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礼节、秩序及仪式,温柔文雅、合群顺从的日本人,其大众文化中却处处糅合了*病态的暴力与色情美学。以 家庭 为价值判断的核心,对 母亲 父亲 形象的期望、幻想,造成日本人对性别的焦虑与矛盾。男性对 母性 的渴望、对女性力量的恐惧,以及对女性性欲的忧虑,通过谷崎润一郎、吉行淳之介、沟口健二、铃木清顺等人的作品展现无遗。而重视合群、强调集体的日本人,个人内心情感与自我主张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期许面前毫无作用。群体和人际关系的束缚,造成在义理人情之前,道德、法律都需退让,进而说明日本人往往缺乏个人责任承担意识的民族性。 《日本之镜》通过对电影、戏剧、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鞭辟入里的分析,剥开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层层面纱,解释日本民族这些两极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时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样貌。
正冈子规是日本近代俳句的重要改革者,成就直追日本俳句 三圣 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 正冈子规一反传统俳句套式,提倡根植于现实、表达诗人 真诚 感受的新俳句。他善于捕捉事物的本质及美感,积极使用新名词,语言极为简洁当代。 本书从正冈子规所创作的上万句俳句作品中遴选400余句,按年代先后编排,并用中文译文辅以日语原文、读音及简注,以助鉴赏。
日本人爱花,世界闻名。但和大部分国家不同,花在日本,不仅是一种观赏对象或美化环境的植物。花,承载着日本的历史、传统、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可以说, 花 是解读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本书分为12章,由日本著名学者栗田勇选取一年12个月代表性的 花 ,讲述这些花的故事。其中既有赏花胜地之旅的介绍,也有关于花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学典故、艺术象征的传承梳理。让读者在与花跨越时空的相遇中,感受日本人寄托在花中的精神内涵。
不谈自然风物,何来日式美学! 自古以来,日本以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依托,构筑了历史,孕育了文化。日本的文学、艺术、建筑、宗教、民俗及日常生活,都蕴含着以自然风物为代表的核心内涵。在本书中,日本知名学者高桥千剑破以树木、花鸟、鸣虫、风雨等微观意象为切入点,漫谈文化、民俗与历史。在神武天皇喜爱的蜻蜓、菅原道真和歌里的风、《古事纪》中和云有关的神话中,我们得以一窥日本传统风情,也能够放慢脚步,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捕捉四季的信息,追寻日渐被遗忘的自然风物之美。
如果不是亲临地狱,谁又能画得出地狱的光景呢? 《地狱变》讲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良秀,为了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不惜残忍地牺牲自己的女儿,完成了一幅震惊世人的 地狱变 屏风的故事。透过画师良秀的人间悲剧,洞悉人性深层的丑恶与黑暗,表现了 为艺术的艺术 的孤独者的人生悲歌,尽显芥川文学的孤独内核与死亡狂想。全书收录《地狱变》《蛛丝》《竹林中》等8篇芥川龙之介才华横溢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期的代表作品,带读者领略贪嗔痴失控的人间炼狱,于无明业火中拷问自己的真心。 每个从人间踏进地狱之门的人,作恶时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执着即地狱,他人即地狱,人间即地狱。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由梁鹤年编著。 西方人对天地、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决定了西方文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这些“为什么”,就是支配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也就是《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讨论的主题。 在轰轰烈烈地讨论“洋为中用”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洋”究竟是什么?西方的“自由”、“民主”、“资本”、“法治”,包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基因?诞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会把西方文明带到哪里? 可以想象一幅 的地图,西端是美国,东端是俄罗斯。追求个人自由的强度西高东低的倾斜;追求人人平等的强度东高西低的倾斜;交叉点在英、法之间。过去百年来,西风逐渐压倒东风,自由压倒平等。东西之别可以通过追溯文化基因如何结合了时代心态、民族性格和历史背景与契机去解释。 从西班牙到法国、到
我们的无知总是超出自己的想象。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我们学会了生火,创建了民主制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让基因对号入座……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犯错大王,时常做出愚蠢的行为,大多数人甚至连马桶的基本工作原理都弄不清楚。我们何以知之甚少却成就颇高? 《知识的错觉》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
著者:熊仓功夫,现任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校长。译者:陆留弟,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长期从事日语教学,茶道研究。基于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而得以发展起来的日本茶道文化如今已成为日本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漫长的历程中,日本茶道前后经历了从认识、引进、模仿、吸取、探索、整合和发展等不同的阶段,并*终形成为本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茶道文化艺术。该书是一本详论日本茶道发展的书籍,熊仓教授现任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校长,研究茶道史多年,曾多次亲临实地,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考证,并且搜集了详实的图片资料,分章立节,著成此书。译者陆留弟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日语教学,茶道研究。
本书用图说话,以4000多幅手绘图和简洁的说明文字,展现了日本自古坟时代至昭和三十年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物,涵括武具、衣装、酒食、工商、游技等9大类250多个专题。本书堪称日本版的《天工开物》,以万物图鉴的形式,带领读者认识日本的传统器物、风俗文化,领略日本美学的神髓。
大家常从历史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物,却忽略了其中隐藏的科技密码。 本书则通过文物,从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酒等人类的实践活动入手,探讨古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应用:青花瓷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氧化钴的含量,造纸术的改进是因为采取了碱液蒸煮制浆 挖掘文物背后的科学原理,了解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创造与智慧,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高光时刻,让文物在化学中活起来。
沈弘著的这本《弥尔顿的撒旦与英国文学传统》主要是从文学传统影响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中撒旦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通过探索撒旦这个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同时追溯了弥尔顿在创作过程中得益的早期英国文学中的两个分支:一个是从古英语《创世记》到斯宾塞《仙后》的宗教和伦理诗歌作品;另一个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作品,从而阐释了英国文学传统对于《失乐园》的创作所具有重大的影响以及其赋予《失乐园》这部史诗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