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南方日报潮州记者站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适度结合当下热点,对潮州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后所作的观察和报道。全书辑录31篇文章,主要关注大众对潮州文化最关心、最好奇的问题,分 文脉 地标 英贤 艺韵 四章,分别介绍潮州的文化源流、名胜古迹、文化名人和革命志士、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等。 本书特色在于对大量史料进行了 南方角度 的 深加工 ,使试图了解潮州文化的读者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为潮州文化的呈现提供了更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途径,为大众打开了解潮州文化的重要窗口,为文史专家、潮学学者打造了研究成果与大众接轨的平台,使潮州文化相关研究能够通过媒体笔法以更为亲和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为江西鼓与呼》一书创造性地总结了江西文化 万千百十 和江西旅游资源的 3461 密码。全书共分为13个章节,分别从红色旅游、特色市县、优质景区、江西人物、赣菜美食等多个方面介绍江西旅游和文化特色,并结合江西当前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因素,以及作者本人实地调研情况,为 江西风景独好 品牌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本书是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 研究编《江苏地方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由卢海鸣、曹劲松主编。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断代史的形式,展现了从远古时代到民国时期南京地方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总体特征;下编以专题史的形式,论述了南京文学、书法、绘画、教育、宗教、科技、民俗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和突出成就,是一部全面反映南京地方文化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的力作,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文化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南京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别于 京派 文化的古典和 海派 文化的浪漫, 也有别于长安文化的雄浑、广府文化的务实和天府文化的乐观,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时代特点的特质。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万寿宫文化、江右商帮两者的纵深解读,基本厘清了两者各自的发展脉络,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阐释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辩证地分析了两者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客观论述了两者融合所孕育的江右商帮精神。同时认为正是两者的融合孕育了江右商帮精神。当代赣商正是江右商帮精神传承与弘扬的践行者。主要内容分为六章:万寿宫文化的起源与内涵、江右商帮的形成与特征、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的融合、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的历史贡献、江右商帮的衰退与万寿宫文化的局限、当代赣商的崛起与江右商帮精神传承。
十三行 活动所形成的街区、曾是 中国*商埠 所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清帝国的广州一个经济 增长极 ,对此后长期的城市建设给予了 正能量 作用。今天,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千年商都、世界名城 广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文化商贸寻根旅游的一笔巨大的空间环境资源。
顺德是著名侨乡,祖籍顺德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久远,他们虽远离故土,但为祖国抗战和顺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以时间为序,通过系统梳理顺德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的发展历史,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及其代表人物对祖国及顺德发展的赤诚奉献。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较全面地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及顺德这片土地影响下的顺德人在世界各地的奋斗历程,而且能进一步理解祖国与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同气连枝、守望相助的同胞情谊及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精神内涵。
《大连历史街区与建筑》侧重于从城市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大连城市建设早期的一些主要历史街区与建筑,以详实的手档案资料、真实生动的故事,寓理于文、点面结合的叙述,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笔法,再现大连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形成与发展,是一部关于大连城市建设历史的珍贵资料,记录了光阴流转,讲述了时代变迁,为关心和热爱大连城市的人们提供一部韵味十足的文化 大餐 的同时,揭示城市成长的规律,探求城市未来之路。
苏东坡一生之中曾九次来到宜兴,宜兴留下了他无数的足迹,他也为宜兴留下了许多名句,还留下了名帖《橘颂帖》和《阳羡帖》,可见他对宜兴爱的深厚。宜兴历来崇文厚德、耕读传家,是著名的院士之乡、教授之乡、书画之乡。九百多年过去了,宜兴人从来没有忘记过苏东坡。本书想将苏东坡与宜兴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了解为何苏东坡如此眷恋宜兴。本书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为四个篇章,把每个季节宜兴独有的元素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展示,苏东坡诗句中曾写过的用原句引出,苏东坡未曾看到的通过卡通形象 宜?欣 充当导游,将目前的发展、建设告诉宜兴人眷恋的东坡先生,也将 强富美高 的新宜兴推荐给更多人。
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它的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乌龙茶和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武夷山茶文化在国际茶业的发展目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已获得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重量的非遗传人就有18人。本书坚持“以茶为根、以文化为体、以生活为用”的理念,以武夷山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为报道中心,辐射周边有特点的小产区,探明其山、水、土壤、微气候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重点挖掘这片土地上真实、动人的故事。
岭南祠、庙建筑不仅形制同构,而且都是岭南建筑的精华代表,全面、清晰地保存了岭南建筑的特色和演变历史。本书介绍了岭南祠庙中的19个代表作品,从环境、总体型制、单体型制、结构型制、装饰型制几个方面阐述了岭南祠庙建筑型制,并深刻解读了岭南祠庙建筑宗族集权、因地制宜、慎终追远、开放多元、彰显富贵等人文特点。全书图文并茂,并有精美手绘插画和测绘图,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岭南祠庙艺术形象。本书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建筑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科普书籍供对岭南建筑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定类,专名定位。同时,地名也是社会的产物,其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且明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对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指示作用。推动区域地名研究可以透视地区开发进程、人类活动轨迹和地理环境变迁,彰显地区人类对所在区域的认识活动和历程,并为新时期地名命名提供指引。本书是广东地名研究的拓荒之作,其在广东地理环境认知基础上,根据该地区地名的历时性特征,从类别、区域分异等层面展现广东地名景观既可悟又可视的景观表征。本书的相关研究对国家新时期地名命名和地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作者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观模式,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与日常行为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景观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与此同时,作者尝试揭示人类理想的景观及其深层含义,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作者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并揭示其背后的意义。本书对于发展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关照作用。
本书是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本书主要阐述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比如,河洛文化乃是客家文化的源头,对客家文化内容的详细性有着较为全面的介绍,包括客家民俗、客家生活方式、客家的居住特点等,从而对客家精神有着较好的提炼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