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华民族zuiju特色的传统文学体裁,也是使用zui为广泛的文体之一。举凡新春佳节、婚丧嫁娶、寿诞喜庆、建房迁居等,都要用到对联。在中华大地,上至皇帝的宫殿、官府衙门,下至乡间的草房,以及山水园林、寺庙道观、亭台楼阁、关隘城寨、桥梁渡口、牌坊陵墓 都可以看到对联。 对联贯穿于中国人的一生。男婚女嫁,有婚联;生儿育女,有贺联;过生日,有寿联;去世,有挽联。在中华民族zui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到来之际,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地无论南北,人不分男女,家不论贫富,门不讲大小,都要贴春联。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到粮囤、牛屋、猪圈、鸡笼、纺织机、大小车辆,直至桌子、椅子、蜡台、灶台 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春联被看成一家人对外的 门面 ,更是一家人对新年的期盼
《年画研究 2024冬》分特稿、本期专题、文化研究、地域研究、珍品鉴赏、海外学术动态6个专栏,以年画为主题,对年画的研究与现状进行了专业的、系统的探讨,为年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持。该书共收录中国、俄罗斯、日本、越南等作者的相关研究文章17篇,年画内容涉及宗教、历史、文学作品、家庭生活习俗、日常生活与风俗、城市景观与山水风光、仕女、花鸟禽兽、游戏和儿童等,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楹联是汉字意符独体单音形式在文学形式创造中的独特体现,是古典汉语文学运演的结果,是中国 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中国文学艺术思维的结晶,是中国人精神的花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文学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它 公共性、人文性与启示性。 楹联是精英文化与普世文化合流的表现,是中国文人 独特、 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中国文学 的体物抒情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的体现。它模山范水,宣仁启智,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山水精神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它悬之于寺庙殿堂,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召唤着人们的灵魂,度尽劫波, 人放下人生的苦难,企盼彼岸的乐境;它悬之于亭台楼阁, 人们面对生死,化去生的忧虑,进入无分别、无彼此的悟境,获得人生的澄明与超然,从而逍遥自适,与道合一。在人文的阐释与自然
本书说介、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形式之一——春联。首章,春联与春节源流关系,揭示春联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基础。二章,春联的起源、发展演变、本质属性和影响,揭示春联的本质属性、特点及
楹联是律诗中对仗句的演变和发展。它特别强调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西湖周围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寺庙、道观、洞府、牌坊,这些地方留下了很多历代政要、名流、骚人、墨客所题写的楹联,给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增添了不少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余在游山玩水之时,特别爱读这些楹联。自2004年起,历时10年,登山涉水,不避寒暑地跑遍了杭州市的各个景点,将楹联抄录下来,终将它整理汇编成集,至今已汇得1800~副楹联。其间,对某些难认的字,就按实描画在纸上,向当地有关人士及文化管理部门查询,有时还向撰写楹联的本人询问清楚。经过多次实地核对,尽可能做到无差错。 在楹联内容的选择上,以可读性、切实性、哲理性为上,并摒弃酸腐、庸俗之作,适当收录言简意
《中国对联公开课讲义:梁石教你作对联》是梁石老师重新把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的公开讲课的内容在书李发表的书籍。
本书为赵佶草书千字文长卷,书写气势连绵,变化多端,是极好的学习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