思想,为养生成仙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二是论述了神仙的实有和仙道的可学,三是介绍了养生学仙的具体方法。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自宋朝以降即阙文三篇,实存七十九篇。本书以《春秋繁露义证》(苏舆撰,钟哲点校,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为底本,参以他本,汇校勘定。《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春秋繁露》宋本已不多见,南宋楼钥于宋宁宗嘉定四年(1201)整理刊刻此书,始得八十二篇,此即现存早期的南宋江右计台本,后存于明《永乐大典》中。清乾隆年间,馆臣据此对勘,补1121字,删121字,改定l829字,是为“官本”;随后聚珍版(即活字版。清乾隆纂修《四库全书》,命馆臣择罕见之书校正刊行,由户部侍郎金简主管此事。金简以枣木制活字25万余,用以排印,力省功多。因活字之名不雅,赐名“聚珍版”)《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春秋繁露》面世,为诸家所关注。乾、嘉之际出现的《中华经典名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包含《经法》、《十六经》、《称经》、《道原经》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_x000D_《尸子》,战国时期尸佼著。该书宋以后全书仅遗残断篇章,汪继培以此为基础,将散见于诸书中的引语摘辑成书,全书仅存十之二三。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_x000D_《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
《抱朴子外篇》与《内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自认为前者属儒家,后者属道家。实则《外篇》以儒家为主,兼采道家、法家,及少量的道教神仙养生思想。论时政得失,以古刺今;主张在下者藏器待时,克己思君;在上者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包含《经法》、《十六经》、《称经》、《道原经》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_x000D_《尸子》,战国时期尸佼著。该书宋以后全书仅遗残断篇章,汪继培以此为基础,将散见于诸书中的引语摘辑成书,全书仅存十之二三。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_x000D_《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包含《经法》、《十六经》、《称经》、《道原经》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_x000D_《尸子》,战国时期尸佼著。该书宋以后全书仅遗残断篇章,汪继培以此为基础,将散见于诸书中的引语摘辑成书,全书仅存十之二三。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_x000D_《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包含《经法》、《十六经》、《称经》、《道原经》四篇。《经法》主要是讲治国必须依靠法制,《十六经》是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问题,《称》讲施政、行法必须权衡度量,区分轻重缓急,《道原》则主要讲宇宙观。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_x000D_《尸子》,战国时期尸佼著。该书宋以后全书仅遗残断篇章,汪继培以此为基础,将散见于诸书中的引语摘辑成书,全书仅存十之二三。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他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_x000D_《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
《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迪吉录》是晚明思想家颜茂猷所撰的一部善书著作,为明清期间众多官员、读书人所珍重,并以此作为趋吉避凶、积功累德的人生 书。 《迪吉录》全书共八卷,分官鉴、公鉴二门,皆杂录诸书因果之事。“迪吉”之名出自《尚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孔颖达传:“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蔡沈注云:“惠,顺;迪,道也;逆,反道者也。惠迪从逆,犹言顺善从恶也。禹言天道可畏,吉凶之应于善恶,犹影响之出于形声也,以见不可不艰者。”此书名为“迪吉”,意谓人顺从善道而行,则可成效立见,有吉祥之报。这与《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和《尚书》中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的理念相呼应。全书自历代史书和史料笔记、小说中选取各种事例,阐明因果之理,读来令人不由战
《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止时间为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经。释史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止时间为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经。释史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