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注重“长时段”“全域性”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从政区建置、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湘鄂山区作为两湖地域中特殊区域的形成与特征。同时,探索分析为湘鄂山区治理而建置的以宋代寨堡、明代卫所、清代汛塘为核心的基层军事体系(“三大军事体系”)在区域内的发展演变及分布。以“三大军事体系”建置的具体分布变化,反映湘鄂山区对于由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的军事保障与历代王朝在两湖地区的治理重心从整个湘鄂山区到湘西武陵山区(“湘西苗疆”)的转变过程与结果。深化历史地理学中“界域”(过渡地带)理论,提出并确定湘鄂山区与两湖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之间的“界域”,提出此“界域”是历史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与中部汉族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民族交往交流 为频繁、交融 为深刻的地带,在中华民族
本书是南方日报潮州记者站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适度结合当下热点,对潮州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后所作的观察和报道。全书辑录31篇文章,主要关注大众对潮州文化最关心、优选奇的问题,分“文脉”“地标”“英贤”
本书是中国食学研究的 本学术著作,著者是著作等身、卓有学界影响的饮食文化与食学研究开拓人。著者历40余年专业教学与研究,秉持食学思维、努力学科建构,日积月累,屡屡删正,终成书稿。本书主旨在对食生产与食生活的历史透析进而阐释中华民族食文化的思想路径,基于食事解读食思,思考剥茧抽丝缜密深刻、烛幽发覆见识独到,章节标的观点多为创见。本书对中华传统食学理论支点“八理”的概括高屋建瓴,举凡菜谱学、餐桌定律、宴会情结、规范执筷、吃相食育、孔子食道、袁枚食学、饮食文化场等诸多题目的论述, 是入胜深思,富有启示意义。尤其是经著者设定或重新界定的300多个专业术语,对食学科建构的完善与研究的深化,会有 积极的意义。
武夷山是万里茶道的起点,它的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乌龙茶和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武夷山茶文化在国际茶业的发展目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已获得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重量的非遗传人就有18人。本书坚持“以茶为根、以文化为体、以生活为用”的理念,以武夷山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为报道中心,辐射周边有特点的小产区,探明其山、水、土壤、微气候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重点挖掘这片土地上真实、动人的故事。
......
本书旨在全面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图景。通过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以及个案文本的深度诠释,深入剖析现阶段中国社会大众在目常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文化样式、信息传播、家国观念、民族 认同、消费方式等维度上的现状及其时代变迁,以揭示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民族史研究经历了从基于民族客观特征论基础上的线性溯源式研究到主张民族是主观、流动的范畴的“边缘研究”的范式转移,具有深厚传统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也面临“被解构”的挑战。本书的5篇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在传统史料的基础上扩展了对图册、口述、档案以及少数民族文献的使用,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西南民族及其社会历史进行研究,一方面延续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西南传统,以史料的收集与阐释为基础,以民族、区域和 的关系为研究的核心,但同时也不断扩展历史的视角,开拓新的史料来源,提出新的问题,丰富历史的分析与阐释。“横看成岭侧成峰,左右高低各不同”,展示了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多种可能。
本书广泛收录宁波地区民歌乐谱及歌词,许多曲目是编者亲自走访当地住民进行录音所得,极具地域特色,非常珍贵。乐谱为简谱,并注明歌曲原唱及整理人,且除了完整记录歌曲外,还加了部分歌曲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