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是一部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生活词典 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本书中,韩良露融汇毕生所学,梳理中国数千年古老历法,旁征博引两百余篇诗词典籍,完整解读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民俗风貌、诗词典籍、养生美食 本书不仅仅是古老的知识,也是一本 生活 出来的美学指南,将古老的文明、传统、习俗化用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节气其实也是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过普通日子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之一沈宏非、作家殳俏作序推荐。随书附赠24张精美节气卡,掌握24个节气的时间、习俗和小常识。
本书通过对仪式、媒介的理论阐释,以及对传统节日的仪式传播实践的描写与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展现,将有关民族文化的种种想象落到实处,以期形成文化的想象共同体,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此外,本书也通过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与建构,期望 多年来传播学领域以西方的理论概念为主诠释中国本土问题的情形,建构本土的理论解释学。
唐代是中国节日文化发展目前的重要环节,不仅对汉魏以来传统节日体系进行了完善,而且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本书是对唐代节日的专题研究。 《唐代节日研究》(作者张勃)重视利用多种历史文献,从国家节日制度安排、宫廷与民间社会的节日生活等社会整体的角度,把握唐代节日。重点关注唐代新兴节日的兴起发展和传统节日在唐代的新变,以优选限度地还原与呈现唐代节日文化的光辉。《唐代节日研究》还创新性地引入节日生活微观研究方法,选取几位唐人为个案,对他们在节日生活中的行动及其影响进行深入考察。 由于唐代行动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又具有纳异的广博胸襟,他们对节日活动的选择和实践丰富多彩。节日决定着唐人的生活节奏,丰富着唐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维护着个体的社会关系,激发着个体的生活热情和生命意识,也培养着他们的认同感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 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 非物质文化 是中国非遗文化的 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 非遗文化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本读本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午节,选取端午、屈原、划龙舟、吃粽子、避五毒、插菖蒲、挂艾蒿、沐兰汤、五色丝、打午时水、贴午时符、喝雄黄酒、食五黄、佩香囊、放纸鸢、舞狮、斗草、射柳、打马球等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国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 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 适合作为 教育学院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学生,以及孔子学院等及海外其他汉语培训机构的中国文
本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概括总结了2018年度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特点、新的发现以及后续发展的几项建议,同时包含民俗文化研究综述和城镇化与民俗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分报告,也涉及中国婚俗发展、丧葬发展、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的民俗内容。 本书通过对中国各个领域和区域民俗的概括综述,有助于了解中国民俗发展现状,对于进一步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该项目的出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茶不仅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物质饮料, 是一种精神饮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在其中,已经从普通的植物属性,上升到人文艺术乃至道德精神的高度,甚至达到一种“禅境“。而茶道也并非仅仅指煎水烹茶本身,而是要通过煎水烹茶的过程,收束身心, 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在茶汤中获得解脱,领悟禅说之味。 本书中, 茶禅文化学者马守仁点滴记录其修习茶道,在茶道中修炼禅心、领悟茶汤里的禅悦之味的心灵感悟与思考,正如作者所言,茶的味道是一种精神的味道,禅的味道是一种喜悦和智慧的味道,茶即是禅,禅不异于茶。现代人不应仅仅将茶道视作追慕古人的风雅之举而流于形式,而是要通过茶道修习,涤荡心智,澡雪精神,完善人格学养,使个体生命的光辉和人格尊严得到展露,便精神的境界得到提升。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中国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中国各地有关二十四节气的风俗中,有很多饮食习俗的内容,这些饮食习俗和每一个节气有着独特的对应关系,反映出各地群众对二十四节气的顺应和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习俗面临着在现代化生活冲击下的逐步消解。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许多二十四节气饮食因未列入各级政府的非遗保护名录而面临着消失的
本书为中华字文化大系之一,以“观”为关键词展开,从“观”的字源学开始追溯,依次从儒道释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观”的范式,由此转到观对“物”“人”“文”三个作用对象的审美心理研究,丰富了“观”这一古老命题的文化学阐释意味。以关键字“观”为主体,探索“观”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文化生态。“观”是汉语中的常见字,其所组成的词汇 丰富,且运用频繁,“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关键语汇,散见于各类文化语典中,意蕴丰富。对“观”的阐述和解读,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可供相关方面研究参考。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中国 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我们编纂了这本《二十四节气全鉴》。每一个节气分别从气象农事、传统民俗、养生保健、饮食宜忌、文化情趣五个方面来介绍,模块划分清晰,内容阐述详尽,集实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者可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松学习知识,并学会依照节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本书的主题为“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内容主要涵盖民族节庆、节日变迁和田野报告三大板块,收录 外节日研究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学术批评等,就节日、祭典、庙会、歌会等传统民俗话题展开对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