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烽烟录:第四卷十三世纪宋蒙(元)和战实录精》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四卷。自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朝,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败亡,宋、蒙(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宋蒙(元)之和战为主线,旁及蒙古崛起、西夏灭亡、蒙古西征、宋蒙联盟灭金、蒙古汗位争夺等支线,全景式展现了十三世纪两大政权的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既是对传统宋元战争叙事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本书为作者研究夏朝历史的论文集结,总计收录35篇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夏史研究的基本问题”论述夏朝在历史上的存在、夏代国家起源、“夏族”概念等基本问题;第二部分“关于夏的地域”提出夏朝分布地域主要在古河济之间,禹都阳城所在,以及相关“禹划九州”说的理解诸问题;第三部分“禹治洪水问题”,探讨有关大禹治水真相、《(??火)公盨》铭文,并对疑古派主张禹是天神而非人王的说法提出质疑;第四部分“有关理论研究”由十五篇文章组成,包括对中国古代政治组织的模式,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形成、标志、路径、社会形态等问题,以及国外人类学理论、“酋邦”概念进行的探讨。附录包括一篇访谈。该书是沈长云先生数十年夏史研究的总结,对夏代历史研究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蒙汉二元特征。蒙古草原礼俗与传承千年的中原礼制剧烈碰撞,在元代国家祭祀中得以呈现。 《混一礼俗:元代国家祭祀研究》以蒙汉二元文化互动为主线,兼顾多元文化,注重多语言文献的发掘利用和文本批判,重建元朝祭祀礼制体系。全书十九章,厘为祭天、祭祖、国俗旧礼、岳镇海渎、天下通祀五篇,立体展现元代国家祭祀的形成与发展,重估元朝的礼制史地位,探索大一统背景下元代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变通。
《中兴小纪》,又名《中兴小历》,是一部记载南宋高宗一朝史事的编年体重要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编排次南渡以后事迹,首建炎丁未(1127)迄绍兴壬午(1163)。年经月纬,勒成一书,宋制,凡累朝国史,先修日记,其曰小纪,盖以别于官书也。”此书对于了解南宋高宗一朝史事具有重要价值。孔学教授鉴于以往研究对《中兴小纪》的脱漏没有辑佚,校勘不多,认为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整理。此次校勘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文津阁本、广雅书局刻本对校;以《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两朝编年纲目》《十朝纲要》《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宋史全文》等书他校。辑佚则以《皇朝中兴纪事本末》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主。
明代乡试、会试采用三场试士的制度,其首场为经义,分为四书文与五经文两类。四书文在明代科举诸文化中处于 为重要的位置,它关涉一个时代的理学思想和意识形态。本书选择四书文的命题作为聚焦点,去考察明代制义在整个科举文化生态中的地位及意义。可以说,四书文命题连结着明代的政治、文化、科举、教育、文章学、文学等方方面面。同时,本书又以历史为线索, 限度地掌握明代乡试、会试四书题目的文献数据,在此基础上呈现明代科举四书文命题的历史全貌。书末附明代乡试、会试四书题目,以资参考。
肩水金关汉简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甘肃肩水金关汉代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总计简数为10778枚,时间断代大致在西汉末至东汉初,按照内容分类,主要有文书类、册简类和历书类等,涉及公私文书、账簿、出入关情况登记、书信、历法等,是研究秦汉政治、历史、语言、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以中西书局于2011至2016年出版的五卷本《肩水金关汉简》为研究对象,按照相关简号顺序逐简核对文字,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纠正误释、误缀,对一些重要的字词演变情况、典章制度、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施以详细注释。另外,编制了《金关汉简所见郡国郡邑乡里表》《候官烽燧表》《金关汉简人名索引》作为全书附录。
历史学家往往声称自己致力于摧毁神话,但自19世纪以来的民族历史所显示的则恰恰相反。这部作品比较了欧洲的民族历史学家如何处理事实与虚构间的对立关系,并展示了哪些叙事策略有助于成功书写民族历史。
本书为《穆天子传》及上古文明的研究专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围绕《穆天子传》展开论述,包括:对《穆天子传》文本的重新整理、对《穆天子传》的文化解读、对《穆天子传》所提到地名的实地考察。下编则是近些年作者对中华文明相关领域的思考,包括:论中华文明的三个板块、论古蜀族的起源与三星堆文化、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考等。本书为专业人员提供了《穆天子传》研究的详细材料信息,对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前段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及参考价值。
本套书系统地考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乖错违失,并对所论述的许多种古籍,从内容、版本,到作者生平,都作了翔实的考证。余嘉锡先生写作此书二刚后经历约五十年的时间,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据著者自叙,这部二十四卷共八十万字的著作,是余先生二三生精力所萃,此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学、哲学及版本目录学等,都极具参考价值。余先生曾于一九三七年七月排印了史部和子部未完稿十二卷。 一九四九年以后,又继续写作,并最后修订全稿,成二十四卷,于一九五八年十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九八〇年中华书局据一九五八年的本子,改正若干错字,加以标点重排出版。末增加了书名音序和笔划两种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明通鉴》由清代史学大家夏燮撰著而成,全书贯300年断代史,可谓繁复,分为《前编》《正编》《附记》三部分,共一百卷。《前编》四卷,以元代之纪元编年,记明太祖建号以前之事;《正编》九十卷;《附记》六卷,记南明事。《明通鉴》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一脉相随,同是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序列。该书在继承通鉴传统外体例有所创新,前编、后编保留了元末、南明的大量史料,是通鉴系列著作中相当有价值的一部史籍。
《唐代高层文官(精)--中华学术·有道/[马来]赖瑞和著》 唐代有五大类高层文官和使职——宰臣、词臣、史官、财臣及牧守,他们是唐代最接近皇帝皇权,最全面掌控国家财赋,以及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最重要的官员。高层的职事官,在唐代经历了“使职化”的过程,从普通的职事高官,演变成皇帝的特使。在这种体制下,皇权得以进一步扩张。本书通过个案分析,细致解读官员履历材料,探讨高层职事官在唐代经历的“使职化”过程, 阐释唐代高层文官复杂官衔的特征和深层意义,对唐代的政府架构及其权力运作方式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理解,并且使读者深入体会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实态。
作为一部重要的子书,《淮南子》自问世以后,就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传播和研究。据统计,《淮南子》现存古本约一百一十多个,国内外研究《淮南子》的著述也已经超过一千种。这些著述绝大部分立足于《淮南子》文本的校勘整理、义理阐释和辨伪考证等三大方面。但是,这些著述对于《淮南子》两千年来传播、接受与研究的这一历史过程关注不够。因此,本书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淮南子》两千余年传播、接受与研究的漫长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本书总结了自两汉开始直到近现代《淮南子》的学术研究情况,分成六个时期,对《淮南子》学的流传、演变、发展、勃兴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和研考。
《古人名字解诂》解释了上自先秦、下至清代的古人名字10330个,从数量和时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和扩大了古人名字训诂之学。书中所揭示的名字训诂之学的体例、方法和相协方式,从清代王引之的“五体六例”,扩充到了二十二种,堪称名字训诂之学的继绝开新之作。
《(万历)会稽县志》十六卷,明杨维新修,明张元忭、徐渭纂。明万历三年(1575)刻本,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此书刊本流传甚稀,清平步青《答徐贻孙》云:“前月二十四日,得手笺承示天池山人《会稽志》一部,如获至宝。万历乙亥距今三百五十年,流传久罕,故采集书目无之,四库所以未收此书。”
本书稿延续《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集结了1917—1979年间海内外研究者陈梦家、刘盼遂、蒙文通、屈万里、钱穆、杨宽、杨树达、姚际恒、朱希祖等二十几位专家对《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这35篇重要论文,分别深入探讨了《竹书纪年》版本、内容及创作背景,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相关的证据,对于“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古本”和“今本”的不同思想倾向、《竹书纪年》的史实考证、标点句读以及英译探讨等问题,均提出有力的文献佐证和商榷意见。