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第三部。描写了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川人在罗纶、蒲殿俊、邓孝可等人领导下组织了保路同志会,遭到赵尔丰的血腥镇压之后,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的经过。作品涉及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反映了当时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刻画了黄澜生、黄太太、楚子材、傅隆盛、王文炳、吴凤梧等一大批性格各异的人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不同的生活态度与选择,真实而深刻地折射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成都这座城市广阔的社会生活及历史巨变。
1976年,考古学家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附近的海域打捞上来一艘沉船的残骸,在其中发现了一批明代的瓷器。这些古瓷的故事要追溯到四百年前,当时的荷兰人戴着以北美海狸皮毛制成的帽子,不远万里乘船前往亚洲,用波托西的白银从中国人手中买下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运回欧洲贩卖。其中一艘货船在海战中被击沉,使那批瓷器得以跨越古今,重见天日。同样跨越古今、令历史留驻其中的,还有荷兰的七幅油画与一件瓷盘。在本书中, 汉学家卜正民从这些艺术品的细节切入,以维米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描绘的帽子、银币、烟管等物品及其流通为线索,梳理出17世纪在贸易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地如何逐渐从孤立状态走向接触,进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在这个 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