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悠长的历史从何而起? 中华文明如何生根发芽、经久不衰? 中华民族怎样繁衍生息,发展为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 葛剑雄教授近年的数十篇新作,以其深厚史学积淀与独到现实洞察,从承载文明曙光的甲骨、青铜,到孕育无数灿烂文化的黄河、长江,再到影响区域与世界交流的运河与丝绸之路,娓娓道来中华文明的源起与发展。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刻探讨,引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当下,再思中国文化的根基与未来。
腐败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古往今来,无论哪个国家, 哪个时代,都有腐败现象的存在。腐败与王朝兴衰有密切关系,因此, 有腐败就必然有反腐败。自腐败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反腐败的思想 与斗争。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提倡勤政为民,反对腐败,不仅 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谋求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丑恶的腐 败行为深恶痛绝并与其坚决斗争的必然要求。因此,研究中国反腐倡廉 的历史,了解古代廉政文化,洞悉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不 仅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也有利于我们今天运用历史智慧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由卜宪群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上、下册)》是了 解、研究中国历史上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的一部重要论著,出版后获得了 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但该书
读书,应读怎样的书,应怎样读书? 治学,应如何一以贯之,融会精神? 本书的上百篇文章或为序言,或为跋语,凝聚了葛剑雄教授在读书、写作中的深刻见解。这些文字包罗万象,上溯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地理、文化,剖析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同时记录了作者治学生涯中的心路历程与藏书趣事。它们横跨数十年光阴,完整呈现了一位学者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思考。透过这些回忆与感悟,我们得以重新探寻读书、治学的精神与意义。
本书以古人社会生活为范围,内容包括古人衣饰的规制与风尚,古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人口的再生产、死亡、丧葬、迁徙和社会救济,社会结构中人们的群体生活,古人的文化娱乐等。
17 19世纪,茶与中国、英国、美国、印度四个大国的命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茶而引发的战争,包括中英鸦片战争、次英国侵藏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在内,改变了世界历史,也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塑造。 为何英国、美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 知名茶文化研究者周重林、太俊林从这一问题出发,梳理参考上百种文献资料,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记录、通俗的文笔,还原真实历史,层层揭示其背后的深刻原因。不仅聚焦中英贸易战、中美关系、茶叶话语权、茶文化边疆等议题,同时全景展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茶叶置于宏观的历史语境中,解读晚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深入洞察茶运与国运的纠葛。 《茶叶战争》初版于2012年,广受读者推崇,10年间热销40万册,此次精装纪念版经过全面修订,新增内容数万字。
本书是考古学家王仁湘的专题考古札记和文化随笔,分饮食文化(如 古老的烤肉串 勺子 筷子 叉子 美酒金樽:汉代人饮酒的贵族姿 包子与馒头 等篇) 穿戴文化(如 窃国者侯,窃钩者诛 登堂入室的脱鞋之礼 等篇)、信仰文化(如 考古发现中国凤 由玉璧说小器物里的大历史 弄璋弄瓦 等篇)三个部分,从一个个考古文物小物件出发,讲述背后蕴藏的历史细节和文化故事,展示古人日常生活图景,并由之探寻古人的精神世界。书稿图文并茂,文笔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人生活智慧,是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人日常的文化钥匙。
曲江池畔,一场场诗意盎然的聚会,再现了唐代名人韩愈、张籍、白居易等的春游情景。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词,让人走入充满诗意的世界。 在李白的人生中,有哪些关键的社交圈与转折点?走仕途还是做学问,他如何取舍? 杜甫一生起起落落,他的朋友圈里都有谁?在青年、中年和晚年的不同阶段,他如何向上社交?文坛巨匠刘禹锡与白居易,两人在扬州的首次相遇,怎样发展成跨越时空的深厚友谊?在遭遇人生低谷时,诗人们如何保持松弛感与进取心,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 生于帝王家,身为皇亲国戚,人生是不是就注定高枕无忧?唐人居然离婚自由?其婚姻观比想象中的更前卫?唐人会延迟退休吗?他们是否担心个人养老问题? 书中不仅展现了唐代名人的成就,更触及他们的情感深处,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立体。
本书围绕明代朝贡制度与全球贸易的碰撞与较量展开论述,详细讲述明代朝贡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形成过程,以及这个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挑战,审视了大航海时代大背景下,明朝与世界巨大冲突的历史细节。 全书从地缘格局、统治思维和政治制度、民间海外贸易、货币制度、中西方思想启蒙、武器与科技、海寇等内外多方面,全面审视了明朝逐步落后于近代世界的过程。 作者指出,16世纪以来由全球海洋贸易而营建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一直由欧洲国家主导,而在东方,朝贡天下的思维,在明清易代之后,仍被清王朝所坚持固守,直到19世纪,英国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的迷梦,中国被动地纳入到了新的全球体系之下。
该书遴选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体现河南智慧、河南精神尤其是对中华文明特性产生深远影响的河南元素,将其挖掘出来与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民生等紧密结合,并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思想,对其进行现代化解读,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图书共遴选200余个词条,分为民本思想、家国情怀、治国理政、循法而行、守正创新、选贤举能、道法自然、修身养性八个章节,每个词条包括原典展示、注释翻译、河南元素解读、现代化阐释等几个版块。内容丰富不乏创新,十分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家陵寝 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有十三位皇帝都安葬在这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陵寝建筑群。其历史文化极为丰富,它像一个储备大量明史知识的万花筒,折射出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它是大明王朝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多姿多彩大明文化最宝贵的结晶。 本书分十五章,讲述与明十三陵有关的建筑、礼制、服饰、文物等,探秘背后隐藏的明代人物命运和政治纷争。明文化的辉煌和灿烂,明十三陵数百年来的沧桑历史,呼之欲出。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文人尤其是诗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中国文人的大悲喜、大起落,早已缝合进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初、盛、中、晚,每个时期的诗风有着怎样的不同?每个时期的代表诗人,又和波谲云诡的时代大背景产生了怎样的勾联?他们的宦海沉浮和生命意趣,又是如何走进了他们震古烁今的诗行?本书文史结合,勾画出了唐帝国如群星般闪耀的文坛盛况。
文治堂图书。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运河城市发展史。运河城市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岁月沧桑中积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与文明遗产。 该书以运河两岸二十一座重要城市为中心,深入挖掘运河与城市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理其文化资产和生活方式,融合地方志、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生动素材,对运河文化形态及精神价值进行了全面研究,着力阐述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内涵,涉及历史地理、诗歌、文人骚客、古代科技等丰富内容。
这本书是郭建龙“密码三部曲”的第三部。 本书以哲学为视角,详细梳理古代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从西汉讲起,叙述大一统时代到来之后的思想流变。注重讲解哲学发展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哲学如何演化、为什么这么演化,理解政治与哲学互动的奥秘。 中央王朝的政治哲学可以被视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作者在本书中将其分为两个大的周期:一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诞生,直到隋唐的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等。 全书分五部二十章,知识密集,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科学等,参考的史料著作逾百部。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原本晦涩难
本书是考古学家王仁湘的专题考古札记和文化随笔,分饮食文化(如 古老的烤肉串 勺子 筷子 叉子 美酒金樽:汉代人饮酒的贵族姿 包子与馒头 等篇) 穿戴文化(如 窃国者侯,窃钩者诛 登堂入室的脱鞋之礼 等篇)、信仰文化(如 考古发现中国凤 由玉璧说小器物里的大历史 弄璋弄瓦 等篇)三个部分,从一个个考古文物小物件出发,讲述背后蕴藏的历史细节和文化故事,展示古人日常生活图景,并由之探寻古人的精神世界。书稿图文并茂,文笔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古人生活智慧,是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人日常的文化钥匙。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偌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聚焦唐人饮食、休闲冶游、节庆礼俗、精神信仰、文艺生活等五大方面,从一碗粥、一杯酒、一盏茶、一件华服、一次游赏、一阵歌吹、一段乐舞、一幅画、一纸婚约、一场考试等生活场景入手,深入具体而微的方方面面,试图重构出大唐三百年活色生香、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图景,表现了大唐帝国的风
如果时光倒转数百年,生活于清代宫廷中的人们如何理解时间?时间在紫禁城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赵琰哲尝试从清代宫廷绘画中寻找答案。这本《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 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是一部关于宫廷绘画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作者以 时间 为线索,以不同主题的清宫绘画作品为研究个案,通过图像分析与文献记载,从中原、西洋、满洲、自我、国家、古今、时空等多个层面,深入探析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绘画作品的图像意义与文化内涵,阐释清宫绘画中的时间表现议题,改变了传统上仅仅将绘画当作空间艺术看待的惯例,将图像深深地置入时间的维度,为之增添了一个多重的、跨文化的和现代性的维度。
★本书选取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以及重要转折期的83位代表人物,作为探寻从西周初年直至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兴衰起伏、王朝鼎革更替、社会发展变化等深层历史原因的切入点;以每个人物为中心,考诸史乘,详引文献,宏阔而细密地将人物所处的历史画卷徐徐铺开,深度挖掘每一历史现象背后潜藏的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等发展演进、转型变革的要素和动因,分析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 大因果 大本原 ,揭示或忠或奸、或进步或保守等诸多历史人物的 大人格 大情义 及其或成或败的 大智慧 大失策 。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展现唐朝政治格局初建构到后崩塌的过程。从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到年仅十七岁的唐昭宣帝李柷被朱温鸩杀,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走过近三百年的大帝国,经历了傲然定鼎的肇始,四海升平的盛世,硝烟四起的兵乱,风流云散的末日,终成为夹藏在史籍里的风声。这样一个浩大的历史弈局,究竟有多少需要观照的细节?一些已成定论的历史细节,它们又真的那么可信吗? 本书文史结合,叙述过程中引入解析唐诗,展现了大唐帝国巨大的历史弈局、风云变幻及其历史细节。
不鸡血不鸡汤,把精英的变成大众的,严肃的变成好玩的胖乐胖乐ACG爱好者,用漫画陈述历史,解读文化话题。不打鸡血,不喂鸡汤,把精英的都变成大众的,神坛上的都变成世俗的,严肃的都变成好玩的。在乐趣中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这本书是郭建龙“密码三部曲”的一部。 本书以财政为主题,全新梳理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用讲故事的方式,以现代的经济理论来梳理古代中国的财政逻辑,分析历代财政得失,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两千余年的王朝兴衰与财政之间的关系。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以中央王朝财政体系演变的三个周期为划分标准。一周期为秦汉魏晋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官营经济、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周期为北魏北周隋唐两宋时期,以北魏的土地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均田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朝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周期为辽金元明清时期,自元朝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讲起,进而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及其惰性为终。 作者以财政
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 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 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 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 化程度高。 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