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本书收录了两岸*代表性的客家问题研究者的文章20篇。这些文章均为*近十年的成果,能够代表目前海峡两岸客家研究的前沿水平。这些文章大都不囿于某一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而希望从某一方面、某一主题展开较为宏观性的讨论,因而对于开展海峡两岸客家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导论性意义,对于计划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以及初涉这一领域的其他专业研究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多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试。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通过此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上)述及中亚的王朝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第四卷(下)则涉足这一广大地区各族人民的
作者俞力为上海世博局新闻宣传部助理部长,2005年曾参与由中国贸促会组织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运作等工作。他以一个展览策划人的视角,通过图像、文字记录和分析了爱知世博会的形态构成,主办国的规划设计、展览活动、展事服务,参展国、参展国际组织等的展示内容与形式,以及它们在爱知世博会上共同演绎的“自然的睿智”主题。 本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直观的爱知世博会印象,也提供了当今世界*的展览创意范例。
本书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題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呈现出与中国同时崛起的态势,文化软实力亦非同凡响,在信息技术领域成为超级大国,一个重要的秘密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印度文明绵延不绝,一直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本书是“世界文明大系”之《印度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著名学者历时多年编纂而成。它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印度文明,使我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如何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