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了21世纪,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提高文化的创新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形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正是提升广东文化形象之举。在这一重要历史契机下,整理、挖掘、打造岭南文化名片,就显得尤为紧迫。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片,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需要,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需要,是塑造文化形象力的需要,对于提升广东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及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厚重磅礴,精神大度从容。进入新时代,广州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奋力谱写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 新篇章。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品格,这是历史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文湾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读懂广州,乃至读懂粤港澳大湾区、读懂中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通过历代名家的篇章,向读者娓娓解读广州的辉煌历史。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围绕广州城市历史脉络,按照诗词、散文、小说、杂记四种体裁收录不同年代的名家名作。所选作品均以广州为背景,彰显历史、经济、民俗等
1. 名家日记书信 新发现戏剧家、翻译家、藏书家宋春舫致报人、新闻学家戈公振信札共七封,极为罕见;作家、西洋艺术史和音乐史研究家的傅彦长日记今再续新篇,使现存的傅彦长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完璧;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日记连续刊载,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社会业态的宝贵资料;出版家、作家、填词家陈蝶衣跌宕半生,新见赴港的陈蝶衣五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深蕴对膝下儿女的牵挂和思念,读来怅然。 2. 名家话题与人物丛谈 由作家巴金书信为线索,交代了巴金早年的文学创作轨迹;作者回忆早年跟随海派画家唐云学习绘画,分享了先生的一些不为人知轶闻趣事;家喻户晓的《今宵多珍重》出自凤三之手,他被黄霑誉为 中词西曲的高手 ,他到香港后的故事真不少;张爱玲与汪曾祺,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一个 出名趁早 ,一个大器晚成,人生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的文化随笔集,内容斑驳复杂,但着墨精彩,引人入胜。作者秉承学术通俗化、历史生活化的理念,从茶乡安溪 大树下 出发,拓迹闽南及台湾和东南亚等地闽南人族群生活的现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天地、神明、祖先和现实中的人,混居共存、多元和谐,调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当下乡土中国的社会重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不无启迪。
桐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桐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开华编*的《桐城文化八讲》包括“桐城派的源起”、“桐城三祖”、“姚门弟子”、“桐城派的中兴”、“曾门弟子”、“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与新学”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桐城派的发展演变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同时,客观分析桐城派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桐城文化的思想精髓,加大宣传、出版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中西合壁,土洋交汇,集防卫、居住于一体,融世界建筑艺术于一炉。开平碉楼这一中国乡土建巩中的另类,以卓尔不群的态势,鹤立岭南大地,规模庞大,风格各异,见证了几百年海外华侨、华人血泪史。也为中国建筑艺术史增添了乡土风味浓烈的一章。
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广府风》: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引领你走近*能代表岭南文化的广府民俗文化。它经过中原文化哺育,传袭着百越古族遗风,又闪烁着中西文化撞击的火花,开放、务实、又创新兼容。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岁时谣》: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描绘出岭南人独具特色的节气文化。在这里,你可以深深品味在二十四节气的周而复始中,岭南人顺应天时,在岭南这个四季本不分明的地方,活出自己的季节!
五岭以南,素称岭南,岭南文化即岭南地区的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绵长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偏处一隅,岭南文化在秦汉以前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秦汉以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以至近代,域外文化不断传入,西学东渐,岭南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东西方文明的开路先锋,涌现出了如陈白沙、梁廷枏、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时代的佼佼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再一次成为试验田和桥头堡,在全国独领风骚。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潮汕韵》: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引领你走近潮汕民俗文化。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背山靠海的潮汕人与中原人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可以明晓缘何他们宗族观念强,缘何他们勇于冒险和开拓,并精巧灵活,富有竞争意识。
展读此书,武汉历史前进的脚步,宛如在画面之间穿行;文明演进的脉络,仿佛在字里行间延伸。历史建筑、工业遗址、革命旧址、名家故居、风貌街区,无不向每位读者传递着悠远凝重的城市历史,诠释着绚丽多彩的武汉文化。 该书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融历史性、指导性、权威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对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盘点,历史文化风貌的一次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一次梳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在历史人类学的视野下,围绕 什么才是祠堂 这一问题,借助大量的民间文献,如方志、墓志、文集、笔记、族谱、契约和碑刻等,对宋明间的徽州社会做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主要涵盖宋朝徽州地方社会的形成、元朝徽州儒士的谱系、明初徽州人的祖先观念和明中叶徽州祭祀仪式的变化等。
十三行 活动所形成的街区、曾是 中国*商埠 所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清帝国的广州一个经济 增长极 ,对此后长期的城市建设给予了 正能量 作用。今天,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其相关历史地段,既是千年商都、世界名城 广州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开展涉外文化商贸寻根旅游的一笔巨大的空间环境资源。
粤韵漫绘岭南风丛书 以富有传统国画特色的水墨漫画,配以独特书法书写的朗朗上口的歌谣,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认识岭南传统文化。《客家颂》:二十四幅漫画,二十四首歌谣,引领你走近*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生长的客家民俗文化。在这里你可以品味客家人崇文尚简、民风质朴、不求奢华的品格,体验客家人浓厚的乡土情结,强烈的祖先崇拜和深沉凝重的历史意识。
《大连历史街区与建筑》侧重于从城市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介绍了大连城市建设早期的一些主要历史街区与建筑,以详实的手档案资料、真实生动的故事,寓理于文、点面结合的叙述,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笔法,再现大连城市特色历史街区形成与发展,是一部关于大连城市建设历史的珍贵资料,记录了光阴流转,讲述了时代变迁,为关心和热爱大连城市的人们提供一部韵味十足的文化 大餐 的同时,揭示城市成长的规律,探求城市未来之路。
本书以生活化的叙述语言,充分展示了大连社会生活的众生相,说的都是大连老百姓的事儿、身边的事儿,涉及市民吃穿住行、上学就医、休闲娱乐、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内容真实而生动,描述亲切而自然。作者通过一个个生活现象,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城市精神,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话说疍民文化》是《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文化系列中的一本,书中探讨了疍民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分析了疍民以江海为田的生产文化,并从居住、饮食、服饰、方言、信仰与崇拜、婚俗、歌谣等方面开展研究,展示了疍民文化的“亲水”个性。
本书所选录的只是自己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行踪轨迹,而不是全部思想、学术、实践成果。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我已编成《滇云文化探微》文集,不久将同样由云南大学出版社予以出版。也就是说,这部《滇云文化实践录》只是《滇云文化探微》的副本。故而,其中内容驳杂,既有讲话发言、总结汇报、建言建议,又有行程、简报、安排等。它与《滇云文化探微》之间有一定的互补、互证价值,它们加在一起即可作为我在滇两年的全部工作生活实录。理论建树并不重要,拳拳赤子之心若能被故乡的亲人所知见,我就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