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六卷(第四分册)是清华大学校史馆多年致力于编撰的一系列校史资料集成之作。图中收录了清华大学自1911年建校以来,历年有关学校发展的 手文献资料。本册收录了1952年10月至1966年6月清华大学建设多学科性工业大学时期的史料
这部丛书从人类历史的开端、远古人类写起,一直讲到万隆会议结束,展示了人类几万年生存、发展、斗争、变革、进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尽丰富的史料,绵密地展现出世界史全貌,用冷静的史家笔法叙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用实物展品和专家论证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细节。它系统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人类历史进程规律性的本质联系,反映出走向未来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历史的独立理解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现实的复杂思考。 本书还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由于央视纪录片制作团队采访了62个国家的近200名学者,探访了 322所博物馆,本书还囊括了全世界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视角独特的点评和大量从国外图书馆采集而来的珍贵资料图片。这些具有新鲜视角
\" 《行者诡道:一个16世纪文人的双重世界》的主人公叫阿尔-瓦桑,他出生和成长于摩洛哥,担任苏丹的外交使臣,先后出游北非、土耳其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部分地区。当他游至西西里时,不幸被西班牙海盗俘获,被献给教皇。他在罗马生活了九年,接受了教皇列奥十世的施洗,皈依了基督教,并在教皇的庇护下成为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积极参与者,留下了许多拉丁文手稿,发表了关于非洲风土人情、地理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著作《非洲史》,塑造了此后数个世纪中欧洲人对非洲的认识。1527年,罗马陷落,阿尔-瓦桑很可能又辗转回到了北非,并终老在那里。 因其独到的视角和选题,以及高超的历史叙述技巧,本书被评论界誉为\"\"历史书写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