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长久以来,提及宋朝,大多数人的印象仍是积贫积弱。然而海外汉学家却对这个 贫弱 的王朝不吝赞词。既然宋代武功远不及汉唐之盛,又缘何能够获得异邦学者的青睐? 在本书中,吴钩以 现代性 为线索,梳爬大量文献,辅以近百幅宋画,用丰富的历史细节复现宋朝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蹴鞠相扑、旅游踏春等日常生活,还是城建拆迁、消防环卫、福利体系等社会建设,抑或技术发展、货币流通、外贸内需强劲等经济表现,乃至于虚君实相、法治制度等政治运作,均反映出宋朝在生活、社会、经济、法政等的昌盛发达。下笔严谨,却不失生动,作者向我们解答宋朝为什么能够被称作 现代的拂晓时辰 。
本书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后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同时,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情绪饱满的笔迹里, 破译 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
曲江池畔,一场场诗意盎然的聚会,再现了唐代名人韩愈、张籍、白居易等的春游情景。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词,让人走入充满诗意的世界。 在李白的人生中,有哪些关键的社交圈与转折点?走仕途还是做学问,他如何取舍? 杜甫一生起起落落,他的朋友圈里都有谁?在青年、中年和晚年的不同阶段,他如何向上社交?文坛巨匠刘禹锡与白居易,两人在扬州的首次相遇,怎样发展成跨越时空的深厚友谊?在遭遇人生低谷时,诗人们如何保持松弛感与进取心,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 生于帝王家,身为皇亲国戚,人生是不是就注定高枕无忧?唐人居然离婚自由?其婚姻观比想象中的更前卫?唐人会延迟退休吗?他们是否担心个人养老问题? 书中不仅展现了唐代名人的成就,更触及他们的情感深处,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立体。
公元8 世纪到10 世纪,唐朝盛极转衰,西域局势动荡不安。在盛唐漫长的身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终葬身海洋的中东船长塔泽纳、败走铁刃城的吐蕃士兵赛格拉顿、远赴漠北的太和公主,一生飘零的妓女莱瑞诗卡 无论是贵族还是民众,都在试图抓住命运的节奏,努力活下去。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命轨迹照亮了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随着历史涌至现在。
作为一种自然物产和药品,冬虫夏草最初开始由藏人不迟于15世纪使用,而后从18世纪起被纳入中药。本书追索冬虫夏草从中国向法国、英国、俄国、日本的传播,考察关于冬虫夏草的中国知识与欧洲新思想之间的张力。这些新思想出现于18、19世纪的欧洲,并最终传播给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医生及其他知识分子群体。作者试图检讨冬虫夏草何以吸引全球如此众多的科学群体,与此同时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欧洲博物学和中国药学发展过程的跨国视角。
17 19世纪,茶与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大国的命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茶而引发的战争,包括中英鸦片战争、次英国侵藏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在内,改变了世界历史,也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塑造。 为何英国、美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 知名茶文化研究者周重林、太俊林从这一问题出发,梳理参考上百种文献资料,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记录、通俗的文笔,还原真实历史,层层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原因。不仅聚焦中英贸易战、中美关系、茶叶话语权、茶文化边疆等议题,同时全景展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茶叶置于宏观的历史语境中,解读晚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深入洞察茶运与国运的纠葛。 《茶叶战争》初版于2012年,广受读者推崇,10年间热销40万册,此次精装纪念版经过全面修订,新增内容数万字。
如果将唐史研究比为一场考试,那么杜甫几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给你看,只不过他的手势和暗号需要解读。 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大都侧重讲述的是杜甫的后半生,前半生却很少有深入考证,造成杜甫人生前三四十年被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 本书是国内少有的聚焦杜甫前半生的史学作品,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盛世历史图景。
本书以文人士大夫的文艺生活为核心,通过描绘宋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村儒的日常生活,展现宋人的神采风韵。作者以宋代各阶层文化人的文艺故事为叙事主线,揭示宋韵文化的审美意涵和生活情趣。特别是选取代宋代文艺生活中的代表性人物作为主角,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轶闻和逸事,将宋韵文化的学术成果以通俗易懂、赏心悦目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作者流畅轻快的语言,配以宋代文化的艺术结晶 绘画、书法及各种文物,将文学性与视觉性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地让读者多方位地感知宋代文艺生活的各种应用场景,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生动的现场感。
腐败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古往今来,无论哪个国家, 哪个时代,都有腐败现象的存在。腐败与王朝兴衰有密切关系,因此, 有腐败就必然有反腐败。自腐败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反腐败的思想 与斗争。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提倡勤政为民,反对腐败,不仅 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谋求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丑恶的腐 败行为深恶痛绝并与其坚决斗争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中国反腐倡廉 的历史,了解古代廉政文化,洞悉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不 仅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也有利于我们今天运用历史智慧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由卜宪群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上、下册)》是了 解、研究中国历史上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一部重要论著,出版后获得了 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但该书
随着香港回归中国,大英帝国这个曾经的 日不落帝国 彻底化为历史的尘埃,但对这个帝国的起源、本质和影响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作者认为驱动帝国的关键因素是等级。英国殖民者试图根据本国等级制度的理想化形象塑造他们统治下的殖民地社会;英国人将鼎盛时期的帝国理解为一种等级制结构,而殖民地社会则是久已存在于英国本土的基于血统、头衔、地位的等级制社会的投射和放大,是一件承载了他们对于等级制的思想感情的华丽装饰品。
本书以《晋书》《资治通鉴》为蓝本,用七个篇幅讲述了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司马炎封王、立鲁钝太子司马衷埋下隐患,贾南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趁此机会,纷纷而起,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十六个国家。 本书详细讲述十六国从兴起到灭亡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两晋在此期间组织的历次北伐战争,最后以元嘉第二次北伐失败、拓跋焘饮马长江结束。此中有 何意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的刘琨,有闻鸡起舞的祖逖,有长天怒吼的武悼天王冉闵。当权者雄心勃勃,怀揣着一统天下的梦想,荼毒着生灵,践踏着土地,直到梦碎。后来者擎起大旗,继续走前人的路 一时之明君,乱世之战神,各自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本书史料考据严谨,文笔生动流畅,适合大众阅读。
从传说的猫妖,到身负重任的 驱鼠大将 ,再到家庭中的 喵星人 ,猫在人类社会中地位的变化,是近现代史的一面镜子。 猫的近现代,是猫终于成为猫的时代。人们不再心怀畏惧,将猫视为妖怪或神明,也不再用忠义等道德准则去评判它们。然而近代化又让人们以 是否有用 去衡量它们,大肆饲养与大肆捕杀反复上演。直到20世纪中后期,猫终于开始以自身的形象成为人们刻画、消费的对象, 猫热潮 到来。现代社会生活和家庭的空洞化,凸显了猫在陪伴方面的无可取代,猫成为家庭一员。 猫的近现代,是近现代社会的延伸。猫不会说话,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类本质上无法理解猫的幸福,要经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否则就变成一种自我满足。猫的幸福只有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才能实现,人类的幸福也同样如此。
作为大唐王朝最主要的开创者,李世民有诸多可圈可点的非凡经历。十八岁随父起兵,二十六岁平定天下,二十九岁登基成为大唐第二位皇帝。他一生征战无数,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起兵反隋到玄武门之□到开创大唐盛世再到晚年的无可奈何,李世民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开创了任何一个帝王都梦寐以求的时代,同时也演绎了任何一个帝王都不愿演绎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唐初的刀光剑影,走进贞观盛世的兴盛繁荣,走进李世民的内心深处,领略一代帝王的丰富情感和丰功伟绩。
二战中至为艰苦卓绝的大西洋海战,如何被一个棋盘游戏改写?一群以雀鸟为代号的平凡女性,怎样逆转在德国U艇 群狼 猛攻之下濒临溃败的英国国运?盟军胜利背后的战术设计者,为何被长久遗忘? 本书讲述英国皇家海军女子服务队的故事。在位于利物浦的绝密作战室里,一群年轻女兵在一名退役军官的带领下,利用巨幅地图、木制棋子、粉笔和橡皮筋,以一场场游戏模拟英军舰队与德军潜艇的海上战斗,推演制胜战术,最终助力一举击败德国U艇,促成德国战败,深刻影响了历史。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女子服务队在二战中的贡献从未得到公开表彰,被众人所忽略。 作者西蒙 帕金挖掘资料,采集亲历者口述,以宏阔视野、生动文笔、紧张叙事,重现风起云涌的海战现场,还原埋没已久的幕后真相,为战术游戏设计师吉尔伯特 罗伯茨正名,为冲破性别桎梏、
8 13世纪是海上丝绸之路大发展的时期。8世纪后期开始,受国内商业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成熟的海事管理体制的支持下,阿拉伯商人开始了前往中国东南地区的远航。这条航线与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载的 广州通海夷道 基本吻合,并得到考古、文献等多重证据的支持,从中可以见到阿拉伯商人移民社区的存在。 黑石号 商船的货物在中国的运输、集聚,是阿拉伯商人经营海洋贸易的重要案例。抵达中国后,阿拉伯商人长期以广州为聚居地,并扩散至泉州、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11世纪末,阿拉伯商人参与了广州的城市建设,他们所在的蕃坊和附近的街道成为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从11世纪开始,中国商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越来越重要。而根据阿拉伯史料和中国碑铭记载,中国船只在唐后期就已抵达波斯湾。 南海I号 沉船提供了宋商远航的丰富信息,包括船只
马可 波罗、汤若望、泰戈尔、埃德加 斯诺、 萨特、波伏瓦、大江健三郎、切 格瓦拉 、安东尼奥尼 、小泽征尔、皮尔 卡丹、萨马兰奇、斯特恩、卡拉扬、 霍金 不是在最美的时光,而是在一些微妙的历史时刻,他们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中国,在北京或安家,或短游,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对中国来说,他们不仅是过客,还是报信的人,是破冰者,是开启中国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 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有十三位皇帝都安葬在这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陵寝建筑群。其历史文化极为丰富,它像一个储备大量明史知识的万花筒,折射出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它是大明王朝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多姿多彩大明文化最宝贵的结晶。 本书分十五章,讲述与明十三陵有关的建筑、礼制、服饰、文物等,探秘背后隐藏的明代人物命运和政治纷争。明文化的辉煌和灿烂,明十三陵数百年来的沧桑历史,呼之欲出。
如果时光倒转数百年,生活于清代宫廷中的人们如何理解时间?时间在紫禁城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赵琰哲尝试从清代宫廷绘画中寻找答案。这本《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 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是一部关于宫廷绘画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作者以 时间 为线索,以不同主题的清宫绘画作品为研究个案,通过图像分析与文献记载,从中原、西洋、满洲、自我、国家、古今、时空等多个层面,深入探析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绘画作品的图像意义与文化内涵,阐释清宫绘画中的时间表现议题,改变了传统上仅仅将绘画当作空间艺术看待的惯例,将图像深深地置入时间的维度,为之增添了一个多重的、跨文化的和现代性的维度。
《柏杨曰》是《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精华版,是柏杨从72册白话文《资治通鉴》中精选出的862则以 《柏杨曰》 读通鉴,论历史 为名的重新结集。本书体例适宜,作者通过《资治通鉴》中的典型史实,一事一议,史料运用独到,分析角度新颖,读起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 柏杨曰 以示与原著 臣光曰 的不同立场,可以说是《资治通鉴》*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物加上柏杨*精彩的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