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个汉字里的日本》是旅日作家姜建强的推出的重磅文化随笔,深度解读日本之书。 在旅日多年的姜建强眼中,日本有值得无限探究的风情。从现实中的花鸟风月,到充满仪式性意义的 萌 侘寂 阴翳 ,小小的岛国将其独特的审美渗透在文化的每一个角落里。 十六个汉字选取的角度虚实相生,由外在逐层深入内涵。从作为表象的花、月、雨等现实风物,到神鬼信仰带来的充满仪式感的箸与葬文化,然后延伸到独特的 寂 和 翳 。 十六重精巧的剖析,由表及里,由现实到精神,完成对日本文化由 画皮 到 画骨 的深入观察,一本书让你读懂日本和日本人。
《从莲花中浮现:日本佛像与寺院解剖书》 为什么拜佛时要跪坐行礼? 为何寺院的地面简单朴素,天井却装饰得金碧辉煌? 佛像不同的手势、身姿有什么别样的意味? 为什么走进寺院拜佛会让人瞬间心如静海? 本书就是以第yi次探访、游览日本寺院的视角,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开始的。从久负盛名的东大寺、法隆寺,到别具特色的达摩寺、熊野摩崖佛,你将走进日本的大小寺院,近距离观察寺院建筑的布局与设计,欣赏姿态各异的佛像,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丰富认知和感受。 寺院连接着现世与佛的世界,无论是低头、礼拜、抬头仰望佛像的参拜方法,还是寺院建筑、佛像的精巧细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虔诚之心,也寄托了人们无数的向往与心愿。 《日本国宝解剖书》 所谓国宝,究竟有什么超凡之处?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国宝都满含着生
不谈自然风物,何来日式美学! 自古以来,日本以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依托,构筑了历史,孕育了文化。日本的文学、艺术、建筑、宗教、民俗及日常生活,都蕴含着以自然风物为代表的核心内涵。在本书中,日本知名学者高桥千剑破以树木、花鸟、鸣虫、风雨等微观意象为切入点,漫谈文化、民俗与历史。在神武天皇喜爱的蜻蜓、菅原道真和歌里的风、《古事纪》中和云有关的神话中,我们得以一窥日本传统风情,也能够放慢脚步,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捕捉四季的信息,追寻日渐被遗忘的自然风物之美。
别轻易在筑后川洗澡,河童可能会吃掉你;不要在半夜踏上比叡山,可能会碰上不吉利的天狗;要当心,你遇到的美女可能是一只狐狸,你爱上的男人可能是狸妖化身而成 日本流传着大量关于妖怪的传说,这些故事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不仅植根于日常生活,更经由葛饰北斋、鸟山石燕、水木茂等大师之手,久盛不衰,享誉世界。 在本书中,法国知名学者布里切特 小山-理查德汇集200余幅古今艺术大师所绘的馆藏经典浮世绘妖怪画作,以当代视角幽默解读日本画家笔下的众多妖怪故事,探寻那些神奇生物的雏形与演变,如同充满想象力的妖怪艺术百科,带你走进神奇的日本妖怪世界。
日本人爱花,世界闻名。但和大部分国家不同,花在日本,不仅是一种观赏对象或美化环境的植物。花,承载着日本的历史、传统、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可以说, 花 是解读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本书分为12章,由日本著名学者栗田勇选取一年12个月代表性的 花 ,讲述这些花的故事。其中既有赏花胜地之旅的介绍,也有关于花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学典故、艺术象征的传承梳理。让读者在与花跨越时空的相遇中,感受日本人寄托在花中的精神内涵。
尾藤正英,1923年生于大阪。历史学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曾任日本史学会会长,《日本思想大系》丛书(岩波书店,1970-1982年)编辑委员。日本新儒家学派的标志性人物,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研究专家。著有《日本封建思想史研究》。
喜欢带腥味儿的东西/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猎人的濒死体验/跳跃的野槌蛇/没有脚的人/死者的微笑/为什么左右颠倒了/天川村事件 山怪 捉弄狐狸的男子怎会于深夜莫名失踪?见到丈夫带着微笑死于刚采摘的针茸堆中,妻子开口说的*句话却是想将针茸带走;昏暗山路里,提着灯笼接奶奶回家的竟是 日本的大山里似乎存在着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 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是固体还是气体?看得见还是看不见? 实在让人闹不清楚,可这些东西分明就是存在的。 从古到今,从东到西,这东西都会以不同的形式现身,让男女老少不得安宁。 所有人都承认它的存在,但又没人知道它是什么。 假如你非要问它的名字,那得到的答案也只能是 山怪 。 作者田中康弘在穿梭于日本山野从事拍摄工作期间,听到很多山中居民亲身经历的神秘事件,他将
拉面在中日关系,甚至在日本与世界的关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如何成为今天风靡全球的现代日本料理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中日饮食历史的梳理研究,以及对喜剧演员、餐饮业专家、娱乐经理、拉面店主、食客和食品史学者的采访,清晰再现了日本饮食文化的演变脉络。而享有日本饮食帝国霸主之位的拉面,其发展过程几乎见证了日本各个时期的重大社会变革 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 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漫长的拉面史,同时也呈现了吊诡有趣的日本烹饪史和社会史。
该书对了解越南,推进越南历史与文化研究,把握其民族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深化中越人民传统友谊,拓展中越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具有很好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同时,搞清中越文化中的“渊源”与“流变”问题,是改善和引领中越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具有不容忽略的学信价值。
《西日本时间》讲述的是常态的日本,京都、奈良、神户等静静地伫立,寺庙神社、建筑格局、民间仪式、社区布局等虽历经千载却似乎从未改变。京都红叶、岚山古寺、飞鸟大佛、宇治时间以及西日本的海与山,片片风景慢慢绽开,我们看到了这块交织着古典与现代的日常人事似乎正在从历史中苏醒过来。
《枕草子》是一本文学散文随笔集,大约成书于1001年。作者在宫廷任职期间所见所闻甚多,全书有三百余篇,分为类聚、日记、随想三大内容。 类聚是罗列生活中不同性质与类别的事物,如 山 、 海 、 扫兴的事 、 高雅的东西 ,涉及地理风貌、草木花鸟、内心情感、生活乐趣等等,非常丰富地体现出作者细腻的观察和审美趣味。 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宫中的生活,其中有反映她与皇后藤原定子感情深笃的经历,以及她在宫中生活的片断,这部分内容深映古典风貌,可从中了解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的生活状态和品味素养。 随想则是对自然与人生的随感,尤其可见作者明快、自由的生活态度。
像日本人那样对“我们是谁”的问题高度关注的民族在世界上实属罕见。日本有各种各样回答“日本人是什么”的所谓日本人论,每逢社会重要转折关头,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日本人论盛行。杨劲松君在北京大学读博期间确定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他从浩瀚的文献中仔细淘涤,精心择取、辨析,终于写成了博士论文:《“日本人论”的嬗变:近现代日本文化认同的建构轨迹》。该论文在答辩过程中就受到了专家的好评。这次,他将论文加以修改和补充,冠以《日本文化认同的建构历程一一近现代日本人论研究》之名正式出版了。此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日本人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读者可从中看到日本人论的详细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代的主要日本人论的特点。据我所知,这是目前中国人在日本人论研究方面系统、下工夫*的一部论著。对一部学术著作好的评价是看能
很多人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不喜欢日本的人,到了东京之后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呢?是啊,为什么喜欢东京?喜欢东京的什么7看了这本书,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穆知、赵斌玮编写的《我还是喜欢东京(带你感受城市细节)》主体分两部分, 部分由800多张细节图片及相应配文构成,分为垃圾分类、残疾人和母婴关怀、超市购物、洗手间、城市生活、道路交通、微笑服务、医院看病、责任制、图书馆、公共安全、料理文化、人性化设计共13个主题,全面丰富地展示了东京这座城市让人感觉温暖和便利的各种细节。第二部分“在日华人大家谈”,邀请了在 有影响力的在日华人作家,李长声、蒋丰、姜建强、莫邦富、张石、刘拧、唐辛子、亦夫、万景路等,以专栏文章的形式分享了他们对于东京这座城市细节的感受。 本书图文并茂,视角独特,形式新
《蒙古旅行》是在鸟居龙藏先生的向导下,所记范围从东、西戈壁沙漠间的兴安岭到西拉木伦河流域,向北有外蒙古的喀尔喀,南到内蒙古的赤峰地区。根据鸟居龙藏本人的自序,调查的结果有测量途中人口的体质人类学数据,语言的记载,俚歌、童谣等的搜集以及遗迹、遗物的考古学调查。其中,考古学调查包括西拉沐沦河、英金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石镞、石斧等遗物,鲜卑、乌丸以及辽国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遗迹。这是一次较为久远的旅行,岁月洗练了当时的辛苦,我们去看一段尘封的记录。
19世纪末,为打开“隐士之国”朝鲜的大门,欧美列强轮番侵扰,主政的大院君坚决攘夷,拒绝通商传教,树立斥和碑,告诫子民“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 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先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此后,朝鲜陆续与欧美列强及清国签订条约,朝鲜半岛沦为各国势力的角逐场:日本计划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陆;清国希望维持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将朝鲜作为抵御侵略的防波堤;美国希望打开朝鲜国门,获取贸易利益;俄国希望在朝鲜扶植势力,牵制日、美、英三国…… 在各国势力面前,小国朝鲜的命运如风前灯火。为了延续国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鲜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陈小眉在《西方主义》一书的撰写中,表现出一份多重意义上对多重的文化霸权和中心主义的反省和警惕:它既表现为对自己身为域外,准确地说是美国学院知识分子所可能陷入的分享西方文化霸权之危险的警惕,同时是对反抗欧洲中心霸权却因此成就了别一种文化中心主义表述的警醒。在对七八十年代之交、乃至8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现实的深入分析中,她同时关注中国“精英知识分子”是否传达了底层民众的意愿。于是,《西方主义》一书或在不期然间成为一份新时期知识分子表述及其角色的检视和反省。对形形色色的文化霸权的警惕,对本土文化经验与现实的优先关注,对间或为知识分子话语所呈现并遮蔽的底层民众所投注的目光,使得《西方主义》一书,在笔者视域中,成为了另一层面上饶有兴味的例证。
新鲜美味的寿司,却是为了延长食物保存期的产物?热火朝天的中国“爆买族”,其鼻祖却是日本人?闲在家的家庭主妇,在日本居然也是一种正规职业?一说起日本,你或许会想到“樱花”“武士”“富士山”……然而,因为生活环境与社会习俗的不同,日本还有太多的文化元素不为我们所知,或是与我们的想象“相隔甚远”。《日本文化99元素(日汉对照有声版)》是一本可以带走的日本文化库。由日本作家白幡洋三郎为你精心准备的日本“文化大餐”。通过日本特有元素,让你品味原汁原味的岛国风情,感受传统思维的颠覆性转变。
作者从近年的日语流行语中筛SHOU*选出在反映日本经济与社会变迁方面较具代表性的词汇40个,以实证为基础,通过翔实的资料和有力的论据,对这些流行语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本书稿以全球化、全球在地化等理论为基本理论构架,以实地研究、深度访谈和文献法为基本手段,围绕中国曲阜祭孔、韩国江陵端午祭和日本东海及周边地区神社祭礼,在整体把握全球化时代的传统文化项目的发展,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状况的影响以及中日韩三国在传统文化的应对方面,在对全球化背景东亚三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现象展开探讨的同时,也就东亚各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和谐共生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