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无知总是超出自己的想象。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我们学会了生火,创建了民主制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让基因对号入座……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犯错大王,时常做出愚蠢的行为,大多数人甚至连马桶的基本工作原理都弄不清楚。我们何以知之甚少却成就颇高? 《知识的错觉》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
如果不是亲临地狱,谁又能画得出地狱的光景呢? 《地狱变》讲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良秀,为了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不惜残忍地牺牲自己的女儿,完成了一幅震惊世人的 地狱变 屏风的故事。透过画师良秀的人间悲剧,洞悉人性深层的丑恶与黑暗,表现了 为艺术的艺术 的孤独者的人生悲歌,尽显芥川文学的孤独内核与死亡狂想。全书收录《地狱变》《蛛丝》《竹林中》等8篇芥川龙之介才华横溢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期的代表作品,带读者领略贪嗔痴失控的人间炼狱,于无明业火中拷问自己的真心。 每个从人间踏进地狱之门的人,作恶时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执着即地狱,他人即地狱,人间即地狱。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深刻考察了庆阳先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历史渊源,其观点主要集中在:庆阳先周时期积淀形成的以早期农耕文明、礼乐制度、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先周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囊括了哲学、经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涉及范围之广在文化研究史上极为少见,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儒家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本书中,作者揭示了20世纪英国文化明晰的历史,那是被妖魔化了的“美国时代”,在作者的论述中,英国对美国化的担忧似乎是无处不在的。这与“二战”后其失去帝国的担忧紧密地或者说隐秘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从英国到英国特性的崩塌,从帝国自信到自豪于当地风俗和民族传统的转变”。由于失去了对其帝国的控制,而且注定要从大不列颠缩小为一个不太大的、怀旧的“快乐英国”,所以英国开始回应性地将美国流行娱乐形式下的帝国主义鉴定为作者所称的“美式娱乐帝国”。因此,英国人经常提及的担心是“英部正被美国电影殖民化”——或者更糟糕的一点——英国自己的殖民地正在被美国“有声电影”重新殖民。
若干年前,英国小说大家狄更斯的孙女、多产作家蒙妮嘉·狄更斯在她的一篇题为《轮到我泡茶》的精致小文中畅然写道:“数以干杯计的锡兰茶使报馆充满活力。”这句颇有镜头感的话令我着迷。 若干年后,我的一位专长于英国文化的女友把她多年的旅英文字集结成册,并毫不犹豫地为书取名为《庄园与下午茶》,大有不这样取名就不足以彰显英国文化的劲头,而且在她的开篇这样不容置疑地写道:“真正的英国人怎么生活?答案是,住在乡下,一杯接一杯地喝茶。”这种设问根本容不得别人多想,因为答案脚跟脚地就有了。 一时间“庄园”与“下午茶”这两处英国文化符号便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又让我出了一阵子神儿。写这本书的就是我的好友李孟苏。 再过了若干年,2010年初冬的一个上午,孟苏打电话给我,说是她的第二本文字集即将由三联出版社
本书以饮食作为主题来描写日本历史,书中以日本岛在地理上的形成历史讲起,来阐述自古以来的日本本土食材,进而在大陆文化——中国大陆(唐朝)影响下的日本饮食发生的变化:筷子的引进、游牧民族的吃食开始登上餐桌、砂糖和蚕豆的传入以及从鱼酱到味增汤的转变等。之后,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中东人、荷兰人等带来的新的饮食都丰富了日本的饮食结构。到了江户时代,日本本土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又促进了日本饮食的多样性。在近代全球化的今天,日本的饮食也开始出现如:咖喱饭、汉堡、香肠、饺子、色拉和生菜这些新的饮食变化。这些饮食更新背后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值得我们去认识和思考。
现代世界的形成过程中若干西方大国的崛起并不 孤立,它们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东方文化的有意无意、 主动被动的贡献。这其中不着文化一经济一政治 层面环环相扣、密切关联的一面,也有着对异文化主 要国别的资鉴背景,后者有时甚至举足轻重。苏东解 体、冷战结束以来,跨国资本主义逐渐席卷全球,亨 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作为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 工具甚嚣尘上,具有古老文明的东方国家不断成为西 方霸权的热点、焦点,以致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 面临消解的危险。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为东方文 学及文化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不同凡响的借 鉴意义。穆宏燕主编的《东方学刊(2014)》旨在通过 对东方国家文学及文化的创新性研究,探讨东西文化 互动机制,考察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东方民族在价值观 、审美取向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从而为同在
《非洲研究(2011年卷总卷)》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的专门以非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刊物,现每年出版二卷。本卷为创刊号,发刊词阐释了本刊的宗旨与追求,所设“中非关系”、“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非洲历史文化与教育”、“非洲经济与发展”、“书评”及“大使访谈”等栏目,刊布外学者、外交官之成果及思想智慧。本刊秉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之治学理念,搭建交流平台,汇粹学术精华,以求推动中国非洲研究事业之进步。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指正。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一书,在关注到白璧德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间所存在着的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对白璧德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汉学历史语境中的地位与意义、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等进行了 的阐述,并对 学术界一直很少直接涉及的白璧德的人文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对白璧德主要著作的读解,予以了提纲挈领式的揭示说明。不仅如此,本书还对陈寅恪、汤用彤等与白璧德思想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解释发阐,而且,对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白璧德的人文批评之间的关联以及现代中国保守主义或者人文主义批评与白璧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契合,作了历史性的勾勒与理论上的阐明。
当前有关唐调吟诵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唐调传承的专题研究尚显不足,主要缘于唐调传承过程中,确有师承且均有吟诵录音传世的人实属罕见。王蘧常先生(1900—1989)与唐文治先生(1865—1954)有着极为独特的师承关系,但之前从未有过蘧常先生的唐调吟诵资料面世,本书获家属授权,*次发布王蘧常先生吟诵的录音及读文法分析,从而让这份珍贵的学术资料得以整理和流传。 本书主体有两部分:一是以王蘧常先生为代表的无锡国专(沪校)三代师生的唐调吟诵示范(30个音频)及文字资料;二是编者从唐调吟诵研究者的角度,特设“读文法解析”栏目,对书中的吟诵篇目进行吟诵方法解析。
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学者普遍重视金石资料的搜集整理,并自觉地使之与文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自宋代以来,唐代石刻碑志即受到金石学家的重视,加之其在中国古代金石资料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清代学者在搜辑、汇编、著录唐代金石资料的同时,还利用金石文字考经证史,出现了《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等研究专著,还涌现了大量利用金石证史方法考补两《唐书》,研究唐代地理、寺院等问题以及考补《长安志》的成果。 清代学者在整理和总结唐代文学文献方面的成就绝不亚于其对两《唐书》的整理和总结,一方面汇辑、编纂或选编唐人总集,一方面整理和笺注唐人别集,而在整理和笺注唐人别集的过程中,又呈现出集大成特征和史学化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