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话说内蒙古》是展现我区文化厚重、经济繁荣的经典集成,将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典型例证和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将成为代表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出版目前重要标志性成果,体现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并成为我国各民族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 的历史见证。它将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它的出版不仅可以填补我区历史旅游文化图书出版领域的空白,而且对我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促进文化交流和通融,加强民族团结和推动蒙古族社会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本书选取广府地区历史上具有代表性、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人才及其主要事迹,如康有为、梁启超、陈白沙等人物,探究广府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及其对当代影响。
作者以粗犷的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了自己多年来关注环保,赴青藏高原考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源头的经历,详细记录了考察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巍峨景观形成的机理、景观美学的价值、开发保护的建议等,并将这片雪域大地中大江、大河、雪山、冰川等绮丽壮阔的自然风貌和扎陵湖、鄂陵湖、文成公主入藏故事等神秘动人的人文风貌真实地展现在广大的读者面前,全景式地再现了三江源地理之美和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 源 生态和 源 文化。
展读此书,武汉历史前进的脚步,宛如在画面之间穿行;文明演进的脉络,仿佛在字里行间延伸。历史建筑、工业遗址、革命旧址、名家故居、风貌街区,无不向每位读者传递着悠远凝重的城市历史,诠释着绚丽多彩的武汉文化。 该书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融历史性、指导性、权威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对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盘点,历史文化风貌的一次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一次梳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徽州工匠这一视角入手,选取徽州历代众多能工巧匠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李廷珪、程君房、汪复庆等古代名匠和周美洪、王金生、方新中等当代非遗传承人,将他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故事生动地展现给广大读者,深入挖掘徽州 工匠精神 的源头、发展历程、所获成就和当代境遇,对人们进一步了解徽州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自豪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岭南文化的风貌和精髓。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做到阐述对象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我们希望这30种图书能够成为介绍和宣传岭南文化的名片,为岭南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再次腾飞提供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 本书系曾获批为2009年度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资助项目。
这是作者创作的一部散文作品,属 源文化 系列图书中的一本,由14篇短文组成,文字质朴,情感真挚,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历时一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配以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百科全书式地书写了冻土变化的知识。与此同时,本书并非纯粹写生态,其中还寄托了人文与历史的思考,所以它既是一部具有经典品质的生态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高水准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作者极高的精神境界与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读来使人备受感动,引发思考。
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一个旅游者寻觅、发现的目光,以文化大散文的表述方式,唯美诗意的笔触,独特的心灵感悟,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江源地区的藏式建筑艺术,其中富含特色的部分包括果洛州班玛县的碉楼,通天河畔的古村落,主要的藏传佛教寺院等。书中大量配图由著名摄影师采用独特角度拍摄,让读者在领略到江源地区藏式建筑独特风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文化及生态观念,这是一本具有较高思想性、文学性和出版价值的散文集。
通过介绍粤北历史地理概况、粤北古道的历史发展状况,阐述粤北古道与客家移民、少数民族的迁徙、商贸、宗教传播、书院、古村落文化等之间的历史联系,揭示了粤北古道的历史功能与现实价值,以及粤北古道的文化特质。全书史料宏富,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读者从中可以全面了解粤北古道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对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起到的重要的载体与沟通作用。
《玉泉山静明园》是西山文脉影像 三山五园 中的一册,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山中奇岩幽洞,流泉活水,元、明以来就是京郊有名的风景游览地。玉泉山最早的建筑是金章宗时期修建的玉泉山行宫,又名芙蓉殿。清康熙年间对原有玉泉山行宫翻修扩建,将原先 澄心园 改名为 静明园 。本书从历史、建筑、艺文、遗址、传说等方面介绍了玉泉山静明园的情况。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造园艺术的精巧绝伦,更阐述了玉泉山静明园在建筑保护、文化传承、生态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本书是《杭州全书 运河(河道)丛书》之一。本书是以社区为载体,反映杭州主城区河道文化的时空变迁,挖掘社区的河道文化,提升社区居民的 河道记忆 ,以河道文化为纽带,增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并倡导以自己的力量来保护河道环境、传承河道文化,保护杭州的历史文脉。
台北故宫是纪录片《台北故宫》总导演周兵创作的一部讲述台北故宫文物变迁、国宝故事的作品。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探访,对当时参与的人物的采访,为大众还原出1931年至1965年故宫国宝迁移的历史过程。另外,作者还采访了多位文物和美学专家,如中国陶瓷学界的泰斗耿宝昌先生,北京故宫陶瓷专业研究员吕成龙先生、王建华女士,著名美学家蒋勋先生等,以此保证作品的专业性。 本书不仅仅记录那一件件国宝的运离、迁转、颠沛,展示它们曾经的传奇和现在的精彩,而且要讲述一些震荡中国人心灵和情感的故事,更要表达一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某种情感,某些可以拨动起来的心结,某些你不得不面对的真相。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是安徽的四大文化圈之一。淮河文化因基本上均在安徽淮河两岸,作为区域文化,是炎黄子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稿共分六章,介绍了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婚姻、服饰、丧葬、民间信仰和节庆等方面。本书稿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普及淮河流域文化的权威读本。
《三科辑要》由《婴科辑要》、《痘科辑要》和《妇科辑要》三书集合而成,成书年代不详,但应在《医碥》成书之后。《三科辑要》的各纲目,先简述理论,然后分证细讲,后汇集前面所用方剂。如在《妇科辑要》诸方门中载方119首,附于正文之后。所载方剂基本按照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方剂中所列药物之后大多均标有炮炙方法及用量,但亦有小部分仅有药名而已。凡用作汤剂者大多注有服法及注意事项,其他如散剂、丸剂、膏剂等剂型,则往往有详细的制作说明,便于查找运用。其内容相对简明易懂,所列每一证下有论有方,深入浅出、繁简有序,论后即述方治,临证索方,简便易行,且多参以何梦瑶本人或引用的临床经验和观点,可以满足当时社会所需,故多次被翻印,有利于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实用。
本丛书收集整理了广泛流传于我国回族聚居密集地的民间传说故事。一组组有关回族的创世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以及回族风物传说、回族机智人物、爱情传说、生活风情和回族民间动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表述真切感人,故事主题单纯素朴,体现了回族穆斯林群众理求真、意求善、性求美、身求洁、心求圣的高尚追求和美好心灵。
《“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江流石不转:三江两岸历史遗存》围绕“山秀、水清、城美、景致”的目标,在“三江两岸”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以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开展“二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杭州的重要载体,是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和“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保证。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根据市领导意见,市政协文史委邀请市有关部门和沿线地区相关单位,对“三江两岸”沿线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和整理,编写了洋洋数百万言的《“三江两岸”文化集粹丛书》。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