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本书收录了两岸*代表性的客家问题研究者的文章20篇。这些文章均为*近十年的成果,能够代表目前海峡两岸客家研究的前沿水平。这些文章大都不囿于某一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而希望从某一方面、某一主题展开较为宏观性的讨论,因而对于开展海峡两岸客家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导论性意义,对于计划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者以及初涉这一领域的其他专业研究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道德的萌芽。那时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去征服严酷的大自然,为了生存,终日与大自然和野兽作斗争,无暇顾及其他,此时的意识尚属“纯粹畜群的意识”,与人的本能还未完全分开。婚姻形式主要是原始杂交和血缘群婚。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和关于人类、民族来源的神话,其中尤其是关于兄妹成婚、姐弟成婚、母子成婚、父女成婚的神话,便是这种群居共处、血缘婚配道德观念的反映。人际关系完全处于天然的自发状态,但每个人又天然地服从集体的需要,自发地与集体融为一体。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
多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试。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通过此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是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四卷(上)述及中亚的王朝史、政治史和军事史。第四卷(下)则涉足这一广大地区各族人民的
本书立足于客家乡村的普通农妇,通过文献和口述建构她们的身份,从世俗与信仰两方面来探讨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从多维角度,如家庭、经济、民俗、信仰、人生阶段等来探讨客家妇女的地位与文化生活,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客家妇女的文化形象。全书的研究利用田野调查获得碑记、族谱、经书、科仪本等*手的民间文献与口述访谈资料,提供的资料很有成色。且描述细微,分析周到,克服了许多研究不够深入、曲解资料、割裂名称与语境关联等的局限。
本书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題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