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 非常看点1 看*的个性皇帝 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跟着朱元璋学创业/建文帝的失败启示录/嘉靖帝的权力纵横术/文艺青年明武宗/坚持一夫一妻的明孝宗/木工皇帝明熹宗 非常看点2 看奇才辈出的军事英雄 忠良义士之多,令人扼腕叹息。冷眼向敌寇,洒泪为英豪 徐达、常遇春、蓝玉,开国战神谱该怎么排/书生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为什么王阳明会被日本人崇拜/阵法狂魔戚继光/袁崇焕是功臣还是罪人 非常看点3 看流传千古的名臣天团 演绎官场政治、帝王权谋。纵论江山、权术、世道、人心 朱棣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参考《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经明史专家毛佩琦审订推荐,俯瞰三百年明史,看到不一样的大明王朝: 非常看点1 看的个性皇帝 大明国祚276年,历经16帝,没有一个皇帝是相似的套路 跟着朱元璋学创业/建文帝的失败启示录/嘉靖帝的权力纵横术/文艺青年明武宗/坚持一夫一妻的明孝宗/木工皇帝明熹宗 非常看点2 看奇才辈出的军事英雄 忠良义士之多,令人扼腕叹息。冷眼向敌寇,洒泪为英豪 徐达、常遇春、蓝玉,开国战神谱该怎么排/书生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为什么王阳明会被日本人崇拜/阵法狂魔戚继光/袁崇焕是功臣还是罪人 非常看点3 看流传千古的名臣天团 演绎官场政治、帝王权谋。纵论江山、权术、世道、人心 朱棣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士族的崛起与衰落史。从汉代三个顶级士族的崛起之路,到 天街踏尽公卿骨 北方贵族的最后灭亡,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政体起落承接,士族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背后的夺权纷争、家族垄断、世家联姻,是关乎兵权、官制、实业、学术等横跨千年的中国文化史。 国家人文历史 首次以阶层视角探寻史海沉浮,逐步展现世家大族与王朝统治的休戚与共,既有士族独断一方的霸气谋略,也有特权压迫之下的寒门逆袭。历史洪流不断推进,千年格局进程不可逆,士族的潮起潮落绘制出一部史诗级奋斗历程。
本书依托晚清历史背景,描述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曾国荃、魏光焘、曾纪泽、刘锦棠、刘坤一等历史长河中耀眼人物身上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生活细节,深剖湖湘士人的兴起之路,细说他们的逸事趣闻。知识含量丰富,注释考究,史料珍贵!视角独特,故事新鲜,解读新颖,发人深思!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 洞穴奇案 ,书中以中国古代的 管秋阳食人案 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 朝堂辩论 。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 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 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 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的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 精神的历史 里可谓历历在目。 欧洲不只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欧洲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
本项目是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重要论述精神,由金一南将军创作的青少年历史读物《为什么是中国(青少版)》,向青少年阐述中国从百年沧桑至民族复兴的道路。全书以党史国史系统知识的学习为依据,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图文并茂,讲述百年中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人民英雄、革命先烈的事迹,让青少年建立真实且有温度的历史观;突出进取精神 为什么是中国,从筚路蓝缕到脱贫攻坚,从勇敢探索到民族复兴,冲破层层屏障,百年锐意进取 这是向历史的叩问,也是向青少年读者的启示。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 现代 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 根本性议程 或 建制议程 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 特质 。本文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 现代性 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 广开言路 。
本书全方位展现南宋初期激烈的政治、军事、文化震荡,揭示南宋疆域上偏安、政治上独裁、文化上沉滞的形成过程和内在逻辑,叙述的时间段大约自建炎四年(1130)至绍兴十二年(1142)。 建炎四年,金人搜山捡海无功而返,标志着南宋进入实质性的建国期;绍兴十二年,宋金签署和平协议,南宋完成建国进程,完成了国家重构,正式建立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政治体制、军事体制,奠定了基本的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 这是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咀嚼的历史。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屈辱与荣耀,斗争与妥协,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理性的反刍和精神的皈依。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小名寄奴,生当士族门阀专权的东晋晚期,从一名出身寒微的中下级军官起步,终结了百年门阀专权史,开启了南朝历史。 本书是一部涵盖了刘裕一生的战记,包括征讨天师道、击溃桓玄、北伐南燕、西征后秦等战事,同时也涵盖了此前一些他没有亲身参与但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桓温北伐、淝水之战等经典战例。作者依托正史材料及学术研究成果,弥补历史材料之缺失,对战争细节进行叙述与还原,从兵种、兵器、战术、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角度对刘裕平生战事做一番分析与再现,从东晋 南朝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宏观背景下讨论宋武帝刘裕的历史意义及历史局限,并对魏晋时代的历史背景、南北局势进行复原,让读者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为读者拉开了
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是记录中国历代职官制度废置沿革的大型工具书。收录20000多词条,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官制信息的方方面面。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历代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 本书1994年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深受各界好评。随着十多年来史学研究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编委们对古代官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遂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适度增删:增补了若干必须增补的新条目,删除了部分立目不当的词条,补正了部分条理不够清楚或内容有严重缺陷的词条。
客居美国六十余载,华人史学大家许倬云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历史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敏锐视角,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并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 五月花 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长久以来,提及宋朝,大多数人的印象仍是积贫积弱。然而海外汉学家却对这个 贫弱 的王朝不吝赞词。既然宋代武功远不及汉唐之盛,又缘何能够获得异邦学者的青睐? 在本书中,吴钩以 现代性 为线索,梳爬大量文献,辅以近百幅宋画,用丰富的历史细节复现宋朝的方方面面。不论是蹴鞠相扑、旅游踏春等日常生活,还是城建拆迁、消防环卫、福利体系等社会建设,抑或技术发展、货币流通、外贸内需强劲等经济表现,乃至于虚君实相、法治制度等政治运作,均反映出宋朝在生活、社会、经济、法政等的昌盛发达。下笔严谨,却不失生动,作者向我们解答宋朝为什么能够被称作 现代的拂晓时辰 。
北魏皇帝,不仅是华夏帝制国家的皇帝,也是内亚游牧征服集团的可汗,他们的历史活动,是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与新生。北魏的所谓 代都旧制 ,分明就是内亚传统的一部分。 本书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仪式、辽初的权力传承危机、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内徙内亚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继承和坚持某些内亚的文化传统。这些内亚传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史书记录中或遗忘或变形,依稀仿佛,难以辨认,所以清理这些残存的线索就成为一个足以显示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工作。以内亚视角重读历史,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
本书围绕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后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同时,从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人情绪饱满的笔迹里, 破译 其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每个文人身上独特的个性。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朱元璋一生建立及统治明朝七十年间的历史。 朱元璋生于元末乱世之中,父母死于饥荒,他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终于建立起朱姓江山,从一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同时,在朱元璋的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都是一代人杰。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以无穷的精力为明朝设计了一套不同以往的制度规范。
《老照片》第一五七辑共有十六篇文章。 故时风物 有两篇文章,《档案深处的 醴泉 》梳理了自1921年投运以来的企业历史,从中可管窥中国现代企业制度之端倪。 旧事重温 有四篇文章,三篇涉及抗日战争的背景,其中《八路军被服厂的一张合影》通过追溯鲁东南莒县军需被服厂、兵工厂的历史,揭开了一段曲折的抗战史;另一篇讲述知青如何扎根内蒙古的故事。 名人一瞬 有三篇文章,其中《爸爸邓广铭的交游(上)》为我们娓娓道来学者之间交往的种种,颇具可读性。 人与摄影 有一篇文章,介绍了郭建良的几幅人物摄影习作的诞生记。 人生况味 有两篇文章,《潘玉珂,一位不会哭泣的女人》展示了一位隐忍、沉默,甚至 不会哭泣 的女艺术家的医生。 私人相簿 有三篇文章,《我家的百年往事》梳理了一个家族自祖父开始的百年历史,可看作相应时代的缩
曲江池畔,一场场诗意盎然的聚会,再现了唐代名人韩愈、张籍、白居易等的春游情景。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词,让人走入充满诗意的世界。 在李白的人生中,有哪些关键的社交圈与转折点?走仕途还是做学问,他如何取舍? 杜甫一生起起落落,他的朋友圈里都有谁?在青年、中年和晚年的不同阶段,他如何向上社交?文坛巨匠刘禹锡与白居易,两人在扬州的首次相遇,怎样发展成跨越时空的深厚友谊?在遭遇人生低谷时,诗人们如何保持松弛感与进取心,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 生于帝王家,身为皇亲国戚,人生是不是就注定高枕无忧?唐人居然离婚自由?其婚姻观比想象中的更前卫?唐人会延迟退休吗?他们是否担心个人养老问题? 书中不仅展现了唐代名人的成就,更触及他们的情感深处,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立体。
《老照片》第一五八辑共有十六篇文章。 名人一瞬 有三篇文章,分别涉及胡适曾经有过的几次塑像经历、邓广铭晚年的交游、沙孟海拍摄书法纪录片,从中可一窥名人待人处世的方式。 人生况味 有一篇文章,回忆了父亲宋作楠的一生。 人与摄影 有三篇文章,分别谈论英国摄影师汤姆逊拍摄的中国主题照片、北京王府井大街上两家中国照相馆的渊源、摄影师郭建良摄影习作的拍摄过程。 私人相簿 有四篇文章,分别回忆了父亲、母亲、二姨、姨父等亲人,可见平凡人对亲情的忆念。 旧事重温 有两篇文章,分别谈论武昌高师筹建的始末以及银行系统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本辑还有 编读往来 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老照片》给一家人带来的全新阅读体验。
《丝路文明十五讲》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的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间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作者首先总述了文明的起源和特质,其后则以亚历山大东征与张骞凿空、鸠摩罗什译经与法显求法、中西交往中的粟特人、纸张西传与字母东来、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突厥西迁与蒙古征服对欧亚文明的影响等为论题,对丝路文明的历史做出了生动活泼、具体而微的介绍,尤其强调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全书提纲挈领,以丝绸之路总摄欧亚大陆文明的历史,使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变得明晰而浅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